不被別人情緒影響的關鍵在於「邊界感」,18道題目測出「自我邊界強度」

圖/Pexels
圖/Pexels

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想停止焦慮反而更焦慮?我該怎麼放過自己?曾陷入低谷、罹患,最能共感「負面情緒」的諮商心理師王偉,新書《我是這樣好起來的》中提供20多種情緒疏導工具,親測實證有效調節身心,穩定情緒健康,陪伴患者走出情緒失衡的困境!(編按)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我是這樣好起來的:心理師親測有效的自我指南》。👉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書名:《我是這樣好起來的:心理師親測有效的自我療癒指南》
作者:王偉
出版社:三采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9月27日

文/王偉

你是否覺得有時很多來自父母,感覺你的生活被父母干涉控制,而且不尊重你的意願,不傾聽你的想法就替你做決定?這種控制讓你窒息,想逃離,但又無法逃離,就會導致你和父母之間產生矛盾,有時甚至會破壞親情。

在兩性關系中,你是否覺得自己付出比對方多,對方沒有你愛他/她那麼愛你。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呢?因為你付出了,為對方承擔了一些事情,做了一些事情企圖幫助對方,而對方卻沒有任何回應,或者對方並沒有同樣採取行動來為你做些什麼,哪怕是給你倒杯水、捏捏肩,或關心你一下。此時,你的內心就會有些許失落,有點受傷的感覺。

這些困惑每天都在發生,生活中再常見不過了。那麼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呢?

角度分析,這些問題的核心是情感邊界出了問題。當對方沒有邊界感時,只要讓我們感到不適了,那就需要我們通過主動建立情感邊界來保護自己。同時,對於對方,我們也要保持好自己的邊界感,不要把不屬於自己的責任、不屬於自己的壓力攬到自己身上。

從出生那一刻起,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都需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即使是對待我們最親的人,包括父母、子女,都應該把他們看作獨立的生命個體。我們並不能代替他們去實踐人生。

而人生又充滿了戲劇色彩,影響命運走向的因素錯綜複雜,其中絕大部分因素既不可預期,也不在我們的控制範圍。當發生一件事情時,也不能片面地歸因於某一個個體行為的絕對影響。所以,把責任全攬到自己頭上是一個既不符合現實、也不可理喻的行為。

對於情感邊界,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由於孩子在小時候不能自己照顧自己,需要父母的養育和監護,但孩子的性格養成和發展走向以及學習成績,是多重因素決定的。然而現實中,孩子的問題,經常引起父母的爭吵,甚至全家人的大辯論,透過各種分析,歸因於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甚至保姆的某些個人行為習慣或者語言方式。看似分析得十分有道理,實際上各方互相指責,將其某些行為特徵的影響力無限放大。這種家庭式的爭吵大家都不陌生。然而事實是這樣的嗎?

一個孩子從出生到長大,受到的影響因素很多。首先,我們能關注到的都是顯性層面的因素,例如胎教、家人的行為方式、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說話語氣等,即使是顯性層面,我們也只看到了一部分,還有別的孩子的影響、環境的影響、孩子對所見事物的解讀,這些都可能是被忽略的因素。

還有一個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天性。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這點在孩子尚未出生時就已經決定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到雙胞胎會性格迥異。

我們小時候都經歷過父母打著「這是為你好」的旗號來干預我們的行為,個人意願很少被尊重。在叛逆期到來之前,我們基本都是處於這樣一種狀態。之所以會有叛逆期,是因為我們已經成長到一定階段,有了強烈表達和堅持自己主見的意願,而父母還在以小時候的標準對待我們,這就產生了意志衝突。所以叛逆期其實是成長過程中彰顯自我、建立自己獨立人格的過程。在這之前,如果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的邊界,那孩子將擁有一個更加美好的童年,也會擁有更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隨著教育水準的提升,現在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年輕父母在這方面做得更好了,給予了孩子更多的尊重,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

情感邊界是為了保護自己,也是為了給對方空間,以確保雙方關係可以健康發展。關係之間的弦保持適當鬆弛,不至於緊繃,這樣就有更好的抗干擾能力,不會因為某些小事就把弦給繃斷了。

自我邊界概念是由心理學家厄尼斯特.哈特曼(Ernest Hartmann)最早提出的,主張每個人都應該主動設立自己的心理邊界,讓其成為為人處世的一條準則,目的是確保自身不受外界的負面干擾,讓自己按照自身意願堅定前行,成為一個具備獨立人格的自我,也是為了能夠走在自己希望的人生道路上。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中,我們都時常面臨「Yes」或「No」的選擇題。對於他人的求助或者要求,我們需要亮出態度。這時候的答案就體現了我們是否設定了清晰的自我邊界。

人際交往中,自我邊界就如同一個尺標,一邊是強自我,一邊是弱自我,我們在這兩端中間遊走。愈靠近強自我,做事愈主動,條理也愈清晰,但人際衝突可能就愈多;愈靠近弱自我,會愈敏感,缺乏主見,容易被環境干擾,但親和力也愈強。

自我邊界是看不見的,卻真實存在。心理學研究顯示,生活中很多混亂和情緒波動是邊界感缺失造成的。

厄尼斯特.哈特曼給了我們一個測試自我邊界的方法,請對以下評量表的十八項描述進行選擇打分:

【自我邊界評量表】

(請根據每一道題目描述,選擇最符合自己的狀態,將其對應分數填入)

•非常不符合:1分 •基本上不符合:2分

•基本上符合:3分 •非常符合:4分

1、我容易被他人情緒所感染

2、我現在想法依然與童年很像

3、我覺得自己很容易為情所傷

4、我經常不知不覺就恍神了,要麼幻想其他,要麼陷入沉思

5、我不喜歡那些把故事的來龍去脈、開頭結尾說得清清楚楚的小說

6、我不喜歡那種制度規範、等級分明、不讓自己發揮的機構

7、我認為一個蘿蔔一個坑,是什麼樣的蘿蔔,就需要待在什麼樣的坑裡

8、我認為一個人太投入、太依戀別人,在生活中是非常可怕的

9、一個好家長在有些方面絕對也像孩子一樣

10、對我來說,把自己想像成一種動物是很容易的事情

11、每當獲悉某事發生在朋友或戀人身上,我就覺得這事像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

12、每當我需要完成某些任務時,我傾向於展開想像,不願被條條框框限制

13、若不考慮現實,我希望人和人能深度交融,不分彼此

14、我覺得自己被某種不為外人理解的神祕力量影響著

15、正常人、有問題的人和精神病人之間,沒有明確的分界線

16、我不是那種不苟言笑、老實不多話的人

17、我覺得自己也許是有創造力的藝術家

18、我曾覺得有人喊我名字,但我不確定這事是真的發生了,還是只是我的幻想

【結果分析】

•0∼29分:強自我邊界

•30∼42分:中度自我邊界

•43∼72分:弱自我邊界

根據測試結果,你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個範籌,就可以針對性地做調整。這種調整必須是刻意的,因為我們本能的反應不會改變,只能靠主觀意識強制去挑戰新的行為方式,這個過程可能會有些痛苦,但嘗試後才會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這也給了我們一次重新審視自己的的機會,些許的改變可以讓我們的人際關係更健康,對於憂鬱症患者,這尤其重要。即使憂鬱症康復後,健康的人際關係也是避免復發的重要因素。

●本文摘選自三采文化出版之《我是這樣好起來的:心理師親測有效的自我療癒指南》。👉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三采文化 情緒 壓力 療癒 憂鬱 憂鬱症 人際關係 心理學 心理諮商 心理勵志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屬於莊子與尼采的孤獨星球:理想人物所具備的形象內涵

職場年輕人最怕哪種上司?「完美」票選為最難接近原因

家境貧寒中輟生靠心態致富:做好兩件事情改變人生

想給意見避免直話直說 「肯定後表達情感」讓你的話更重聽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