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計畫滿滿,卻總是拖延?小心落入完美主義的陷阱

明明知道該去做,卻怎麼也提不起勁;越是拖延,待辦事項就越是堆積如山,心中的焦慮和自責感越積越高,幾乎要被淹沒了,甚至拖到影響工作表現,怎麼辦?再這樣懶惰下去還有救嗎?(編按)
●本文摘選自聯經出版之《卡住你的不是懶惰,是情緒:跟著韓國最強心理研究團隊找到自己的拖延分類圖,和你的恐懼與焦慮和解,每一件事都能順利完成!》。👉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文/李東龜、孫何林、金書瑛、李娜熙、吳玹周
「琅琅悅讀」與聯經出版合作,歡迎踴躍回答下面的票選問題,並留下聯繫email(僅供本次活動使用)即可參加抽獎活動,投票時間至4/15 23:59止。投票次數越多,中獎機會越大!
「完美無缺」其實只是幻想
做事一絲不苟的完美主義者並不樂意見到自己拖延計畫,有些人會要求自己:這個星期拖延的工作,今天必須全部補上。為此,他們會採取以十五分鐘為一個單位的計畫方式,詳細安排每個單位要做的「任何事」,除了寫履歷、備考多益,甚至連喝水、洗澡、洗碗等,不論是工作、學業還是生活,各種大小事都包含在內,他們寫著寫著,就會發現今天的待辦事項竟然有十三項之多。
而他們會發現,忙完各式各樣的家務,吃個飯、稍微休息後,時間已不知不覺來到傍晚,卻還有六件事沒有完成,而且剩下的都是寫履歷、準備多益這類的重要事項;他們倏地感受到時間緊迫,心裡也開始著急起來,他們心想,現在真的該進入「工作模式」了。於是,為了寫好履歷,他們先在書桌前坐下來,把所有範本都看過一遍,他們相信,等到自己的「資料庫」累積到足夠的程度後,就能像全副武裝的士兵一樣,隨時可以上戰場。
對他們而言,做好萬全的準備才能讓他們感到心安。他們會認為,能參考的事物越多,就可以為「寫出滿分履歷」做好更精準、更完美的準備。但是,他們全神貫注地進入資料收集的模式,回過神來,已經晚上十點了,履歷才寫了幾行,多益的書還沒開始看,什麼時候才能睡覺呢?最後只能像昨天一樣,將今天沒完成的任務默默地挪到明天的計畫中,然後不禁感嘆,一天二十四小時真的太短了。
然而,我們並不需要收集完所有資料才能寫履歷,事實上,我們也不可能收集到「所有」的資料,這也不是寫出滿分履歷的必經之路,反而只會讓自己在進入正事前就已經筋疲力盡,進而拖延真正該做的事。既然如此,完美主義者又為什麼會對準備過程如此執著,並因此焦慮與備感壓力呢?這又不是要做給誰看,不是嗎?

作者:李東龜、孫何林、金書瑛、李娜熙、吳玹周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時間:2025年3月13日
有些人的完美主義傾向很嚴重,不論是日常瑣事還是重要事物,都必須非常精密地做計畫。雖然待辦事項會因此很長,但每完成一項,他們心中的快感無法言喻。哪怕有很多事還沒做完,但看著清單上已經完成的事項,他們的內心也會湧上成就感,並為此感到滿足。
有時,詳細而具體的計畫是有幫助的,但這種近乎全面且完美的計畫有一個問題,就是沒有優先順序。日常生活、工作、約會、休閒娛樂,把這些生活中的大小事全都寫進計畫中,表示要達成一天的計畫就不能浪費一點時間。雖然他們是出於「想做好每件事」的心態,才如此制定計畫,但只要無法完成的次數一多,身心都會因此遭受打擊而疲憊不堪。
我們的精力與時間都是有限的,包括制定計畫本身也需要消耗「認知能量」。如果將每一件小事都詳細地寫進計畫,反而會消耗大量的精力,導致在面對真正重要的任務時,大腦與身體早已不堪負荷。當該做的事漸漸堆積如山,卻很難集中注意力時,強行推進計畫只會讓進度更加緩慢,彷彿在原地不斷打轉。
人在面對重要考核時,會為了得到好的評價與誇獎,或是避免負面批評與責罵而全力以赴,但不論是為了得到認可,還是害怕丟臉,都會引發焦慮。這時,有些人就會不斷地、無止境地收集資訊,而無法推進任務進度,因為他們無論如何都難以對當下的結果感到滿意。這個情況就稱作「完成拖延」或「完結拖延」。
當任務的截止時間迫在眼前,卻沒有完成任何一件事,人就會焦慮不安,並耗費更多精力去趕進度,然而最後卻仍沒有得到實際成果,這是非常令人沮喪的。
達到「完美」的那一刻非常短暫,哪怕是誤打誤撞成功,也無法長久地維持住。也因為如此,人容易為這份「完美」感到不足、惋惜,感覺似乎還少了點什麼,甚至迫切認為,或許自己再努力一點就能成功。
事實上,研究完美主義的學者們認為,「完美無缺」的狀態是不存在的。即使達成目標,也做到了心目中的完美,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也會立刻設定更高的標準與方向。他們總有一天會失敗,因此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必定會產生負面情緒,如自我挫敗感與憂鬱等。
但儘管如此,完美主義傾向高的人擁有很強烈的成就需求,促使他們渴望做好所有想做與該做的事。如果無法完美達成,就會歸咎於自己,認為是自己無能,進而將「事物」的完美與「我」的完美劃上等號,把矛頭指向自己,這便很容易使人陷入自我責備之中,加深焦慮感。
「不想放棄任何一件事」與「一定要做到滿分,有一點瑕疵都不行」是不一樣的,其中的差異在於「義務式的思考方式」。「不想放棄任何一件事」更接近於「想做到……的渴望、願望,而「一定要做到滿分,有一點瑕疵都不行」則是帶有「必須要做到……」的語氣,這種充滿責任義務感的語氣會帶給人壓力。義務式的思考方式會促使人產生自我厭惡的情緒,如一旦認定這件事沒有做到滿分,就會覺得「我」是一個毫無價值的人。更多關於「義務式思考方式」的說明,可以參考本書第3章「自我責備」的內容。
「渴望完美的結果與成就」與「認為必須完美才行」是兩回事。我們可以盡情追求完美,不論是在處理工作上,還是為人父母、為人子女,抑或是盡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義務等。但若是認為自己「必須」追求完美、「不得不」做到滿分,才因此期盼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反而只會為自己帶來更多焦慮。
因完美主義而拖延的關鍵點,在於「精力」、「過度緊張」、「懷疑擔憂」與「焦慮」等。對因完美主義而拖延的人來說,他們的處境是這樣的:雖然忙得焦頭爛額,卻沒有一件事能夠做好,這份空虛與遺憾遲遲在腦中揮之不去,於是更加執著於達成「完美」,並為此付出大量的時間,直到截止期限到來才匆匆交出成果,即使交出去了,心裡還是焦慮不已。
我們很常聽見「完美主義」這個詞,然而,我們真的清楚什麼是完美主義嗎?完美主義如何產生,又如何影響我們?越瞭解自己的完美主義,越可以避免拖延行為的發生。
●本文摘選自聯經出版之《卡住你的不是懶惰,是情緒:跟著韓國最強心理研究團隊找到自己的拖延分類圖,和你的恐懼與焦慮和解,每一件事都能順利完成!》。👉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