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就...常常陷入後悔情緒?心理學家:過度執著最佳選擇,反而容易產生落差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邊池盈(변지영)

人們最常思考什麼?是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還是惋惜過去的不幸?意外的是,人們思考未來的時間比追憶過去多了二至三倍之譜。有研究顯示,人們平均每十五分鐘就會思考一次未來。

毫無例外的,人們每天都在推想此刻之後的未來:「便利商店有賣那個嗎?」「網購商品應該這週就會到貨吧?」「看部長的表情,今天的會議又搞砸了,該怎麼辦?」「他怎麼一直已讀不回?不想回我的訊息嗎?」「下個月是不是要體檢了?」諸如此類,耗費許多時間在各種對應他人或外在環境的想像和推測上。

這種提前預測會對我們生活中的選擇和決定產生很大的影響。為了避免出錯,為了得到預期的結果,我們宛如時空旅人,隨時穿梭在未來和過去之間。要是曾有類似經歷,就會以經驗為基礎預測未來;若是未曾親身經驗,就會以他人的經驗或書籍、電影、電視、網路等獲得的訊息為根據做出假設。不論大小,我們所做的每一項決定,都會帶給未來我各種正面或負面的結果與,這使得我們經常對看不見的未來感到不安或煩悶──畢竟沒有人喜歡後悔。但就算能準確預測未來,真的就能做出更好的選擇和決定嗎?該怎麼做才能辦到?

選擇產生的負面情緒──後悔

所謂的後悔,是指對過去做了或沒做的事感到遺憾的情緒。

當我們拿自己「做過的事」和「應該做得到的事」加以比較,意識到自己並未做最好的選擇時,就會感到後悔。後悔是一種非常特別的情緒,常與決策連在一起。諸如悲傷或憤怒等大多數負面情緒,會在未經選擇的情況下經歷;但後悔只有在「選擇」的背景下才會產生。換句話說,沒有選擇,就沒有後悔。

生活中最常經歷的負面情緒是什麼?孤獨?悲傷?憤怒?令人驚訝的是,根據研究結果顯示,人們最常經歷的負面情緒是「後悔」。

早知道就再用功一點、早知道那個時候應該換工作才對、早知道就再多賺一點錢、早知道就該對父母更好、早知道就不要跟那個人來往⋯⋯金錢、健康、家庭、宗教、休閒、朋友、戀愛、工作、教育等,人們後悔的對象不一而足,但我們最常對什麼感到後悔呢?

中,「如果當時那樣做」或「早知道就不那樣做」等提出與事實相反的假設想法,稱為「反事實思維」。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家尼爾.羅斯(Neal J. Roese)是此一領域的佼佼者,他蒐集關於後悔的現有研究,並進行統合分析。結果顯示,對美國人來說,最令人感到遺憾的是教育和學習,第二是工作和職業,第三則是戀愛。在各項研究中可以看到,選擇範圍越大的領域,得到負面結果時,就越會感到後悔。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如何學習、怎麼選擇第一份工作、和什麼人談了場怎樣的戀愛……這些都是影響生活的要素,同時選擇的範圍都非常廣。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難或局限,但依據當下選擇不同,結果很可能天差地別,更會使人們因此後悔。

書名:《拯救未來的我:減少後悔、提升行動力的自我調節心理學》
作者:邊池盈(변지영)
出版社:究竟/圓神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4月1日

後悔的功能

荷蘭提堡大學(Tilburg University)心理學家馬歇爾.澤倫伯格(Marcel Zeelenberg)對後悔的體驗特別感興趣。他對於人們為何如此頻繁地經歷後悔,以及後悔為何會比其他負面情緒更強烈感到好奇,並進一步研究它對決策的影響。

澤倫伯格認為,後悔本身也有功能。解釋得更清楚一點,後悔具有督促人們在未來做出更好決策的功能。依據他的說法,當我們憶起過去的痛苦時,它能幫助我們從錯誤中學習,讓人們對自己和周遭世界有更深的理解,避免遺憾再次發生。

後悔有些很有意思的特徵,其中之一是人類並非只會對過去感到後悔。在做出決定前,可能會「提前感到後悔」,也就是「預期後悔」,例如堅信「現在要是不道歉,以後一定會後悔」這類的想法。

負面情緒本身有其功能:第一,創造意義,幫助人們理解過去發生的事,並接受不好的結果。第二,除了能成為讓人更接近理想的動力,也能告訴我們未來該如何行動與準備。第三,避免不如預期的結果、不再重蹈覆轍,並預先在可能的危險和有害的情況發生前建立防護。第四,讓人洞察自己的特質,更清楚理解自身行為會產生的影響。第五,促進社會和諧。負面情緒會引導我們進行對話,檢視各種關係上的問題,有助於理解彼此的想法和感受。

羅斯的團隊評估了受試者對十二種情緒的想法,以進一步了解負面情緒如何發揮這些心理功能。他們列出後悔、憤怒、不安、無聊、失望、厭惡、恐懼、挫折、罪惡感、嫉妒、悲傷、羞愧等情緒,請受試者就上述五種功能在這十二種情緒裡能發揮的程度,分別給予一到七的評分。令人意外的是,在十二種情緒中,「後悔」得分最高;也就是說,人們認為在負面情緒中,最具功能性的就是後悔。它能幫助我們理解過去事件的意義、準備面對或躲開各種狀況、洞察自己的特徵和行為,或是為了更順暢的人際關係而努力。

在面臨要不要做某事的選擇時,我們的思緒會先前往未來的某個時間點,直覺地問自己:「如果做了這件事,我會有什麼感覺?」剛開始可能有點猶豫,但在心裡想過一遍後,如果響起了「很快就會後悔」的內在聲音,想法就會更加明確,並為了避免預期後悔,而決定放棄。相反的,如果過去曾因為錯過類似機會而感到懊惱,內在聲音就會說:「這次要是不做,又會像上次一樣後悔。去吧!」我們會從這樣的過程中學習,並做出更好的選擇。後悔是人們盡力想避免的強烈情緒,也是普遍發生的經驗,因此會以很多不同方式影響決策。

越想越後悔

雖然後悔具備各種功能,但要是過了頭,帶來的副作用可也不容小覷,一不小心就會習慣成自然:「後悔」本該成為動力,讓人做出更重要、更有價值的選擇,但有些人卻會過度耽溺於後悔中。

有沒有更好的應對方法呢?有沒有所謂「最適度」的後悔呢?心理學家解釋,對於已完成的選擇或不可逆轉的結果,人們所採取的應對方式,同樣會影響到日後遺憾的程度—不是因為產生了什麼結果,而是人們看待結果的態度。如果你是個習慣性後悔的人,請仔細留意以下的內容,將有助於改變後悔的習慣。

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的心理學家貝瑞.施瓦茨(Barry Schwartz)稱追求最大滿足,並始終堅信自己的決定最佳的人為「最大化者」;反之,只追求最低限度的要求,並對自己選擇的結果普遍感到滿意的人,則稱為「滿足者」。

他在幾項研究中發現,與滿足者相比,最大化者在選擇時會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為了做出最好的對策,這些人願意花更多能量、時間和金錢;但另一方面,最大化者也認為這些努力是成本,因此,面對負面結果時,他們所經歷的後悔會比滿足者更嚴重。

做出最好的決策很重要,但不是所有狀況都能這樣,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隨心所欲地決定。過度執著於做出最佳選擇,反而很容易產生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因為期待很高,所以最大化者會不斷對自己所做的選擇抱持懷疑。在做出決策前,懷疑與後悔並無相關;但在決定之後,懷疑會增加後悔的強度。所以比起滿足者,最大化者更容易產生「如果當時那樣做」「要是當時不那樣做」這類與實際相反的反事實思維。

最大化者把過去的選擇與強烈的後悔連結,認為自己做了錯誤的決定,因此既無法準確預測未來,對自己當下該做的事也無法盡全力去做,分配時間資源的能力更會因此減弱。

如果你經常感到後悔,那可能是因為你為了好好選擇而花費太多時間,或是誤以為有很多選擇。請記住,選擇越多時,做出非最佳選擇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本文摘自究竟/《拯救未來的我:減少後悔、提升行動力的自我調節心理學》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圓神出版 心理學 情緒 心理勵志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串流平台存在假聽眾?Spotify資料鍊金師發現詐欺聆聽經歷

「獅子王」的守護者:野生動物獸醫師照護幼獅的溫暖成長記

譚艾珍遭假檢警詐騙!詐騙猖獗,如何預防爸媽老本被吃光?

12/15世界貓奴日!貓咪愛獨處還是陪伴?5招減少貓咪焦慮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