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SSR還是N?日本流行語「父母扭蛋」揭露年輕世代焦慮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茂呂美耶(Moro Miya)

扭蛋 親ガチャ(おやガチャ/Oya Gacha)

.天生不平等?———

「親ガチャ」(おやガチャ/Oya Gacha)的中文是「父母扭蛋/轉蛋」,意思是「孩子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指的是每個人在出生時,都只有一次轉動「扭蛋」的機會。這個「扭蛋」,正是決定你會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將會擁有什麼樣的父母之戰利品箱,也就是決定你的人生路程的起跑點。「扭蛋」則為電子遊戲中的隨機開寶箱,根源是塑膠玩具自動販賣機裡的扭蛋(ガチャポン/Gachapon,ガチャガチャ/GachaGacha),轉動扭蛋機的旋轉鈕時,所發出的聲音正是「ガチャ/Gacha」,因此「Gacha」也是「扭蛋」的正式稱呼。

「父母扭蛋/轉蛋」本為網路俚語,在二〇一〇年中期便已經流傳於社群媒體,但在二〇二一年左右,才迅速擴散,成為流行語,並入圍二〇二一年新詞和流行語排行榜前十名。二〇二三年一月實施的大學入學共通考試,也出現了以「父母扭蛋」、「天生不平等」為主題的社會科問題,備受社會關注。

書名:《一億總下流?——老害、少子化、多死社會……老人國日本的社會難題與國家危機》
作者:茂呂美耶(Moro Miya)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期:2025年2月27日

這個詞之所以能迅速在日本社會扎根,是因為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問題,以及日益嚴重的世代對立問題等,讓日本年輕人認為,光靠自己的力量,是絕對無法扭轉現狀的差距社會局勢,也無法自助翻身。換句話說,這個詞恰恰反映了日本當今社會的窒息與鬱悶。

(方便起見,以下將「扭蛋/轉蛋」統一為「扭蛋」一詞。)

最近,社會新鮮人的「配属ガチャ」(はいぞくガチャ/Haizoku Gacha/工作崗位分配扭蛋)或「上司ガチャ」(じょうしガチャ/Jyoushi Gacha/上司扭蛋),以及學校新學年的「担任ガチャ」(たんにんガチャ/Tannin Gacha/班級導師扭蛋)之類的,也都廣泛流傳,成為很常見的用詞。

當「父母扭蛋」一詞成為日常用語之後,日本社會出現了兩種引人注目的批判言論。一是「終究還是個人努力的問題」批判說法,另一是站在父母立場所發出的「當父母的好像受到指責」批判說法。但是,這兩種批判似乎都過於膚淺,止於表面。畢竟透過各式各樣的統計和研究,已經證實了家庭環境對子女的影響非常大,父母的存在更對子女具有長遠影響。因此,我們不能將某人在社會上取得成功的原因,視為僅僅是個人努力的結果,而忽略了個人無法控制的運氣因素。

「運氣」確實存在於現實世界中,雖然努力和意志很重要,但運氣的因素也不容忽視。有些專家認為,「父母扭蛋」一詞本身具有正面思想,年輕人在使用這個詞時,表面看去,消極性質的「死心」、「看開一切」成份居多。他們藉由這個詞,看似間接表達出已經接受了命運的安排,並放棄了主動改變周遭環境,或靠自我奮鬥克服困境的想法。但換個角度來看,他們或許也藉由這個詞,試圖積極迎接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從而減輕面對殘酷現實的焦慮。在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社會要求「自己責任」的壓力愈來愈強時,年輕人用取自電子遊戲的「扭蛋」這個詞,力圖以自嘲方式擺脫來自社會的沉重感,以便可以鼓起勇氣向前邁出第一步。

.子女自我保護模式———

日本社會學家、筑波大學教授土井隆義強調,年輕人使用「父母扭蛋」這個詞,本意不在責怪父母,或將一切都怪罪於遺傳及家庭環境。當初這個詞是用來間接表達自己在家中遭受虐待,或自己因家裡貧困而有苦說不出的處境。也就是說,大家都在利用社群軟體進行交流,而在虛擬世界中,你無法露骨地訴說自己的父母有問題等家庭環境,只能透過電子遊戲中隨機性的「扭蛋」工具,賦予一層俏皮包裝,暗示自己處於機能不全家庭環境中。因此,「父母扭蛋」的意義,最初是暗指有各種問題的「毒親」(Toxic Parents),之後才廣泛應用在多方面。

倘若你不巧生在一個機能不全家庭中,為了宣洩,若在社群平台公開說出自己遭受父母虐待,或飽受貧困折磨的處境,很可能會讓對方感到過於沉重,無法承擔,而在不知不覺中拉開彼此之間的距離。但是,若通過「父母扭蛋失敗」這個輕鬆俏皮的用詞,不僅更容易將信息傳達給對方,而且還可以避免因「自己責任論」所導致的過度自責,將自己逼得走投無路。

另一方面,對當父母的人來說,「父母扭蛋」當然不是一個友好用詞。但是,這是現代年輕人出於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卻又不想對朋友完全保密,於是只稍微吐露一絲絲的「分享隱私」方式。也可以說,「父母扭蛋」是基於時代需要而誕生的用詞。現代年輕人生活在一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階級日益固化的時代,單靠自己的力量很難改變自己的處境,但社會又高舉「自己責任論」正義旗幟,大喊「終究還是個人努力的問題」,指責他們不夠努力。於是,年輕人便選擇了「父母扭蛋」這個詞,間接表達出時代的停滯感與社會的閉塞感。

日本《讀賣新聞》於二〇二二年二月十二日至四月四日期間,收集了包含「父母扭蛋」一詞的一萬八千二百三十二條舊推特推文,並按照使用頻率匯總了與「父母扭蛋」一起被提及的單字。最常用的單字是「失敗」。例如「父母扭蛋失敗」之類的推文,極為突出,類似意思的「沒抽中」也很常見。多半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與他人做比較後,再感嘆自己沒有那麼幸運之類的推文。「自己」也名列前茅,例如「靠自己的努力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只能在下輩子再度嘗試」,或是「成年後可以擺脫父母,如果不願意離開原生家庭,那就是你自己選擇了不幸」,這種呼籲自救之類的推文。

另一方面,與「失敗」和「沒抽中」形成兩極對立的「成功」,也名列前茅。例如「只有父母扭蛋很成功」,或是「孩子告訴我,他的父母扭蛋很成功」之類的推文,有的直接表達了對父母的感激之情,有的則表示受到孩子稱讚。另有一些是針對著名人物,說他們「只是父母扭蛋成功了」而已。此外,也有用「父母扭蛋」一詞,提及受虐等嚴肅的親子關係,例如「那些斷言父母扭蛋不存在的人,應該等到實際被父母虐待,身心都出現了問題時再說」,這則推文的轉推數非常多。

熟悉年輕人社會及文化的土井隆義教授指出,「這個詞並非子女在責怪父母,而是子女為了保護自己而使用。」分析推特的推文後,可以發現,「基因」一詞也經常和「父母扭蛋」綁在一起。土井教授表示,「現代年輕人的世界觀,是將自己的劣勢或不幸視為命中注定。他們始終在談論自己,因此這個詞不是社會性語言。」土井教授的意思是,「父母扭蛋」是「自我中心語言」,是自己想說而說的話,類似自言自語,而非說給別人聽或與別人進行溝通的「社會性語言」。

事實上,社會上有很多問題不是靠「自己責任」就能解決的。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日本的「相對貧困率」,亦即生活水準低於標準收入一半的人口比率,在一九八五年時是十二%,到了二〇一八年竟上升至十五.四%(舊標準)。

二〇二一年的日本貧窮線為一百二十七萬日圓,家庭收入低於一百二十七萬日圓的「相對貧困率」是十五.四%(根據OECD改訂所得定義後的新標準)。這意味著,日本約有六分之一的人,亦即兩千萬人,生活在日本標準的貧窮線以下。OECD的數據顯示,美國二〇二二年的「相對貧困率」是十五.一%,英國二〇二一年是十一.二%。換句話說,日本的家庭經濟貧富差距比美國和英國大了一些。

此外,日本的「兒童相對貧困率」,在二〇一二年達到頂峰的十六.三%,二〇二一年則下降至十一.五%。也就是說,在日本所有膝下有未滿十八歲子女的家庭中,家庭收入低於一百二十七萬日圓的戶數,占了十一.五%,約九人中有一人。單親家庭的「相對貧困率」更高達四十四.五%,遠高於雙親家庭或家中有兩名以上成人的家庭(八.六%),這表示,日本的單親家庭中,有將近半數的家庭處於經濟窘迫狀態。

「絕對貧困」是連最基本的食衣住都有問題,「相對貧困」卻非食衣住有問題,因此不容易被發現,但確實會大大影響到孩子的飲食質量、教育機會、文化精神等方面。家庭經濟窘迫,意味著子女的教育機會以及文化體育方面,在競爭起點就落後了別人一大段。有些孩子甚至因家庭收入低,無法完整吃上三餐,只能仰賴學校的營養午餐,或是社區裡的「兒童食堂」。但家庭經濟問題是「運氣」,也就是「扭蛋」,這是子女無法控制的因素,只能聽天由命,直至成年後可以自力更生為止。

(兒童食堂:子ども食堂/Kodomo Syokudou。由各地區的當地居民或有志之士負責經營的免費、廉價食堂,對象不限兒童,成人也可以利用。二〇二一年調查結果,日本全國各地約有六千零一十四家,東京都最多,有將近五百家。)

家庭經濟窘迫導致的虐童問題也很嚴重。根據日本各都道府縣的兒童輔導中心統計,一九九〇年的虐童諮詢對應件數是一千一百零一件,到了二〇二〇年,竟然增加至二十多萬件。雖然這與公眾對虐童問題的監督力度增大有關,但案件數量實在太多了。過去各大媒體火熱報導的例子,往往是母子家庭的子女,遭受母親男友虐死的例子居多。這也跟單親家庭,尤其是母子家庭的貧窮問題有關。

類似這種自己無法掌控的不幸,如果能用一句「父母扭蛋失敗」來說明一切,並可以和處境相似的同齡人分享的話,又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呢?或許,有不少日本年輕人,正是在「父母扭蛋」這個詞當中,尋覓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本文摘選自/城邦文化出版之《一億總下流?——老害、、多死社會……老人國日本的社會難題與國家危機》。👉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麥田出版 社會人文 日本 父母 少子化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琅讀金句/誰不是在看得見的過去和無法決斷的未來之間取捨,真實從來都小得只有此刻而已

好不容易成功跳槽到夢想公司職場,卻開始擔心自己無法勝任工作?

鬆開掐在脖子上的結,擺脫內耗才能真正呼吸——NeKo嗚喵《如何停止不開心》推薦序

身體這些症狀其實是「脾虛」?為什麼養生要先「補脾」呢?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