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是懶惰嗎?理解情緒,打破「拖延→內疚」的惡性循環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明明知道該去做,卻怎麼也提不起勁;越是拖延,待辦事項就越是堆積如山,心中的和自責感越積越高,幾乎要被淹沒了,甚至拖到影響工作表現,怎麼辦?再這樣懶惰下去還有救嗎?

別急著責罵自己,也別急著逼自己趕快追上進度!在找出解決方法之前,韓國一流的延世大學諮詢心理研究團隊告訴你,要先找出「拖延的理由」,才能對症下藥,真正革除拖延習慣!其實,真正卡住你的並非懶惰,而是問題在作祟……(編按)

●本文摘選自之《卡住你的不是懶惰,是情緒:跟著韓國最強心理研究團隊找到自己的拖延分類圖,和你的恐懼與焦慮和解,每一件事都能順利完成!》。👉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文/李東龜、孫何林、金書瑛、李娜熙、吳玹周

書名:《卡住你的不是懶惰,是情緒:跟著韓國最強心理研究團隊找到自己的拖延分類圖,和你的恐懼與焦慮和解,每一件事都能順利完成!》
作者:李東龜、孫何林、金書瑛、李娜熙、吳玹周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時間:2025年3月13日

拖延並非懶惰,而是一種需要改變的習慣

你有過這種令人備受煎熬的經驗嗎?眼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截止日期近在眼前,自己卻仍一事無成;明明知道必須去做,卻還是忍不住拖延,心裡也隨之焦躁起來。如果說,我們之所以會感到煎熬,是因為沒有按時完成該做的事,那既然如此,人們為什麼會拖延該做的事呢?

本書出版的用意正是為了帶領讀者探悉「我們拖延的原因」。我身為本書的代表作者,同時也是一名學者,二十多年來出入各種場合,進行了許多相關研究、演講與心理諮商。我在大學任教時,每個學期都會要求學生交報告。通常,我會在學期初就向學生傳達這項任務,並要求他們最晚要在學期最後一天的零點前,上傳檔案至作業平台,一旦過了零點就不能再繳交,成績也將以零分計算。

那麼,學生們通常都在哪天交報告呢?學期的最後一天。三分之一的學生會在時間截止前的十分鐘,也就是晚上的十一點五十分開始陸續上傳。沒關係,反正還有十分鐘才到零點,我這麼想著。但在這群學生中,又有三分之一的人會在十一點五十七分才上傳。不過,也沒關係,我想,畢竟還有三分鐘的空檔。然而,其中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會在截止前的一分鐘,也就是十一點五十九分上傳。好險啊,差點就遲交了,為什麼要這麼冒險呢?我不禁替他們捏一把冷汗,並猜想,他們是完美主義者嗎?但並非如此,在十一點五十九分繳交的報告中,有不少明顯的錯字,完成度也差強人意。

儘管如此,還有比上述情況更讓人意外的學生。因為錯過零點的繳交期限,於是,他們私下寫了一封冗長的E-mail 說明自己為何遲交,並將檔案附於其中,一併寄給我。

有人說,他明明在十一點五十九分時按下了送出鍵,但螢幕上突然出現了一個沙漏圖示,讓他動也動不了;還有人說,他的螢幕忽然變成藍色,接著彈出「致命錯誤」(fatal error)的警告訊息後,電腦就當機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學生們足足有三個月以上的時間可以準備,我在學期中也不斷地提醒要記得繳交報告,為什麼還是會有這樣的狀況出現?有的人會說,是因為他們的時間管理能力很差,所以才會如此;有的人則是覺得,他們是因為想把報告做得完美無缺、不願漏掉一點細節,所以才跟不上進度。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這本書將帶領讀者更深刻地瞭解人之所以拖延的原因,以及底層的心理機制。

我們經常可以聽見拖延的人說自己「很懶」,也經常能發現,他們只要錯過一次截止時間,就會變得畏畏縮縮,然後痛定思痛、下定決心:下次一定會早點開始,絕對不會拖到最後。但這就是問題所在。如同喝酒喝到胃痛的人即使下了決心要戒酒,下一次卻依然在酒桌上喝得忘我一樣,會拖延的人下次還是會拖延,改變計畫宣告失敗!

在這裡,可以確定的一件事就是:拖延行為並非一次性的現象。「拖延」是習慣。習慣一旦養成,就會形成「快捷鍵」,提高觸發類似行為的可能性,而反覆失敗帶來的挫敗感也會引發憂鬱及活力減退。若無法瞭解引起拖延行為的心理機制與相應的對策,就難以避免拖延習慣反覆出現的情況。

市面上有許多自我成長的書籍能夠告訴我們「如何克服拖延」的技巧,比如說,縝密規劃你的時間;運用一套專注二十五分鐘後休息五分鐘的工作模式;減少預計作業時間與實際花費時間之間的差距;以十五分鐘為一個單位分解該做的工作,並聚焦在行動上;創造一個讓自己能夠立刻開始行動的咒語等等,我們周遭有太多有用的建議可以參考了。

而自我管理這件事,也適用於「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道理。越擅長管理自己的人,越容易利用這些策略得到更好的效果;而不擅長管理自己的人,經常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成果自然也不會好更令人遺憾的是,「我做什麼都成功不了」的念頭也會逐漸加深。如果不瞭解拖延的原因,就急急忙忙地展開行動,短時間或許可以看見成效,但長期下來,不僅很難堅持,也無法造成根本上的改變,到時又要重新尋找其他「有效的」方法。這本書正是為此存在的。

這本書想做到的,有以下幾點:第一,消除因拖延行為而產生的負面印象。拖延的人常常會給自己貼上「懶惰」的標籤,然而並不是這樣的,拖延的人只是太想把事情做好而已。正因為太想做好,所以耗費許多心力,導致要開始行動或將事情收尾時就更加困難,這也是本書以更加中立的詞語「拖延」來代替「混水摸魚」、「拖拖拉拉」的用意。

第二,本書將著重在「說明拖延的原因(why)」,如果想要知道「克服拖延的方法(how)」,還請參考其他書籍。再次強調,如果不充分瞭解自己拖延的原因,只一味抓著行動上的策略不放,反覆失敗的可能性是很高的。因此,像「該如何如何才能解決拖延」這類的建議,本書並不會談及很多。

第三,比起對深受拖延所擾的人給予安慰或單純地感同身受,這本書更傾向於提供和拖延原因相關的認知與理解,以及試圖藉此機會,與讀者探討更理想的思考角度。

「琅琅悅讀」與聯經出版合作,歡迎踴躍回答下面的票選問題,並留下聯繫email(僅供本次活動使用)即可參加抽獎活動,投票時間至4/15 23:59止。投票次數越多,中獎機會越大!

投票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聯經出版 拖延症 情緒 焦慮 壓力 心理學 心理勵志 出版風向球
「預防是最好的治療」,立即檢測失智風險機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好不容易成功跳槽到夢想公司職場,卻開始擔心自己無法勝任工作?

鬆開掐在脖子上的結,擺脫內耗才能真正呼吸——NeKo嗚喵《如何停止不開心》推薦序

身體這些症狀其實是「脾虛」?為什麼養生要先「補脾」呢?

首購族必看!買房改選預售屋、新成屋、透天還是電梯大樓?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