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不只吃湯圓!白晝最短別忘「全方位」禦寒養生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每年西曆12月22日或23日,表示冬季的寒冷將要到來。此時處於太陽黃經270°,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太陽的輻射量和日照時數到達最低點。北半球白晝最短,夜晚最長,故又稱為日短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與夏至一樣是陰陽轉折時期,陰極而生陽。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24節氣這樣吃這樣做》。👉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書名:《24節氣養生這樣吃這樣做》
作者:王強虎
出版社:金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02月27日

文/王強虎

冬至

節令特點

冬至,是我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是24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冬至三候為「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十分強盛,所以土中的蚯蚓仍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由於冬至陽生,所以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流動且溫熱。

養生要領

從冬至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在精神調養方面,要儘量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合理用腦,有意識地發展心智,培養良好的性格;時刻保持快樂、平和的心態,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生活樂趣。避免過度勞累,積勞成疾。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生活節律,利用各種機會進行適當運動。

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穀、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鹹食品。冬天陽氣日衰,脾喜溫惡冷,故宜食溫熱之品保護脾腎。吃飯時宜少緩,少量多餐,以保證所需營養又不傷脾胃。應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糖類、脂肪、鹽少。

古聖先賢宣導冬季「欲不可縱」。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認為:「男子貴在清心寡欲以養其精,女子應平心定志以養其血。」也就是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用,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節制房事,不可因房事不節,勞倦內傷,損傷腎氣。嚴格而有規律地節制性生活,是健康長壽的必要保證。冬季更要養血固精。

節令衣著

我們知道,當人體穿上衣服後,便處在一個溫度比室溫高,變化比室溫小的氣層裡。衣服不能減少人體熱量的散失,也不能保存人體中的熱量,衣服只是使身體周圍有一層溫暖的空氣,使身體向外的散熱暫時減慢。據測定,人體穿衣後,平均能保存由傳導和輻射而散發的全部熱量的三分之一。因此,在寒冷的冬季,注意衣服的保暖性,對於減少人體熱量的散發,禦寒保暖具有重要意義。

冬季的特點是寒冷,南方地區氣溫雖不會太低,但寒溫不定,且室內室外一樣冷,常有陰雨濃霧,空氣潮濕,因此人們早就養成了通過衣服來抵禦寒冷,尤其是老年人,體質普遍較差,自身活動能力及抗寒能力減弱。大多數老人自感冬季寒冷難耐,保暖成了頭等大事,穿著稍薄,就容易受涼感冒,從而繼發他病,因此老人選擇冬裝,第一原則就是要注重防寒保暖功能。

上了年紀的人,一般都有肌肉萎縮和動作乏力的現象,寬大鬆軟、穿脫方便也很重要。有關節炎、風濕病患者,可在貼近肩胛、膝蓋等關節部位用棉層或皮毛加厚。患有氣管炎、哮喘、胃潰瘍的人,最好再增加一件保暖性好的背心。

起居須知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最重要的一個節氣,因為「冬至一陽生」。按八卦學說,此時為地雷複卦,卦象中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徵陽氣的初生。我國古時曾以冬至定為子月,即一年的開始。在一天十二時辰中,子時也是人體一陽初生的時間。

冬季要勤曬被褥,勤曬被褥有很多好處。首先,可避免潮濕。據科學家計算,每人每晝夜要從皮膚排出約1000毫升的汗水,每週也要從皮膚分泌出40∼60克的油脂類物質。這些汗水和油脂在晚上睡覺時便沾到被褥上,時間久了,被褥中的潮濕之氣聚集,不易發散。

經日光曝曬後,被褥會恢復乾爽,鋪蓋舒適而不使人受病。其次,被褥上的細菌和微生物在人體分泌的汗水及油脂中極易繁殖。陽光中的紫外線有強烈的殺菌消毒作用,可殺死各種細菌和微生物。用日光曬被褥是既可靠又經濟的滅菌法。再次,經日光曝曬後的被褥更加膨鬆、柔軟,因此曬後的被褥蓋上就會更加舒適。

冬季,人在睡眠期間因肌體抵抗力和對寒冷環境的適應能力降低,很容易患感冒及引起中風等症狀,穿上睡衣能預防疾病、保護身體健康。由於睡衣寬鬆肥大,有利於肌肉放鬆和心臟排血,可使人得到充分的休息。穿睡衣以無拘無束、寬柔自如為宜。因為睡衣直接與肌膚接觸,因此不宜穿化纖製品,面料以自然織物為佳,如透氣吸潮性能良好的棉布、針織布,柔軟的絲質料子。

節令養生須知:防寒需從背足起

學認為,背部是人體經脈中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主要部位,而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好像「籬笆」一樣,起著防禦外邪侵入的作用。當風寒外邪侵入人體時,足太陽經往往首當其衝。所以背部保暖不好,風寒之邪極易通過背部侵入,直達與背部腧穴相關的臟腑和組織器官,損傷陽氣而致病,或使舊病復發、加重。

背部受涼除了能導致腰酸背痛,還可通過脊髓神經影響上下肢肌肉、關節及內臟,引起不適,甚至得病。因此,對老人、兒童和患有過敏性鼻炎、風濕病、慢性支氣管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及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暖背尤為重要。其實背部保暖的方法很簡單,穿著一件貼身的棉(或鴨絨、或皮毛)背心就行了,睡覺時也要注意不要讓背部著涼。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心離心臟最遠,足部皮下脂肪薄,保溫能力差,而腳掌與上呼吸道黏膜又有著密切的關係,一旦足部著了涼,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內毛細血管的收縮,導致抗病能力降低,潛伏在鼻咽部的病菌、病毒乘虛而入,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婦女痛經和泄瀉等症。足部的保暖方法很多,除了穿著保暖性能好的鞋襪外,平時還要注意多活動腳部。

冬天晚上睡覺前,用熱水(不低於45℃,60∼70℃為宜)燙一燙腳,既能禦寒又能有效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腳的營養供給,保持皮膚柔軟,清除下肢的沉重感和全身疲勞。同時,熱水對大腦皮層也是一種良好的刺激,有利於睡眠。

此外,如果所泡洗的熱水,改用中草藥甘草、芫花煎劑,可防止凍瘡;用茄杆連同根葉煎洗,可控制凍瘡發展;用煆牡蠣、大黃、地膚子、蛇床子煎洗,可治療足癬;用雞毛煎洗,可治頑固性膝踝關節麻木痙攣;用白果樹葉煎洗,可防止小兒腹瀉;用浮萍、麻黃煎洗,有利消退水腫。

節令中藥養生:適當冬補,培補陽氣

養生益壽:除了注意起居和調養精神外,冬補也很重要。冬補的方法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藥補。冬補的藥物有:人參、阿膠、鹿茸等。人參補氣,對氣虛、體弱、四肢無力、過度疲勞、頭暈眼花、耳鳴等虛弱的人最為合適。阿膠是滋陰補血良藥,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燥的功能,適用於血虛眩暈、心悸失眠、虛勞咳嗽、便血等患者滋補調養。

培補陽氣:陽虛者,冬令常會流清涕,手足冰涼,易生凍瘡,小便清長,夜尿頻頻,大便稀薄,陽物不舉。這類人可食用熟附子、乾薑、人參、羊肉等。

預防冬令病:一些慢性病患者,每逢寒冬容易發作,如慢性支氣管炎,每年秋冬發作,咳嗽氣喘,還有凍瘡、尿多症等。這類病多為腎虧、陽虛外寒,可用溫藥和之,如熟附子、肉桂、海馬、人參、甘草、枸杞子等配合使用。

●本文摘選自金塊文化出版之《24節氣養生這樣吃這樣做》。👉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金塊文化 節氣 冬至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醫療保健 養生 中醫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調整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能讓我們感到更快樂嗎?

琅讀金句/大谷翔平的成功心法!努力沒有回報就停止,正是平凡的原因

別兇正在哭鬧的孩子,坦率的對話能讓育兒變得更輕鬆!

連日低溫「大寒」到!該怎麼進補?養生要點一次看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