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毅/遲緩兒的早療馬拉松

女兒一歲多時,被醫師判定發展遲緩,於一歲半時開始接受早期療育。

與醫師詳談後,我們便到處查找資料,認識了各式各樣的治療方式,包括容易接觸到的物理、職能及語言治療,以及資源較稀缺的藝術、音樂及馬術等等,也知道三歲前是治療的最佳黃金期,三歲至六歲則是次佳的黃金期,正因為黃金期如此短暫,分秒必爭的就落在了肩頭上──我們必須帶她積極參與每一次的治療,也必須準時掛號回診,與及治療師保持緊密的聯繫,方能於治療黃金期內,極大化所有療程及藥物的功效。

剛開始的大半年,她每次治療都在哭,因為各種輔具及動作皆對她形成巨大的挑戰,也次次哭著進出早療室。現在她三歲多,已經可以自己走進早療室,不會再哭哭啼啼離開,也漸漸可以「跟上」發展里程碑。「跟上」,意味著她仍在追趕,雖然她有自己的生長曲線及發展時程,但仍落後於一般的小朋友,因此身為家長的我們不敢掉以輕心。除了幼兒園、醫院與診所,我們周末會帶她去親子館、郊外踏青等,讓她接受各式各樣的活動刺激,希望她的各項能力能不間斷地發展。

分秒必爭地接受早療,與各醫院及研究團隊保持聯繫的過程,也給予我們極大的壓力。深怕稍有不慎,未細心注意到女兒的變化,或是遲了某些療育時程或醫療手段,而使得效果大打折扣。雖然手機行事曆已記載各項時程,仍時時擔憂因工作忙碌而疏忽。

女兒的每一個進步,對正常的小孩而言,皆不費吹灰之力;對她而言卻是淚水與汗水積累後,方能企及。而對我們父母來說,家有遲緩兒,便如一場沒有盡頭的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醫院 馬拉松 壓力 父母心情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包子逸/預留線

林月鳳/接生的回憶

Mian/暴風雨

【2025第五屆台灣房屋親情文學獎‧佳作】董庭甄/掌心的光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