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一魚二吃!土魠魚羹或清蒸 勾起遊子家鄉味情懷

文字/攝影 呂宛霖,取自《鄉間小路》2024年4月號
過完年後,臺北的小廚房收到從澎湖空運來的包裹,裡頭是父親親手準備的澎湖海鮮。透著銀白色澤的土魠切片被整齊真空包裝起來,指尖感受魚肉冷凍過的扎實手感,那一刻,離家的日子與童年記憶交錯,腦海中土魠的鮮美,彷彿將我拉回澎湖的風與海。
農曆年前是土魠魚最肥美的季節,北辰市場裡總能見到一尾尾銀亮、結實的土魠魚擺上攤頭,婆婆媽媽熟練挑選後請魚販切片,俐落分裝冷凍,用以應付餐桌上的每一張嘴。這時候的土魠交易熱絡,甚至被稱為「白金經濟」,不只是家家戶戶年菜的主角,也是迎接遠方親人回鄉的一份牽掛。
說起土魠,最經典的小吃料理莫過於澎湖土魠魚焿──不同於臺灣本島的稠感濃湯──充盈胡椒香氣的清湯底與吹海風長大的高麗菜一同煨煮,添上海島特有的鮮甜。在勾得恰到好處的芡湯點上烏醋提味,再泡入醃過蒜頭醬油、剛炸好的土魠魚塊,喝上一口帶著油香的湯,暖胃又暖心。這種甜鹹香交融的味道不只是魚的鮮,已是小島與海洋共存的滋味,許多遊子魂牽夢縈的家鄉味,每次回澎湖我都要吃一碗。
母親最拿手的,則是清蒸土魠。她總選厚實的魚腹,簡單加上薑絲、蒜苗與米酒,放入電蒸鍋細火慢蒸,等到蒸氣氤氳,揭開鍋蓋,那細緻的白肉帶著
淡淡的海鹽香氣、微微閃著光澤,筷子輕輕一撥便層層分開。「新鮮的魚,不需要太多調味,就能吃出純粹的甜。」母親的叮嚀,樸實的家常味簡單卻深刻。一次年節返家,母親端出剛蒸好的土魠,輕聲說:「這是早上市場剛買的,特別留給你。」語氣輕描淡寫,但透出的珍惜與愛護,比料理本身更難忘懷;這愛,不張揚,卻始終環抱。
除了清蒸,我家餐桌上還常吃到烤得金黃油亮、香氣四溢的味噌醃土魠。這種作法或許受到日治時期飲食文化的影響,用味噌醃漬過的土魠吸滿大豆發酵的甘醇,再用小火慢烤至表面微微焦黃。魚皮透著焦糖色澤,肉質則細膩帶著一絲甘甜,類似日本西京燒,卻又多了一分澎湖豪邁的海風氣息。


本文作者:
呂宛霖
土生土長澎湖人,大學起滯留臺北,途中短暫旅居神戶、倫敦,喜歡體驗世界各地不同的美食文化、熱愛下廚。現役編集者,比起寫作更喜歡閱讀。
●本文節錄自《鄉間小路》雜誌2025年4月號:綠意散步學,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出刊頻率:月刊
出版時間:2025-04-01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