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需要修復自己遭遇的創傷,只需真正看見、並與痛苦同在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這個世界沒有不帶著傷的人,困境和痛苦也是人生過程的一部分。這些負面遭遇不僅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更撼動了人們的心理狀態。我們或許無法忘記經歷過的一切,但可以重置、重啟,並重建一個更堅強的人生。不再執著受過的傷,而是讓自己開始好好療傷,才有復原向前走的機會。如何處理痛苦和困惑,決定了我們的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編按)

●本文摘選自時報文化出版之《有一種傷害叫:穿越與黑暗,重拾韌性的療癒練習》。👉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文/克里斯多夫・威拉德

我們天生就有復原力

創傷會改變一切,從我們的身體和大腦,到我們與他人和世界的關係,無一例外。遭受嚴重的心理、情緒或身體傷害時,我們會用洞察力、成長與學習的機會來換取自身安全—至少暫時會這樣。

百分之六十的人會經歷「創傷後成長」

書名:《有一種傷害叫成長》
作者: 克里斯多夫・威拉德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25年3月25日

幾乎所有人與天地間的萬物生靈都會在某個時刻經歷某種創傷,而其反應與療癒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研究報告指出,男性遭遇創傷的機率高於女性,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因創傷而產生併發症,罹患創傷後症候群。弱勢族群(指在不平等社會中的邊緣人或被排擠者)更有可能受到創傷及其複合效應衝擊,獲得療癒資源的管道也比較少。此外,對某些人來說,身體對創傷的反應會逐漸消失;對另一些人來說,這類反應則會刻進骨子裡,久久無法平復。但無論經歷過什麼,我們都有能力成長和改變。

令人訝異的是,研究發現,雖然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會遭遇創傷,但只有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二的人會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百分之六十的人則會經歷創傷後成長。這是相當不錯的比例。更棒的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創傷後成長可以同時發生,兩者並不互斥。神經科學的觀點就跟大多數靈性與哲學傳統所主張的一樣:成長與痛苦是並存的

有一點必須先說清楚,創傷及之後的復原過程充滿磨難和煎熬,不僅步調極為緩慢、難以預測,而且絕非線性發展,沒有任何事物能持續、完全緩解以及撫慰我們的傷痛。朋友提供的小撇步、心理師的建議或迷因梗圖,可能永遠都無法「修復」我們,讓我們回復到之前的狀態。或許我們無法完全理解彼此的痛苦,但我們可以認同並見證這些傷痛。

也就是說,我們無須修復創傷,或希望創傷被修復,更不是試圖修復自己,而是看見、並與我們的痛苦同在。當我們擁有適當的工具來管理與調節創傷的反應時,更能輕鬆接納自己,在他人需要時給予支持,也能做到全然地陪伴與關注。

你可能會自問,你的痛苦是否嚴重到足以稱為創傷?「創傷是對異常事件的正常反應」,這個說法雖是陳腔濫調,卻再正確不過。由於「正常」與「異常」都是主觀概念,因此,創傷對各人的影響不盡相同。

創傷隱藏在神經系統裡

我們內建的壓力和創傷反應系統,會在經歷痛苦時與事過之後保護我們,以免我們將來再度受創。而期間接收到的感官訊息,也會儲存在大腦裡,每當遇上那些依舊被神經系統視為「危險」的地方或人事物,就會觸發創傷記憶與感受。一旦這種反應隨著時間逐漸失靈,變成無意識的自動化行為,就會被貼上「失調」的標籤。但事實上,我們的神經系統只是嘗試在混亂中創造秩序罷了。

與其爭論何謂創傷,不如將這本書當成一種工具或方法,能用來關注、善待、重置與重新調節你失調的神經系統。

我們在面對威脅時會啟動防禦機制,這是很正常的反應,也是演化而來的結果,這些反應幫助了我們的祖先,也是我們得以生存的關鍵。然而,威脅越嚴重,或持續的時間越長,大腦受這些機制影響和重塑的程度就越高。無論威脅實際存在與否,只要感知到威脅,我們就會出現這類反應。

我再強調一次:無論威脅實際存在與否,只要感知到威脅,我們就會出現這些反應。

●本文摘選自時報文化出版之《有一種傷害叫成長:穿越創傷與黑暗,重拾韌性的療癒練習》。👉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時報出版 壓力 創傷 心理諮商 心理勵志 書摘 出版風向球 成長
🏀即刻登入預測NBA季後賽,拿好禮🎁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焦慮不是病!以哲學視角認識焦慮,學習面對內心痛苦新方法

被罵別急著反擊!面對惡意攻擊,這招溝通術讓你逆轉關係

想要財務自由、減肥成功,先戰勝拖延!讓人生目標賦予你自律動力

琅讀金句/自母親摔倒到失智,我才知道家這個符號會隨著關鍵人物的淡出,成為不可辨識,但仍存在的斷垣殘壁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