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煩惱,找原因重要還是想辦法解決更勝?避免歸咎於當事人本身

圖/pexels
圖/pexels

焦慮、煩躁、沮喪、無力……許多人認為這些負面情緒都是「心」的問題,但若從「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觀點來看,這其實是在提醒我們身體已然「失衡」,才會對外界刺激做出過多反應。身心緊密相連,一旦身體的能量獲得調節,就能讓大腦恢復平衡,「心」也會隨之復原。(編按)

●本文摘選自究竟出版/之《你的煩惱,身體有解:釋放,驅散焦慮,了解多重迷走神經的第一本書》。👉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文/吉里恒昭

你有什麼煩惱嗎?或者,你所愛之人是否遇到了什麼煩心事?

  人類的煩惱不外乎三種:、健康,以及金錢(經濟上的焦慮)。你的煩惱屬於哪一種呢?

書名:《你的煩惱,身體有解》
作者:吉里恒昭
出版社:究竟/圓神出版
出版日期:2025年2月1日

  阿德勒心理學在日本蔚為風潮。阿德勒博士曾說:「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確實,沒有人際關係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因此這種說法也說得通。我相信在很多時候,只要透過學習和實踐像是阿德勒心理學、人際溝通分析等各種形式的心理學,就能改善人際問題。

  現實生活中,我也持續以臨床心理師的身分學習心理學,並運用在實務工作上。心理學不僅能對患者產生很大的效用,也有助於自身的成長。然而,在身心科診療的第一線上,許多時候光靠心理學是不夠的。

  健康方面的煩惱,無論古今東西,總是多不勝數。尤其是自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以來,人們對健康資訊的關注程度似乎又更上一層樓。無論在商業或專業研究領域中,「健康」已成為許多人高度重視的議題,我們總是在討論什麼食物有益健康?什麼藥物可以治病?什麼保健方法可以預防老化?

  對許多人來說,關於金錢的煩惱也很普遍。近年來,「投資」已然成為一股風潮,教導大家理財或建立正確金錢觀的相關活動正逐漸增加。此外,基於大家對工作的看法越來越多元,賺錢營生的方式也變得更多樣化,關於這方面的煩惱也連帶增加許多;而它們背後,很可能正是出於對金錢的焦慮。

面對煩惱的兩種反應模式

  假設,你正在聽朋友訴說他們遇到的困擾。

  「我跟先生之間的事真的讓人很心煩(以下內容省略)……為什麼我得每天為了這些事情煩惱啊?」

  「我每天早上至少會快走三十分鐘,也有控制糖分的攝取,為什麼就是瘦不下來?」

  「不知不覺就在網路上買了一堆東西。這幾個月來,我不只沒存到錢,甚至變成月光族。為什麼我的意志這麼薄弱?」

  當別人向你傾訴這類煩惱時,你會如何回答?我認為,回應模式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兩種:第一種模式是從「思考造成問題的原因」切入,展開對話。第二種模式是以「提供正確的解決之道」為主題展開對話。然而,這兩種模式各有其缺陷。接著,我們來仔細看看這兩種回應模式需要注意什麼事情。

模式一.思考造成問題的原因

  習慣採用這種模式的人,一旦遇到煩心事,或碰到別人向你訴苦時,會傾向於思考「事態為何會演變至此」,並試圖找出原因或理由。我的意思並不是「找出原因是不好的」。只不過,一味只想找出原因,最後往往會變成「找出誰才是罪魁禍首」。換句話說,這種觀點會讓我們不自覺地想把原因歸咎在某人身上,思考「誰該為這件事負責」。

  尤其是,當你將造成煩惱的源頭歸咎在當事人身上、認為「各人造業各人擔」時,當事人不但有可能對此表示十分反彈,也可能會失去解決煩惱的動力。無論是「之所以會有問題,一定是某個人造成的」或「想要解決問題,就必須糾正做錯事的人」,這類想法正是讓人無法擺脫煩惱的一大要因。

  這類想法會將責任歸咎在當事人或出現在對話裡的人物。舉例來說:

  「職場的人際關係出現煩惱,就表示那個人自己有問題。」

  「你會覺得身體不舒服,根本就是性格上的問題,是你神經繃得不夠緊。」

  「之所以一直為金錢所苦,還不就是當事人的能力不足?」

  「夫妻關係不佳,是因為老公有問題啦!」

  「我的問題一直無法解決,是因為父母和老師都不肯改變。」

  我並沒有打算批評這種想法的好壞,而是希望當事人能從「是否有幫助」的角度來反思這些想法。當你試圖解決自己(或他人)的煩惱時,是否也曾不自覺陷入「尋找原因/歸咎於人」的漩渦裡?事實上,想要解決煩惱,重點就在於跳脫這個漩渦。

  我有兩點建議,能幫助大家避免這類問題。

  首先,是意識到自己「想把問題歸咎於某人」。我們經常反射性地浮現「我為什麼會是這種性格?」或「都是因為我,事情才會變成這樣」的想法,但我想提出的建議是:改變視角,把煩惱視為身體狀態造成的影響。關於這部分,本書後面將會再詳細討論。

  第二個建議是,不僅要問自己:「為什麼我會有這麼多問題?」還要問:「我想怎麼做?」和「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能讓我們放眼未來,而非一味著眼於過去。

模式二.提供正確的解決之道

  傾訴煩惱時,第二種展開話題的模式是「提供正確的解決之道」。習慣採取這種模式的人,不論是面對自己的煩惱,或是遇到別人向自己傾訴煩惱時,經常會說出「(自認為)正確的解決方案」,像是「當初應該這樣做比較好」或「為什麼不這樣做」之類的話。

  我的意思並不是「不准告訴對方正確的解決之道」,重點在於,當我們開始探討「正確的解決之道」,說出諸如「當初應該這樣做」「正常來說,應該這樣做才對」等話語時,結論往往會變成「是遇到麻煩的人太無知,連正確的做法都不知道」,或是「如果試過那個方法卻沒有用,那一定是當事人自己有問題」。

  再說,如果因為被批評「正常來說,應該是這樣做吧」,而使得當事人陷入自我懷疑的話,往往會讓他們花費更多不必要的精力,好讓自己「變得正常」,反而會讓他們更深陷煩惱之中。換句話說,我希望各位能意識到,無論是模式一或模式二,都會帶來這樣的風險:最後的結論會變成「問題出在感到煩惱的當事人身上」,而導致「煩惱的人開始責怪自己」。這裡,我想請大家思考的是:真的有「正確的解決之道」嗎?真的有「只要這樣做,就一定能解決問題」的辦法嗎?

●本文摘選自究竟/圓神出版之《你的煩惱,身體有解:釋放壓力,驅散焦慮,了解多重迷走神經的第一本書》。👉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圓神出版 人際關係 溝通技巧 壓力 醫療保健 書摘 出版風向球
⏰投稿倒數!琅琅原創大賞,現在就去實現創作夢想>>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一樁沒有加害人的校園悲劇:二〇〇四年佐世保小六女童殺人事件

如何在對話中掌握主導權?創造預測對話內容、組織即興回答

琅讀金句/人生不是非黑即白,失敗堅韌我們的心性和判斷力

長女養成是社畜製造?排行老大卻最信服權威,行為想法保守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