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時請放下工作用力玩!想克服拖延,先認同自己值得獎勵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享受不帶罪惡感的休息時間,是良性循環的一部分,能夠讓你完成更高品質、更有創造力的工作。(編按)

●本文摘選自之《擊敗拖延,就從當下的三十分鐘開始:10大技巧,克服拖延習慣,轉變為高效生產者,休閒時光不再有罪惡感》。👉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文/尼爾.費歐博士 (NEIL A. FIORE)

書名:《擊敗拖延,就從當下的三十分鐘開始》
作者:尼爾.費歐博士 (NEIL A. FIORE)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6月1日

就我所知,人性最悲哀的就是,我們通常會忘了享受生命。我們都幻想著天邊出現魔幻玫瑰園,卻忘記要欣賞今天窗外盛開的玫瑰。──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

我們都聽過這個笑話:「我下定決心停止拖延,但我決定晚點再說。」拖延最恐怖的後果之一,就是讓我們遲遲無法享受人生。我們任由拖延的惡性循環妨礙自己享受成就帶來的獎勵,也無法徹底享受休閒活動。

「延後享受人生」是拖延行為最悲劇的一種形式,不僅阻撓我們完成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務,也因為我們陷入自我毀滅的延遲策略(暴飲暴食;狂看電視;把時間金錢花在各式各樣的興趣,卻又不是全心投入,沒過多久就放棄),我們越來越看輕自己。

不讓自己休假、休息或運動,會讓生活看起來永遠只有苦沒有樂,導致我們缺乏精力、動力下降。面對生活中各種需要良好表現的要求,如果想要維持高度動力,減少拖延的欲望,我們就需要不受罪惡感干擾的休閒時間,讓身心能夠充電。

工作狂和長期拖延的人其實有一些共通點,將他們和生產者、績效良好的人區分開來,這絕不是巧合。工作狂和習慣拖延的人通常會:

總是被還沒完成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覺得自己總是在工作,卻不值得休息。

認為人性是懶惰的,需要受到壓力才會有動力。工作狂和拖延者都利用負面的自我對話和恐嚇,但工作狂的反應是不斷「保持忙碌」,拖延者的反應是覺得無法負荷、被焦慮嚇得動彈不得。

對工作抱持負面的態度,認為工作永無止境、永遠無法做到滿意的程度,需要剝奪自己、做出犧牲。工作狂為了避免和別人太過親密,通常很願意做出犧牲,拖延者則是會誇大這些犧牲,因為害怕再也無法休息而跑去玩樂,卻又心神不寧。

工作狂和長期拖延者要不是在工作,就是因為自己沒在工作而感到內疚。許多工作狂身體狀況很差、壓力極大、精力耗盡。另一方面,生產者通常明白休閒娛樂、不帶罪惡感享受玩樂的重要性。

玩樂的重要

在研究成功者的行為模式時,我瞭解到若是想要達成良好的工作品質、盡可能減少拖延行為,不帶罪惡感的玩樂是必要的。只要瞭解在進行浩大工作的過程中,你還是可以抽出時間和朋友相處、運動、休閒,你在面對工作時就能減少恐懼,不需要擔心自己負荷不來;有了經過妥善計畫、安排的無罪惡感的休閒時間,你就不會覺得要做完的計畫龐大到難以處理,因為過程中會有休息和充電的機會。

不帶罪惡感的休閒,是奠基於一項看似矛盾的道理:在進行重要工作時,為了達成更良好的品質、更高的生產力,我們不能再阻止自己享受人生,而要全心投入休閒娛樂和放鬆。是的,要是你玩得痛快,你也會更有生產力!好好善用不帶罪惡感的休閒時間,你會學到如何更努力去玩,又能完成更多優質的工作成效。

我們拖延的原因之一,是我們擔心一開始工作就沒時間玩樂、工作會奪走我們的休閒娛樂和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沒有罪惡感的休息時間」這項策略,是要你把休閒娛樂納入每週計畫,如此一來就能讓你消除沒時間休息的想法。把玩樂視為高優先事項,是克服拖延習慣的一環。

自我激勵的拉力

面臨一項困難工作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認為必須長時間獨自工作,才能解決每個龐大的部分。但是,需要長期遠離朋友和休閒的念頭,很可能會造成拖延。這種工作習慣對身心造成的影響,類似被關禁閉的囚犯,或是參與剝奪感覺實驗的受試者,他們必須包得像木乃伊一樣,把感覺減到最低;這些狀況會大幅限制身體行動和視覺刺激,導致內心充滿自我批判、害怕被拋棄、失敗的可能性,因此產生焦慮。

相較於孤獨和焦慮,如果我們預期會得到喜悅與成功,我們反而更有可能提高生產力。在有更多更好玩的替代方案時,要求自己限制行動,掙扎著工作二十小時(甚至是只有四小時),很難讓我們產生足夠的動力。如果叫你選擇是要完成所得稅報表,還是要去見一個老朋友,你一定強烈想要選擇去見那個朋友──除非你有一套對策。

在你想要給自己足夠的動力嘗試達成目標時,你會用恐嚇來推自己前進,還是會用目標的吸引力來拉自己向前?不幸的是,多數人都採用推法,也不知道其實自己有其他辦法可選。

無論身處哪個行業,包括軍隊、商業、教育機構,我們都遭受各式各樣的威脅(也就是所謂的「推法」),藉由對懲罰的恐懼來刺激人產生動力。事實上,由於害怕懲罰而做的行為,並不是真正為了達成某項目標而做,而是像拖延一樣,是為了逃避這份恐懼而做。這種處罰策略往往令人無法採取行動,不會產生激發動力的效果。人採用這種嚴苛的辦法,往往是為了表達權威、發揮控制權,而不是為了取得好的成果。權威人物使用的恐嚇手段,便足以證明這種方式不會讓人對目標產生正向的動力,反倒造成反效果,讓人因為反抗權威、害怕失敗或害怕成功而開始拖延。

反過來說,「拉法」認為我們天生都很積極學習,假如獲得適當的獎勵,就連最困難的任務都能堅持完成。「拉法」的原則是,太過遙遠或是不確定的獎勵(例如受訓四年後「可能」會得到工作),很難讓一個人有足夠的動力持續面對艱鉅的任務。未來會有的獎賞,對於我們現在選擇做什麼的影響力非常少。反之,生活中立即、具體的獎勵(例如休閒娛樂、見朋友、吃冰淇淋)就更有可能發生。

這套動力法則的原理是,如果一項工作立即可見的結果是孤獨和痛苦,獎勵卻又飄渺遙遠,那麼人會動手去做的機率非常低,放棄休閒選擇工作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畢竟,逃避、休閒、暴飲暴食都是立即可見的獎勵,懲罰則在遙遠的未來。換言之,想改變工作習慣的話,就要縮短每一段工作時間(讓它不那麼痛苦),獎勵則要更頻繁、更快速(帶來更多快樂),在工作的過程中穿插休息和獎勵。

假如這讓你願意處理規模浩大的工作、減少拖延行為,你必須適當安排獎勵,增加你每天想要進行工作的可能性。如果你是管理階層,你最好也適當調整工作環境,讓員工能從一起工作、擁有共同目標、互相幫助、因為每週進度受到讚美、每月都拿得到薪水等這些事情中獲得滿足感。

對於深信必須勤苦工作的人來說,「人的動力源自快樂而非痛苦」這個概念並不容易理解。其實,就連最推崇工作的清教徒,也必須在安息日停止工作。現代的工作狂雖然盡可能縮短玩樂的時間,但通常能夠認同「努力工作、痛快地玩」這種人生觀。不過,本書的策略在於重新檢視玩樂和生產力之間的關聯,運用反向心理學,稍微調整這個觀念,改成「為了提高工作生產力和效益,需要用力地玩」。

從不帶罪惡感的休息到高品質的工作

享受不帶罪惡感的休息時間,是良性循環的一部分,能夠讓你完成更高品質、更有創造力的工作。這個良性循環的第一步,就是沒有罪惡感地玩樂,或是至少要安排一段玩樂時間,讓你覺得人生是自由的,並且更容易專注於短時間但高品質的工作。因為你認為自己值得獎勵,所以也更能專注在和朋友相處的時間,也因為你確實享受休閒時光,你獲得了更多回報,先前花在工作上的心力此時悄悄萌芽,成長為新點子、新突破。

如果運用不受罪惡感干擾的休閒時間,當做克服拖延習慣的策略,你會發現一天當中,腦海中湧現不少靈感。因為你的意識在兩小時不帶罪惡感的休閒時光中,正專注於其他事情,此時充滿創意的潛意識就跳出來,提供了清晰、幾乎不費吹灰之力的解法。因此,不帶罪惡感的休息反而能提升我們的工作品質,更容易發揮創意迅速想出解決方案。

強調玩樂的重要,並不是要淡化工作和毅力的必要。這套策略依然重視工作,只是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工作」。按照工作的常見定義,它是和休閒娛樂分離的,暗示人必須強迫自己工作,使人容易產生內在衝突。

這份使命感正是一種「拉力」,運用正面能量使我們朝目標前進,而不是運用恐懼和威脅推著我們前進。在這種正面的氣氛中,我們更有可能展現傑出的能力和動機。定期安排不帶罪惡感的休閒娛樂,能夠讓你用嶄新的觀點看待自己的工作;這段玩樂的時間,會讓你重新體驗天生的好奇心、做出高品質成果的意願。不帶罪惡感的休閒時間能夠在工作和玩樂之間搭起橋梁,使兩者相輔相成,一同進步。

●本文摘選自遠流出版之《擊敗拖延,就從當下的三十分鐘開始:10大技巧,克服拖延習慣,轉變為高效生產者,休閒時光不再有罪惡感》。👉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遠流出版 積極休息 拖延症 工作職場 上班族 成功法 心理勵志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聊天冷場茶總能打開話匣子 探索西方與東方的茶葉史

面對中年迷惘該怎麼走?呂秋遠10點建議,下半場人生更自由

「重生17次還是討厭死掉」羅伯派汀森最新電影《米奇17號》改編自小說《米奇7號》

日劇《爛漫》改編自真實人生:奠定日本植物學分類基礎的植物學家──牧野富太郎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