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頂尖體育選手是否有公式可依循?不妨先嘗試多種運動再決定

圖/Freepik
圖/Freepik

文/鈴木祐

挑戰459次,成功率會提升至99%

在理解運氣對人生造成的影響後,讓我們來詳細看看組成好運方程式的要素。在「前言」中所介紹的好運方程式如下所述。

「幸運=(行動× 多樣+察覺)× 恢復」

開頭的「行動」,意思指的是你在人生中所執行的具體行動的量與質。應該很多人都聽過「人生的幸運取決於嘗試的次數」這句話吧。這個想法的意思是,如果想抓住好運,只能增加人生中挑戰的次數。這個建議的正確性,可以透過簡單的計算來確認。

假設你去挑戰成功率只有1%的困難工作。一次挑戰的數値雖然無法期望能夠成功,但就算失敗了,隨著嘗試次數的增加,機率也會逐漸改變。

具體而言,成功率在第二次嘗試中增加了約2%(99%×99%=98.01%)。之後隨著每次重複挑戰,數値都會增加,當嘗試次數超過100左右時,機率就會超過63%,而在第459次嘗試,則會達到99%。如果能試到這個地步,反而是失敗比較困難吧。這是以簡單計算得到的數値,但僅僅如此已經可以算是強而有力的結論。

只不過,儘管嘗試次數再怎麼重要,我們應該也很容易想像得到,盲目增加挑戰並非最佳做法。

例如,假設年末鉅額獎金彩券的頭獎中獎機率是兩千萬分之一,相信「只要增加嘗試次數就好了」並不斷購買,仍舊不能期待大賺一筆。既然如此,還是去賭BIG(頭獎中獎機率約為478萬分之1)或是toto(頭獎中獎機率約160萬分之1)之類的還比較好。

簡單的嘗試次數與人生成功的關聯性低,此事實在德國凱撒斯勞滕工業大學等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這是一項從世界十五個國家、集結六千多名運動員進行的分析研究,主題是調查「要在界成功,應該從小時候就特別專注於一項體育競賽項目嗎?」

頂尖的運動員,到底是不是從年幼開始,就專心致力於特定的運動呢?還是他們在小時候嘗試了各種運動後,才鎖定一種項目?

正如大家所知,從小就持續參與特定項目的運動員並不少見。

例如從兩歲開始打高爾夫的老虎伍茲,在八歲時就獲得少年組世界冠軍;福原愛則是從三歲九個月起,就一直握著桌球拍;羽生結弦從四歲起專注於磨練花式滑冰技術。這些頂尖選手的存在,似乎展現了在特定項目上累積嘗試次數的重要性。

然而,分析的結果卻有所不同。實際上,世界級的運動員在十幾歲的時候,會花時間參與多項運動,稍晚才會將目標定於一個項目上。

相反的,從小就專注於特定運動項目的選手,雖然在靑少年級別容易取得成功,但成年後卻有無法成為頂尖選手的趨勢。

從年幼開始的菁英教育,似乎難以連結長期的成功。

頂尖的運動員之所以體驗多種項目,有三個主要原因。

❶透過體驗多種項目,可以讓精神上不易燃燒殆盡

❷多虧嘗試了各種項目,更容易看淸自己的才能

❸透過累積豐富多彩的經歷,學會多種技能

雖然全心投入一項運動可以增長練習時間,但也會相對難以轉換情緒。同時,也無法驗證自己的才能是否也能用在其他運動上,而且,當競爭對手創造出新戰術和攻擊方法時,會無法妥善應對。

書名:《好運方程式:行動力✕察覺力✕持續力✕恢復力,運用科學化練習,抓住好運、翻轉人生》
作者:鈴木祐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3月14日

另一方面,如果體驗過多種項目,不僅能夠更容易選擇適合自己才能的競技項目,也多虧習得了各種技能,能夠提升應對意外變化的能力,也能透過增加練習的多樣性,來預防精疲力竭(burnout,過勞)的發生。雖然因為競技項目不同而有差異,但無庸置疑的是,童年時體驗過各種運動會比較好。

話說也有不少頂尖運動員,在小時候就投入多項運動,例如從年幼期就開始打棒球和籃球的麥可・喬丹,以及在童年時學習柔道的席內丁・席丹等等,大家立刻會想起這些人的名字。像老虎伍茲這樣的人是少數派,實際上鎖定特定運動項目並增加嘗試次數的做法,似乎並非上策。

正如各位讀者已經注意到的,目前為止所敍述的,是好運方程式中的第二個要素「多樣」。

昨天精通的技能和知識在明天就會變得陳腐,在這樣的現代,豐富多彩的經驗當然有用。我們往往過分誇獎那些全力投入一件事的人,但要充分發揮嘗試次數的作用,需要的並非重複同一件事,而是必須增加挑戰的變化。

●本文摘自出版之《好運方程式:行動力✕察覺力✕持續力✕恢復力,運用科學化練習,抓住好運、翻轉人生》。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采實文化 心理勵志 人生規劃 成功法 工作職場 體育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幫助全球數億人!劍橋學霸揭密「愉悅心態」如何提高效率

名曲樂團「生物股長」不合解散?吉他手水野良樹:「我們曾是摯友」

讓你的訊息被已讀秒回!AI時代必學的高效訊息溝通術

登山家張元植墜崖離世 從畏懼到迷戀「登峰」為何讓人著迷?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