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神科醫師的傾聽法!理解對方內心的情感 心靈就能相通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高橋和巳

營造兩人之間情感共通的場域

「場」是物理學上的概念。它本來用於磁場、電場、重力場等狀況中。當兩塊磁鐵靠在一起,兩個磁場便會互相影響,共同創造出一個磁場。就像我們小學時做過的科學實驗,在吸鐵石周圍放上鐵粉,就能看見「場」的存在,近看會是兩個不同的「場」融合在一起,但從遠處看,是一整個「場」。

心也是一樣的。兩個人彼此靠近、情投意合,就能創造出共同的「場」。這就是「情感場」。傾訴者的情感傳達給傾聽者,傾聽者再將自己的情感反饋給傾訴者,創造出共同的「場」。個案表現憤怒的時候,諮商師也會感到憤怒。相反地,如果個案表達的是喜悅,諮商師的心情也會變開朗。

傾訴方與傾聽方的情感一致,這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通。說些難過的事,氣氛會變得沉重,傾聽方、傾訴方都會感到沉悶。要是內容是開朗溫和的,整個氣氛也會變得明亮起來。

可是,在的情況下,關於情感同調基本很少有人提到。原因是什麼呢?絕大部分的心理治療理論前提是:治療師以單方面的立場對個案(患者)進行治療所構成的關係。如果諮商師是神,個案就是普通人,這種關係是有可能成立的。但事實上,雙方都是普通人,這種情況便不可能發生。

「移情」與「反移情」是同時發生的

在精神心理療法的精神分析領域中,有種現象叫「移情」以及「反移情」。「移情」有時也被稱為「情感移情」,是指個案對於諮商師產生好感,並產生了具有愛意的念頭。相反地,雙方之間會產生敵對、憤怒的情緒,尤其是個案帶有的感情很強烈,而且會持續了一段時間,這種情況我們稱為「移情」。

「反移情」則相反,是指諮商師對個案產生愛意或是厭惡的情緒。

比如,個案將諮商師視為是自己的父親,吐露自己的心聲。這樣的關係持續下去就會變成「移情」。相反地,諮商師把個案當成自己的兒子,過於熱心地溫柔關懷與傾聽,就會變成「反移情」。「移情」與「反移情」的現象,表達了諮商師與個案的交流到達了一定深度。這種現象本身對治療是有效的。

那麼,以剛才提到的「 情感同調」的狀況來看,如果「移情」發生,「反移情」幾乎同時也會發生。如果女性個案對男性諮商師產生戀愛情感,那麼男方應該會因此感到高興,這是自然現象。

能傾聽自己的情感,就能理解「移情」

非常重要的是,諮商師有沒有察覺到自己的情感流動。換個說法,就是他/她能不能傾聽出自己的情感、能不能察覺到自己的情感動向。

如果無法妥善傾聽自己的情感,心理諮商的效果便會停止,也就是無法再繼續傾聽。

如在前章裡舉的例子,為「 成績不好」而煩惱的母子家庭的高三男生,為了辛苦的母親,努力爭取考上好大學。聽到這段話的年長女諮商師,當然想為這位高中生加油。可是,一旦她開始鼓勵,就沒辦法好好傾聽。

就這個例子來說,諮商師剛開始進行鼓勵時,「反移情」(諮商師對個案產生的強烈情感)和「移情」(個案對諮商師產生的強烈情感)會成立,傾聽也就無法進行下去。所謂的「鼓勵」其實是「反移情」產生時的一種現象。

再舉個別的例子,個案對熱心傾聽自己的異性諮商師覺得感謝,並在無意間開始產生類似於戀愛的情感。感受到這點的諮商師,應該會感到很溫暖、很高興吧,這是很自然的。可是如果諮商師意識不到自己的情感流動,諮商師只會停留在「心情很好」的層面上,因為諮商師本人沒有自覺,所以會想要維持這種舒適感。

感受到這點的個案也會不自覺地朝著同樣的情感繼續前進。傾聽方與傾訴方會同時想維持這個「場」。這段期間越長,精神分析上所稱的「移情」與「反移情」也會固定下來。可想而知,心理諮商的進展會因此停止。

書名:《一流精神科醫師的傾聽術:深入人心的全方位傾聽養成法》
作者:高橋和巳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時間:2024年2月19日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諮商師好好傾聽自己的情感,就可以避免這個事態發生。那麼這種事態之後會有什麼發展呢?剛開始,諮商師會對於個案呈現出的戀愛情感感到高興。如果自己能意識到這種喜悅,我覺得這算好事。

這種情況下,個案也感覺到自己的好意被接受而感到安心,並且想著「好,我把心意傳達給對方了」。就這樣,雙方對於彼此的好感都有所自覺並理解。諮商師和個案雙方都得到滿足,不會繼續執著於這種好感。「場」因此變得柔和,雙方能安心地進展到下一個話題,傾聽會再次展開。

●本文摘自出版之《一流精神科醫師的傾聽術》。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心靈工坊 心理勵志 心理諮商 心理學 書摘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探索圖博歷史文化的千年縮影 產生自我覺察與文化衝撞

《沙發上的心理治療》:作者菲莉帕.派瑞揭開心理治療的神祕面紗

喜歡戶外露營體驗嗎?不可不知組成露營的8個重要元素

「上課不專心」不代表注意力不集中!4種學習情況,你家孩子是哪一種?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