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久坐少動不只有害健康,還會讓人變笨、變老嗎?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很多可能認為,雖然辦公室,只要下班後或週末再上健身房,把運動量補回來就好,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久坐當下就已經對肌肉造成沾黏的傷害。也許有人認為自己站著上班,就沒關係了,可惜的是,並非從「坐」改成「站」就能避免身健康受損的風險,而是應該要遵從每隔一段時間(每隔50分鐘,或更頻繁)讓身體「動」起來,才能真正降低維持同一動作所帶來的損害。

透過作者威廉斯的研究分享,也許就能讓我們更切身體會必須改變久坐習慣的迫切。(編按)

文/卡洛琳.威廉斯(Caroline Williams)

某天我突然發現,當我身體在動的時候,我的心智似乎最靈光,於是我開始想弄清楚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我在散步一陣子後,腦中原本雜亂無章的科學概念,突然就能理出頭緒,並組合成條理分明的句子?

.為什麼做1小時的瑜伽後,我就會感到氣定神閒,彷彿不論接下來要面對什麼樣的挑戰,我都能游刃有餘?

.為什麼跟著音樂跳上跳下,會令我這麼開心?

根據統計,現今的成年人,扣除8小時的睡眠時間,剩下的16小時,有在動的時間還不到5小時,其餘70%的時間,不是坐著就是躺著不動,現代人一整天的活動量,只有1960年代人的一半;至於孩童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扣除在學校坐著上課的時數,剩下來的空閒時間,有一半的時間是坐著;老年人的情況就更別提了,在16小時的清醒時間中,80%的時間完全沒用到肌肉。

人類會選擇懶洋洋的生活方式,其來有自。首先,這樣很舒服;其次,過去一百年來,我們發明了各種科技,讓人不必動也能活下去,不論是覓食、求偶找伴還是找樂子,全都不必費力,只要坐著動動手指就能搞定。

雖然我們很自豪,人腦能發明這麼多讓我們不必動的好東西,殊不知人腦的演化重點是要讓我們能移動,以便趨吉避凶,而非用來思考。腦中的其他感官能力,例如聽覺、嗅覺、視覺、味覺和觸覺這五感,以及記憶力、七情六欲與規畫能力,全都是稍後才「安裝」上的,目的也是為了幫助我們獲得充分的訊息,做出正確的移動。換言之,我們的思考及感受方式,皆是以「動」為核心,如果我們不動,我們的認知能力與情緒調節都會大打折扣。

因此當我們拚命讓自己舒服度日時,人心卻開始出現裂縫。不論是智商變低、缺乏創意、反社會行為增加,還是各種心理疾病盛行,全都跟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有關,而且不管哪個年齡層、也不論從事什麼行業的人,都會受到影響。

研究顯示,習慣久坐的人,通常自信心較低,也比較不會有「利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ur)。久坐還會升高罹患焦慮症及憂鬱症的風險。雖然目前我們還無法斷言,久坐跟憂鬱症哪一個先發生,但體能活動確實可以舒緩憂鬱症和焦慮症。所以不論是已經有心理疾病的人,還是可能患病的高風險人士,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顯然是不宜的。

當我們坐著的時候,認知能力也會受影響。久坐對注意力、記憶力及規畫能力皆是大敵,而且還會抑制創造力。近期一項針對芬蘭學童進行長達兩年的研究顯示,久坐的時間長短,與學童的數學及英文考試成績息息相關,男童受到的影響尤深。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如果老師未適時予以矯正,久坐不動的習慣會一輩子跟著他們。

久坐不動還會害我們未老先衰。多項研究顯示,每天坐在車裡或坐著看電視的時間超過兩、三個小時的人,他們的心智敏銳度,遠遜於活潑好動的人。還有,定期運動能讓失智症的終生罹病風險(lifetime risk)減少28%。

近期有項報告估算出,全球13%的失智症案例,先前曾過著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另一項研究則指出,只要把坐著的時間縮短四分之一,全球即可避免新增一百萬以上失智症案例數。不管你用什麼方式縮短坐著的時間,你都要開始多動了,以後你的大腦會感謝你。

有上健身房不代表動得對

如果你是每天都上健身房運動的人,你可能對自己的勤奮相當自豪,但我要告訴你一個掃興的事實,目前研究顯示,只要坐著一段時間後,就該起身做做運動,而不是以為去健身房運動後,就可以抵消久坐的弊病。

大腦成像研究指出,一個人大腦記憶區的厚度,與一整天坐著的時間長短有關,與一天當中是否曾經從事高強度運動無關。雖然我們的心情及注意力,確實會在運動一段時間後短暫變好,但整體而言,就算你在午休時間狂踩飛輪健身車1小時,仍舊無法消除中午前後上班連坐4小時不動的危害。

事實上,像追劇般的瘋狂運動,根本有違運動的真諦。美國運動大師凱蒂.包曼(Katy Bowman)在她的著作《正確動出你的健康》(Move Your DNA)一書中就特別提到這一點。她認為,短時間的高強度運動,或是拚命鍛鍊某些肌肉,就跟想要靠服用維他命來彌補不健康飲食差不多,這種動法雖然多少有點幫助,但絕不可能讓你真的變健康,反倒會讓你急需「運動營養素」(nutritious movement)。

書名:《愈「動」愈成功:《新科學人》雜誌實證,身體動起來是最有效的轉念法,既能調節情緒、降低發炎,更能提振自信,翻轉人生的新科學》
作者:卡洛琳.威廉斯(Caroline Williams)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6月30日

我認為運動營養素不僅有益身體健康,對於我們的認知、情緒及心理健康,也同樣重要。用人類與生俱來的方式運動身體,會與我們本有的思考與感覺方式產生連結,從而正確理解周遭的外在世界及自身的內心世界。

大家須了解,整個人類社會不僅動得不夠多,而且還動錯了。說完了壞消息,接下來我要跟大家說個好消息──不論你想要你的心智做什麼(提升學習力、延緩大腦老化、激發新想法或促進心理健康),只要用正確的方式去動,你動得愈多,就愈能達成願望。身體動作(body movements)其實是改變我們思考與感受方式的一條捷徑。

請注意,最新的研究顯示,我們的想法不光來自大腦,想法也不是左右情緒的唯一途徑。某些身體動作能幫助降低發炎──造成現代各種身心疾病的罪魁禍首(例如憂鬱症與慢性疼痛)。

某些身體動作會劫持大腦與身體間的壓力通道,幫忙調降焦慮感,進而提振信心;一些身體動作,則能改變電子訊息流經大腦的方式,直接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當你用正確的方式去動,身體就會變成大腦的合作夥伴,而非只是頂著大腦四處走的皮囊。

這世上有不計其數「愈動愈成功」的活見證,科學提供的是數據,而這些人提供的是啟發,他們以親身經歷證明了,只要做出簡單的改變,就能改善你的人生。

最終,不論你是想要提升腦力、促進人際關係,或是想要全面掌控自己的人生,你會發現來自各領域的科學家全都大聲疾呼──別再繼續坐著,趕快動起來吧!

●本文摘自《愈「動」愈成功:《新科學人》雜誌實證,身體動起來是最有效的轉念法,既能調節情緒、降低發炎,更能提振自信,翻轉人生的新科學》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采實文化 久坐 上班族 運動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剛當媽時,我一點也不愛小孩」除了堅持,別無選擇的母親

調整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能讓我們感到更快樂嗎?

琅讀金句/大谷翔平的成功心法!努力沒有回報就停止,正是平凡的原因

別兇正在哭鬧的孩子,坦率的對話能讓育兒變得更輕鬆!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