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

書市圈.出版風向球

近在咫尺的緣起:從台灣神社特殊流造設計觀看日治遺跡

文/EZ Japan 編輯部日治時期在台灣建造神社的背景仰望朱紅的鳥居、走過石燈籠並列的參道,於拜殿向神明祈願。每當去日本,參拜神社是多數人必定安排的行程。從宏偉的神社到迷你的小祠,台灣也曾樹立了上...

藝開罐.閱讀藝文

白恐後代還原歷史!劇場總監為爺爺「簡文憲」辦展、追真相

文|簡嘉彥(大硯劇團藝術總監、政治受難者簡文憲之孫)從小經常看見父親桌上滿滿有關白色恐怖的事件書籍,還有關於爺爺事情的傳聞,甚至在國小三年級時,看見政府在報紙刊出的白色恐怖受難者名單上有「簡文憲」三...

藝開罐.藝文短波

古蹟阿里山貴賓館修復完工 揭秘日本皇室休憩所面紗

曾為蔣公行館之一,嘉義縣定古蹟阿里山貴賓館,是全國第二高海拔古蹟,經林業署嘉義分署斥資6226.8萬元,歷時9年多調查、規畫設計及施工,今年5月修復完工,榮獲2023年嘉義縣舊建築景觀營造類建築園冶...

藝開罐.活動特區

新美館「移地行動—游人如織」11組藝術家以「游人」創作,建構流動空間與設計

新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新美館)將於2023年11月10日於藝術街坊展區帶來「2023移地行動—游人如織」,本展旨在探討全球流動狀態的複雜性與關聯性,展名靈感來自於成語,意指無數游人交錯穿梭,緊密交織...

藝開罐.閱讀藝文

技師之手,畫師之心:橫田太郎──名單之後#104

文/張琬琳(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橫田太郎 入選 臺展第10回、府展第1、2回日治時期,日本帝國在臺灣的殖民建設,象徵著引進現代化文明的統治,而總督府在臺灣的開發與工業資本投資,亦帶來了拓殖...

藝開罐.閱讀藝文

改編潛力IP故事:國美館〈朝涼〉及臺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

文/佐渡守(文字工作者)編按:臺灣擁有豐沛的內容實力,有待開發的題材類型多元。其中文史題材具備深刻的在地特色及內涵,是內容市場的好選擇。文化內容策進院與Openbook閱讀誌合作,期待藉由推介文史素...

藝開罐.閱讀藝文

「又是臺灣史上第一回」母女同獲特選:張麗子與其母張李德和──名單之後#92

文/李知灝(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研究所助理教授兼圖書館藝文中心主任)張麗子 入選 府展第2-3回;特選 府展第2回〈花籠〉沒看錯,「又是」臺灣史上第一回。上個月介紹張敏子與其母親張李德和在第一...

藝開罐.閱讀藝文

新竹站前的紅衣女子?田中節子的〈赤衣〉聯想——#名單之後084

文/黃博鈞(磚木取夥故事劇場編導)田中節子 入選 臺展7、9、10回「諸岡!諸岡!」在新竹火車站前的田中屋旅館,蔡清琳在門外喊著屋內的女子。他原先已籌了錢要為她贖身,但因為一封信,諸岡才下定決心躲到...

藝開罐.閱讀藝文

郭雪湖妻林阿琴 勇勇馬縛佇將軍柱——#名單之後083

文/潘家欣(藝術創作與寫作者,著有《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林阿琴 入選 臺展第6、7、8回1915年9月29日,林阿琴於大稻埕出生,父親為王頭,母親為吳...

藝開罐.閱讀藝文

林玉珠與她筆下的淡水風景──#名單之後082

文/林毓晴(政治大學歷史所畢)林玉珠 入選臺展第十回;府展第一、三、四回1919年,林玉珠出生於淡水清水街,這條街在清代及日本統治時期是米店及碾米業的集中地,舊稱「米市街」或「米市仔」。林玉珠的父親...

隨聲聽.鯨選課程

午砲報時、水螺聲響……日治時期,人人都是時間管理大師

(內容/駱芬美,編輯撰稿/一刻鯨選)忙碌而講求效率的現代台灣人很重視時間,常將「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或是「時間就是金錢」掛在嘴邊,其實台灣人以「時、分、秒、星期」作為計時的觀念,是日本統...

藝開罐.閱讀藝文

「國民政府喜歡殺老師!」臺中教師在白色恐怖中的斑斑血淚

文/陳彥斌(台中市新文化協會執行長)眾多教師被害涉及「大甲案」被槍決的素人遺址專家王三派,其出家的女兒釋常慈說:「民國4、50年代,我們大甲的父母都不讓子弟讀師範學校,因為國民政府喜歡殺老師!」釋常...

藝開罐.藝文短波

北市古物新增13件原住民族文物 人像板、傳統服飾列入名單

台北市立文獻館日前公告指定13件原住民族文物為一般古物,包含2件卑南族「雕人像板」及11件「撒奇萊雅族衣飾」,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所藏,並與卑南族建和部落、撒奇萊雅族撒固兒部落共作提報,經...

藝開罐.藝文短波

AR遊遺址!左營舊城西門探索二戰震洋神社秘史

文化部與高雄市府推動「見城計畫」,文化局今天宣布「左營舊城西門再現」APP上線,運用擴增實境AR技術,讓已經消逝的西門再現歷史風貌,從清代西門城門、城牆,到見證台灣曾有震洋特攻隊駐紮的震洋神社神龕原...

藝開罐.活動特區

百件文物、七大展區 免費特展「換衫」看台灣穿搭演變史

北市文獻館「換衫 Uānn Sann」特展今天(14日)登場,一覽日治到戰後1960年代服裝變化,並有「台灣洋裁第一人」施素筠的口述影像,還有換裝留影及踩踏縫紉機體驗等互動裝置。台北市立文獻館表示,...

藝開罐.閱讀藝文

探索國資圖:走訪臺中舊城7大歷史建物及百年風貌

撰文|游苔 攝影|莊震烽 圖片|Shutterstock這座偌大的建築物像是一艘白色飛船,又像是一條大白鯨,不規則白色牆面彎曲如河流,波紋交織勾勒出外型線條;走近一看,馬賽克壘石紋理,則像是層層疊起...

迷創作.琅琅專欄

大河織道,在宜蘭傳藝中心遇見經典工藝:緙絲

【漢服HanFun】文/楚楚倘若你也著迷於老派的浪漫,偶爾與人書信往來,那麼你也許曾有機會看到這樣一張五元郵票:墨綠的樹葉襯托紅豔的山茶,近處有兩隻山鳥棲息樹梢。這是明代的緙絲作品《山茶雙鳥圖》。倘...

藝開罐.閱讀藝文

「臺灣史上第一回」母女同獲入選:張敏子與其母張李德和──#名單之後86

文/李知灝(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研究所助理教授兼圖書館藝文中心主任)張敏子 入選 府展第1回1938年,第一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開辦。這個由「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轉型...

藝開罐.藝文短波

採減法設計 最美老街之一「新化老街」再獲建築園冶獎

台南市文化局「新化老街立面專案」,長期投入新化老街街景改造工作,尤針對街屋立面進行整備,深受在地居民與外地遊客讚許,今更勇奪南台灣建築界年度盛事「建築園冶獎」肯定。新化老街曾獲南瀛十大歴史建築票選,...

藝開罐.閱讀藝文

從畫家到地方家長:八德鄉長邱創乾──名單之後#67

文/盧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邱創乾 入選 臺展第1、4回多數曾經入選臺府展的畫家,可謂日治時期的知識份子,其中許多人在杏壇春風化雨,少數人成為專職的畫家,也有部分的人,有著相當聲望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