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從冰山下看婚姻困境:不是衝動離婚,而是清醒行動

(圖/Canva)
(圖/Canva)

(內容/蘇益賢,編輯/

When two people decide to get a divorce, it isn't a sign that they " don't understand " one another, but a sign that they have, at last, begun to. ── Helen Rowland

當兩個人決定時,這並不是他們「不懂」彼此的徵兆,而是他們終於真正了解對方的開始。——海倫.梅.羅蘭(美國記者)

根據最新統計,2024年台灣每一千對配偶中,約有將近四對離婚;2023年台灣離婚對數達到五萬三千多對,平均每十分鐘就有一對夫妻選擇離婚。

提到離婚,你怎麼想呢?隨著時代演變,離婚現象開始有了更多不同的意涵與解讀空間。

越來越多人不再願意為了傳統觀念、社會期望或壓力而忍受不幸福的;也有許多年輕人將婚姻視為一種選擇(而非必然),在進入婚姻關係後,更將雙方的情感契合和共同成長視為一種指標,用來評估踏入婚姻這項選擇在數年後是否仍然值得。而在諮商室中,心理師們也看見愈來愈多伴侶前來諮商,雙方一起坐下來好好正視、檢視這段關係,並共同構思對雙方都好的下一步。

從心理師的諮商室,看見離婚背後的冰山

心理師喜歡用冰山來作為隱喻,離婚其實也很像冰山。冰山上,你看到的可能是紛爭、是關係不睦、是感情淡了;而冰山下則深藏著關於雙方的原生家庭、依附關係、溝通困境,以及生活中所有雞毛蒜皮的小事與積怨。幸運的伴侶有機會走過差點離婚的逆境,透過練習與耐心,消融離婚這座冰山。但誠如剛剛提到的數據,仍有不少伴侶最終走上離婚一途,必須試著開啟新的人生頁面。

在耳聞他人動起離婚念頭時,「勸和不勸離」可能未必是最理想的回應。我們不妨試著追問:「為何而離?」也許,他們真的是因為了解而分開,確實找到了「為何而離」的答案。不過,下個難題緊接而來:「要怎麼離?」對許多困在不幸婚姻裡的人來說,一想到後續相關的、財產,乃至於子女的安撫與處理就讓人頭疼,因而選擇繼續留在目前或許並不快樂的現況裡。

針對這個難題,【一刻鯨選】最近推出的課程《賴芳玉的婚姻重生課:在婚姻狀況中,從抉擇到重生的心法課》,相信能幫上不少忙。賴芳玉本身是非常熟悉家事法的律師,透過超過九小時、三十集完整的課程架構,帶領聽眾逐一探索婚姻困境、法律與心理的備戰、離婚歷程、離婚後修復等議題。「心法課」三個字十分精準,課程內容「心」理、「法」律議題兼具,若你處在一段不幸福的婚姻之中,不管是否將離婚視為選項,課程都能讓你對自己的現況做出更好的理解與判斷。

●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賴芳玉的婚姻重生課:在婚姻狀況中,從抉擇到重生的心法課》

男性更難適應?心理差異背後的社會期待與準備

資料顯示,男性在離婚後,普遍較常出現明顯的適應困難與情緒壓抑;而女性在情緒、生活適應上調適的比較快,但後續承擔經濟壓力、家庭責任則明顯增加。這些差異,一部分可能來自於社會形塑的角色期待、個人性格,但我相信,對於離婚前、中、後的認知與心理準備,可能也是關鍵。因此,倘若真的必須走上離婚一途,在過程中能進一步獲得更多資訊上的理解或情感上的支持,相信都能讓波折與挫折減少一點。

在閃過離婚念頭時,課程前半部分的引導,能幫助我們靜下來,好好盤點婚姻目前的痛點與可能必須採取的應對方式。對於比較不習慣開口說的人來說,賴芳玉律師和吳姵瑩心理師的娓娓道來,本身就是一種陪伴。臨床上觀察,部分男性對於參與婚姻諮商的動機比較低,課程當中介紹「婚姻諮商」的單元,相信有機會讓聽眾更認識婚姻諮商,並且願意給這項工具一次機會。

這堂聲音課程,既不是要說服大家離婚、也不是要鼓勵大家委屈求全。對我而言,這堂課提供了一個冷靜、務實又具有同理心的空間,幫助每一位在婚姻中遇到困境的人,釐清現況,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不是衝動離婚,而是清醒行動;不是當壞人,而是成為一個對自己與他人都負責的大人。推薦給有需要的聽眾。

●點擊前往聆聽或閱讀更多《賴芳玉的婚姻重生課:在婚姻狀況中,從抉擇到重生的心法課》

《賴芳玉的婚姻重生課:在婚姻狀況中,從抉擇到重生的心法課》有聲課程 (圖片來源/一刻鯨選)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一刻鯨選 心理諮商 婚姻 離婚 律師 法律 鯨選課程 線上課程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嗅聞台灣】謝金魚/細寫椪餅:府城女人的眼淚與美食脈絡

從現實自然到精神風景,美學講師胡琮淨的「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觀展攻略

臺灣夜生活百年縮影──從夜市彈珠檯、陸橋夜遊

聽見金句/隨著科技進步,讓「溝通」已經逐漸在退步。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