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筍料理必須分秒必爭?炒食燉湯總相宜的食譜:麻竹筍兩吃

麻竹筍兩吃
麻竹筍兩吃

文字╱攝影 潘家欣,取自《》2024年6月號

作家曾有一篇散文〈飛天筍〉,開頭就是一陣急板,說自己從深坑趕早買回了新鮮帶泥的綠竹筍,然後用溼棉花包裹保溼,再以鋁箔隔絕水氣、溼報紙與乾報紙交錯重重保護,外面再套上氣泡布,珍視地抱著上飛機飛回倫敦,一下機就衝回公寓做沙拉涼筍、筍絲鹹粥和竹筍雞湯,多瘋狂,這是一個南投小孩對鮮筍的執著。

即使是這樣分秒必爭的獨家運送,不到二十四小時,竹筍在飛機上已經悄悄長大。作家離境時挑的是彎翹如牛角、如三寸金蓮的嫩筍,飛到倫敦就已經長直、頂頭「出青」了。鮮筍必須跟時間賽跑,因為竹子本來就是世界上成長速度最快的植物,竹節之間有旺盛的分生能力,根據林業試驗所研究員陳財輝的研究,臺灣長得最快的竹種是桂竹,一天可以長二十四點五公分,較贏「一暝大一寸」。

竹筍分生速度雖然極快,不過要種出美味竹筍,卻很仰賴筍農人工的照料。竹筍生長的季節要多多採收,上田弘一郎於一九六三年出版的《有用竹と筍栽培の新技術》提到增產技巧:將新發的母竹竹筍採收後,下一回發筍時,竹子就會長出更多支竹筍來!竹子的座右銘大概是:殺了一個我,還有千千萬萬個我!相反地,如果是野生竹林,不予干涉,竹子就覺得沒什麼威脅、正常長大就好,筍的數量反而減少。

過去總以為竹子好種,原來種竹筍跟一切農作一樣,是不能放手的。

童年時與父母到旅行,我對神木沒有印象,最期待的是山下攤販賣的竹筒飯和竹筍湯。一停好車,不對,只要繞過山路、逐漸靠近停車場,風中就傳來芬芳的竹筒炊飯香氣──新鮮竹子的清馥、底部略焦的鍋巴飯,香菇和豬肉脂香混合,再配上一口熱騰騰的筍湯,前者濃妝,後者淡抹,構成我對阿里山最鮮甜的基底。

臺灣產筍豐饒,有可炒食燉湯的桂竹筍、有鮮甜如水梨的綠竹筍,價昂卻爽脆無比的箭竹筍,以及近年來逐漸風行的甜龍筍,但掌杓的我始終搞錯方向,煮不出記憶中的鮮甜味。直到某次在兵仔遇到麻竹筍,便宜又大支,姑且買一支回家煲湯,當筍湯飄出香味時,我真的在廚房一秒落淚,氣味領我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

兵仔市場賣的麻竹筍,好大,我挑了一隻最小的,秤起來九十元,如果是綠竹筍,大概就要破兩百吧。

麻竹筍兩吃 食材 麻竹筍 1根 約90元/蒜瓣 數瓣 約5元/紅辣椒(怕辣可省) 半根 約5元/醬油 1大匙/糖 1小匙/水 半碗/雞骨 1副

麻竹筍兩吃 食材

麻竹筍 1根 約90元/蒜瓣 數瓣 約5元/紅辣椒(怕辣可省) 半根 約5元/醬油 1大匙/糖 1小匙/水 半碗/雞骨 1副

麻竹筍兩吃 食材 麻竹筍 1根 約90元/蒜瓣 數瓣 約5元/紅辣椒(怕辣可省) 半根 約5元/醬油 1大匙/糖 1小匙/水 半碗/雞骨 1副

料理步驟

1. 蒜瓣拍扁,辣椒切碎,竹筍去殼,太老的筍基部削除,可以請攤販先剝殼。竹筍切薄片後再切成粗絲,我喜歡咬起來嘎吱嘎吱的口感,所以切得很豪邁。麻竹筍通常蠻大的,我把這支麻筍切一半,一半快炒一半煲湯。

2. 熱油鍋,中火下蒜瓣、辣椒爆香,然後加入筍絲快炒,加入醬油和糖、半碗水,蓋上鍋蓋略悶,再以中火炒到收乾!

3. 收乾以後會呈現漂亮金黃淺褐色,非常爽脆下飯!

同場加映:麻筍雞湯

剩下的麻筍切塊,雞肉隨意,我用之前剔骨存下來的冷凍雞骨來熬湯。不必汆燙,兩者一齊入鍋加冷水,大火煮到滾開、撈除浮沫,再蓋鍋小火熬煮半小時,即得鮮美筍湯。

炒食的料理步驟

料理步驟

1. 蒜瓣拍扁,辣椒切碎,竹筍去殼,太老的筍基部削除,可以請攤販先剝殼。竹筍切薄片後再切成粗絲,我喜歡咬起來嘎吱嘎吱的口感,所以切得很豪邁。麻竹筍通常蠻大的,我把這支麻筍切一半,一半快炒一半煲湯。

2. 熱油鍋,中火下蒜瓣、辣椒爆香,然後加入筍絲快炒,加入醬油和糖、半碗水,蓋上鍋蓋略悶,再以中火炒到收乾!

3. 收乾以後會呈現漂亮金黃淺褐色,非常爽脆下飯!

本文作者:

作者 潘家欣
一九八四年生,迷戀各種氣味和玩具,著有散文集《玩物誌》;詩集《如蜜帖》、《如廁帖》、《負子獸》等八冊;藝術文集《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的家常菜》;插畫作品《暗夜的螃蟹》、《虎姑婆》等。

●本文節錄自《鄉間小路》雜誌2025年6月號:植物編織工藝復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鄉間小路 2025年6月號 出刊頻率:月刊 出版時間:2025-06-01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鄉間小路 氣味 市場 料理 吃貨特輯 閱讀藝文 蔡珠兒 阿里山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從熱炒到失傳的家常味!張曼娟:蔥勁十足

昭和年間大港長怎樣?從臺史博館藏尋找庶民日常的痕跡

聽見金句/給失智者選擇權,做他開心的事情。

嚴選9家大阪昭和喫茶店 一窺日式珈琲文化百年進化史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