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也愛「拈花惹草」?一窺古人植栽美學與風雅日常

【文房百寶】
文/送潮人
在現今臺灣的狹小而逼仄的新式居住環境中,即使陽臺面積只有一坪左右,還是有不少人會選擇種植一些花草,或是在一些老舊一點的巷道中,許多透天或是公寓一二樓的住戶,也會在門前擺上或多或少的花盆,為所謂的水泥叢林添上一抹綠色,其間有時還會點綴著幾朵花。然而多數此類的植栽都是自由生長,即使偶有修剪,也都是因為過於茂盛,猶如那些不在意髮型的學生,每次去理髮時,所想的就只有「剪短」而非整理出美感造型,甚至反過來如果想要一些造型,還會被父母長輩數落,而植栽也是如此,如果與鄰居或是家人討論植物應當如何搭配與修剪,當事人或許也不以為意,認為沒必要浪費過多時間。
然而在古人的眼中,花卉的意涵與搭配卻是一種精神象徵。
帝王也拈花惹草
成書於康熙年間的《佩文齋廣群芳譜》中有一段提到:「群芳譜,原本大抵托興眾芳、寄情花木,可為風雅之助。」可知一直以來對於文人而言,這些花草樹木有很大一部分的用途為使人寄託情懷,而能寄情之物,自然就會被賦予許多意義,例如李清照在《鷓鴣天-暗淡輕黃體性柔》這闋歌詠桂花的詞中有:「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可見李清照認為桂花的形象,甚至可能為屈原解開被楚王疏離的憂傷。
然而對於帝王來說,真正的寄託情懷大概也是要從利國利民的態度出發,《廣群芳譜》的序言就有指出:「冠以天時,尊歲令也;次穀、次桑麻,崇民事也;次蔬、茶、果、木、花卉,資厚生溥利用也;終以藥物,重民命也。」只是到了喜歡扮演各種角色的乾隆身上,就出現別的風景,例如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洋菊冊-萬點紅》上乾隆就題記了一首詩:「如絡細英蕊纈金,垂垂萬㸃淡紅沉。勞勞亭畔如相遇,寫盡離人一片心。」就是將自己心境模擬成賞花卻思量著離別的文人。
除此之外,乾隆還有不少這類命人繪製花卉題寫的作品,而這種帝王別樣的拈花惹草,就像是一位高雅的退休老人,悉心照顧自己的花園。
文人種花的品頭論足
張潮的《幽夢影》提到:「花之宜於目而復宜於鼻香,梅也、菊也、蘭也...」說明有些花外觀與香味俱佳,並同時更提出有些好看但不香,或是香但不好看的植物。而明代的《長物志》更是講得非常詳細,例如:「紅梅、絳桃俱借以點綴林中,不宜多植」、「杏花差不耐久,開時多值風雨,僅可作片時玩」、「豆棚菜圃山家風味...別為一區,若於庭除種植,便非韻事。」詳細建議了各種品味植栽的角度,其中有趣的是現代在情人節最愛的玫瑰花,在明代人眼中卻比較適合做為「食品」,因為即使香味濃郁,卻因為有刺而不甚雅觀。
簡約與大氣
對於現代的居住環境,以及許多人的工作型態而言,可能時常會無力照顧自己種植的花草,此時古人還有另外一項建議,那就是類似於今天插花的「瓶花」,雖然維持的時間不長,但是至少還能帶回一點自然的氣息。依照古人說的「堂供必髙瓶大枝,方快人意。忌繁雜如縛、忌花瘦於瓶、忌香煙燈煤熏觸、忌油手拈弄。」幾項原則,使用高而瘦的瓶子,配上相對上來說算粗大的枝條,就已經可見相當的氣象,加之簡約而大的花葉,就會得到不錯的效果。相較於需要長期關心的花盆或庭院植栽,也許這類瓶花更適合現代人,此外若是注意各種花卉的文化意象,就可以在生活空間中營造出高雅的氣氛了。
●「文房百寶」:送潮人,來自桃園,大學與研究所專攻工程科學與天文學,曾有多次翻譯科普書籍與演講、展覽經驗,喜愛古典文學、藝術與服飾等,平素裡也略有涉獵。期望能將自己生活體驗中,美好的、趣味的所學及感受,逐一向大家分享並多多交流。不定期發布,敬請期待。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