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要「賺錢」,那到底怎麼樣才算是「賺錢」?以拉麵店為例

文/石動龍
「賺錢」其實很難——職業如何影響利潤?
你知道嗎?做生意賺錢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讓我們舉個例子思考看看。
田中先生經營一家拉麵店,每個月的營業額(營收)大概是一百萬日圓。另一位鈴木先生是一位撰稿人,每個月的稿費收入大概是三十萬日圓。問題來了,哪一個人賺的錢比較多?正確答案是「我不知道」。
大家都說要「賺錢」,那到底怎麼樣才算是「賺錢」?所謂「賺錢」,指的是無論在過程當中支出或收入多少,最後我們手頭上還有錢。
我平常滑X(舊稱Twitter)或其他社群媒體平台時,每次看到有人在自介寫上「月營收O百萬達成!」,事業好像做得很成功的樣子,就會不由自主地想:「不知道實際利潤有多少?」。
只看營收無法看出利潤多少
讓我們回到一開始的那個問題。拉麵店老闆田中先生和撰稿人鈴木先生,我們看不出來到底誰賺的錢比較多。為什麼?因為拉麵店若要營業,除了必須採購食材外,可能也要雇用打工的計時人員。此外,還得支付水費和瓦斯費。雖然營收達到一百萬日圓,但扣除這些必要支出,實際留在手頭上的錢應該僅剩不多。
另一方面,撰稿人需要支出的成本價格遠低於拉麵店。因為撰稿人的工作是寫好文章後交稿給業主,因此只要有一台電腦,就能在家工作。和擁有一間拉麵店這類型的店鋪做生意相比,撰稿人執業等於完全不用付出任何成本。也就是說,除非能查到經營拉麵店所需的成本或費用,否則我們無從得知究竟哪一方賺的錢比較多。
急遽變化的餐飲業
聽說餐廳開幕後,至少有一半以上會在五年內倒閉,高達九成的餐廳會在十年內關門大吉。「附近才剛新開的店已經倒了。」相信各位讀者也有類似的經驗吧?由於進入餐飲業的門檻較低,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失敗也屢見不鮮。
接下來舉一個最典型的失敗案例。有個上班族他辭掉了辦公室的工作,在沒有任何相關經驗的情況下開了一家新餐廳。他全面翻新餐廳的外觀和內裝,連餐具和各式備品都精心挑選,因此光是創業就花了一千五百萬日圓。其中有三百萬是他的自有資金,不夠的一千兩百萬就向銀行貸款。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在無法如期吸引更多客人的狀況下,餐廳開幕僅僅一年就倒了。
在上述情況下,由於貸款到的錢必須用來支付工程費用,因此這位上班族手邊已經沒有剩下任何錢。以獨資經營的狀況來說,若為了籌措開店資金向銀行貸款,一般來說還款期限大概是七到十年,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慢慢還清。
然而,若店鋪不幸在短時間內倒閉,接下來應該慢慢償還的貸款,就會幾乎原封不動保留下來。當然這位上班族可以再次成為受雇員工,透過賺取薪資的方式還款。但是因為負債過高,導致生活難以維持,他便開始尋求免責債務的方法,例如聲請破產等。
餐廳不是因為人為犯錯而倒閉的
開店之後在短時間內陷入經營困境的人,難道都犯了什麼會導致倒店的大錯嗎?事實並非如此,那就是來客數不如預期。
這個事實不僅適用於餐飲業。集客是否成功,影響的層面相當廣泛,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天氣不好、天氣忽冷忽熱、感染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人增加、預定於附近舉辦的活動突然取消……。來客數會因為上述種種原因,而突然砍到只剩昨天的一半。剛剛舉出來的這些例子,其實都是龍拉麵實際遭遇的狀況。
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必須為可能上門的客人做好萬全準備。如果客人特地前來,卻發現想點的拉麵賣完了,除非是平常就相當受歡迎的人氣店鋪,否則客人很可能會因為失望而不再上門光顧。
我聽說受歡迎的拉麵店,有時會為了讓客人排隊,故意不補湯頭。可是如果商品本身的吸引力不夠強,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因為經驗不足的關係,實在很難預測來客數。我曾經嘗試根據天氣和星期幾來預測來店的人數,但是幾乎沒有成功過。
每天,我們都要面對客人無緣無故比昨天少一半,或是無緣無故比昨天多一半的狀況。如果來客數低於預期,根據行業的特性,可能會出現庫存損失的情況。例如食物一旦變質只能丟掉,就等於損失了所有購入該食材的資金。
綜上所述,做生意要能持續獲利,並且長久經營下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雖說如此,我們仍可透過努力學習,來大幅降低店鋪倒閉和破產的可能性。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活用「會計」這項工具。
●本文摘選自遠足文化出版之《拉麵店每天都在排隊,為什麼還會虧?從成本控管、損益平衡到持續獲利,開店要懂的會計基本知識》。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投票抽獎】盛夏蔬食上桌!「彩色瓜果炒十錦」吸睛又開胃
📰 越想省錢反而花更多?20個希望年輕時就懂的理財祕訣
📰 收入有限、支出無限,租屋小資、三明治族群如何儲蓄理財?
📰 五招幫你脫離月光族身分!省錢不是重點,而是主動察覺支出流向
📰 你適合哪種薪資分配比例?儲蓄要有效率得先選對規劃方式
📰 從今天起拒絕成為卡奴!利用3條規則,學會聰明使用信用卡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