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不須天分,而是需要戰略!開口前,記得擬定好表達目標

圖/freepik
圖/freepik

為說話制定戰略,是為了將自己想說的內容確實傳達給聽者,事先確立說話目的,對詞彙、聲音、動作等做好詳細的規畫。(編按)

●本文摘選自先覺/之《說話的戰略:一生受用的思考與技術》。👉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文/千葉佳織

確立「說話目的」

►你想藉由說話達成什麼?

第一個原則是「確立說話目的」。除了無關緊要的閒聊,我們說話大多都帶有「目的」。在商場上,讓客戶購買公司的產品、採用自己的企畫、要求部下與客戶交涉……

有各種狀況。這裡所謂的目的,是指「想藉由說話達成的事」。目的清楚與否,說話的品質會有很大的差異。

書名:《說話的戰略》
作者:千葉佳織
出版社:先覺/圓神出版
出版日期:2025年1月1日

在KAEKA,我們會訓練學員,錄下自己說話的樣子,反覆觀看,從客觀角度找出問題。許多學員第一次看到自己說話的樣子都表示:「好像沒說到重點……」以為該講的都講了,但是看著影片中的自己時,卻又覺得「好像沒說到重點」「不知道想說什麼」。

我問他們:「你當時是想表達什麼?希望對方獲得什麼?你有思考過自己說話的目的嗎?」許多學員一時語塞:「我當時只想著『必須說點什麼』,完全沒想過目的……」

大家可能覺得「確立說話目的」是理所當然的,但其實,許多說話者只是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做到了。

►為什麼「校長總是講很久」?

「校長總是講很久」,這應該是大多數人共同的記憶。根據學校老師透露,幾乎所有校長致詞都會超出預定的時間。當然,也有遵守預定時間、演講內容精采的校長。不過,大部分情況,講者之所以「講很久」,我認為是因為「缺乏目的意識」。

通常,定期性的場合,都有目的不明確的傾向。每月的全校集會、每年的入學典禮或畢業典禮……時間到了就要舉辦。像這類定期性的場合,常常都會忽略目的,不知道自己要達成什麼、想帶給聽者什麼。

「去年是這樣,今年也差不多吧。」一切比照過去,應付了事。不是只有校長,只要是定期性的場合,就很容易陷入這種情況。例如,朝會之類的小組例行會議、召集全體員工的大型會議、到客戶公司洽商,還有徵才活動上的公司說明、致詞也都是。

只要把事先想好的話說完就好,社會上充斥著這種因為「錯誤的成功體驗」,而忽略目的的會議。說話是一種「手段」,當它變成目的時,就不可能打動人心,充其量只是把時間填滿的「流程」。

另外,以校長致詞的例子來說,還有一種可能性是,因為沒有機會得到聽者的反饋。校長致詞,主要聽眾都是學生,台下應該沒有人會給予反饋。入學典禮或畢業典禮上,家長也不太可能聽了校長的致詞後給予反饋吧。在場的家長大多沉浸在孩子重要的人生階段,就算校長致詞沒有亮點,也不會有人要求改善。

看到這,你是不是覺得這也很像在說自己呢?在公司,或是與客戶談話,也很少有機會獲得具體的反饋。無論如何,開口說話之前,如果不先決定好目的的,就像短跑比賽不知道終點在哪裡。聽者也不知道會被帶往哪裡,莫名地感覺這條路很遠、很長,沒有終點。

換句話說,我們對「校長總是講很久」的共同認識,或許真的是「內容很長」,但更多的是因為目的不明確,所以「感覺講很久」,這才是真正的原因吧。

我的客戶中也有學校校長,他們來上課,就是希望提升自己的傳達力。基本上,我會請他們先釐清「說話的目的」。假設目的是「想勉勵學生用積極的態度迎接新學年」,相關的故事或報告的項目、內容等,都必須謹慎挑選。

►目的決定好了,溝通也會改變

所謂的「目的」,需要詳細到什麼程度呢?其實,只要自己能接受,抽象或具體都沒關係。

以我來說,抽象度高的像是「希望讓人覺得自己可以信任」「希望讓人覺得自己很有熱情」,這種以建立理想印象為目的,或是「希望對方很自然地在必要時刻想到KAEKA」「希望自己說的話能帶給別人勇氣」,這種就不是要留下印象,而是以提供價值觀或觸發行動為目的。

抽象的目的,也可以進一步設定具體的數字,例如,演講或講座結束後,「問卷調查希望有八成評價『非常滿意』」「演講結束後希望有十個人報名課程」。

我會依據狀況,調整目的的詳細程度,但重要的是,將自己覺得合理的目的轉化成語言。決定的時機,必須在「開口說話之前」。例如,正式簡報的幾週前、正式演講的幾天前,如果時間有限,臨上台前也沒關係。

但切記,一旦開始說話,就沒有時間思考目的了。每次說話都要設定目的,確實很辛苦。但是,有了目的和達成目的的念頭,我們會更注意自己的溝通方式是否適切,克制自己不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這也是重視對方的態度。設定目的的好處之一是,我們可以藉機回顧自己的表現。

來KAEKA的學員,我們都會讓他們看或聽自己說話的錄影或錄音,詢問他們的感想。一開始,幾乎所有人都很排斥回顧。但是,因為已經設定好目的,就必須確認自己說的話是否達成目的,衡量達成度。而為了衡量達成度,徵詢聽者的意見不可或缺。

如果得到與自己預想相符的反饋,也就是達成目的,你的精神面會更加強大。因為這個成功體驗,關係著無可取代的自信。

常有人問我:「如何才能更有自信地說話?」

我認為,唯有確實地累積達成目的的經驗,才能建立自信。我自己每次都會在開始說話之前,先設定好目的,事後也會確認是否達成。如果不能完美達成,便反思檢討有什麼不足之處,向旁人聽取反饋。

若能完美達成,那自然很開心,我還會蒐集聽眾的感想並記下來。到現在,我仍然時常想起過去得到的讚美。我就是用這個方法幫助自己培養自信,相信「自己也有打動人心、改變他人行動的能力」。相信讀者們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志向,或是為了提升說話的精準度,無論是為了什麼,第一步都必須「確立說話目的」。這就是「說話戰略」的起跑線。

●本文摘選自先覺/圓神出版之《說話的戰略:一生受用的思考與技術》。👉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圓神出版 溝通技巧 成功法 上班族 工作職場 商業財經 書摘 出版風向球
🐶🐱最後倒數來領千元好禮👉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想要財務自由、減肥成功,先戰勝拖延!讓人生目標賦予你自律動力

琅讀金句/自母親摔倒到失智,我才知道家這個符號會隨著關鍵人物的淡出,成為不可辨識,但仍存在的斷垣殘壁

放膽展現你的優勢和特質!理想職缺和工作場所會主動找上你

升遷是肯定,還是表象?職能成長更是職涯發展重要關鍵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