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確保對方聽懂對話,先破題再講細節,並善用短句和連接詞

了解你的溝通對象,為對方量身打造所需資訊。愈忙愈要瞬間抓住對方的注意力,除了自己想說的,還要顧及對方想知道的。(編按)
文/羅斯.阿特金斯
「草稿沒問題,但我要把句子一分為二。」在BBC工作時,這句話幾乎成了我的口頭禪。這不是在找撰稿同事的麻煩,因為我也常對自己的稿子這麼做。寫完初稿後,句子不夠精煉是很常見的事。
特別是在進行口頭表達時,簡短的句子更是關鍵。相比之下,長句較難吸收,尤其當聽眾是「聽」而不是「讀」時。此外,長句也會影響講話的流暢度,因為你需要調節氣息。
我的經驗法則是:一句話最好不要超過十五個字。這不是鐵律,但確實是一個有效的指導原則,無論是書面或口語都適用。來看看一個例子。
原文:游泳課對十六歲以下孩童開放─我們的課程共有八級,整週都有開課,你可以在我們的網站,或自上午九時到下午五時前往我們的接待處為你的孩子註冊。
修改後:
游泳課對十六歲以下孩童開放。
課程分為八級。
每天都有開課,包括週末。
註冊方式:可至我們的網站,或於上午九時到下午五時親臨接待處。
長句容易讓人迷失,短句則能讓人抓住要點。簡單就是力量,善用分割句子來讓重點更突出。
將主題放在句首
許多溝通,尤其是口頭表達,常犯一個錯誤:把主題埋在句子中間,甚至最後。這會削弱你要傳達的訊息。
看看這個例子:「國會議員席次少,支持率下降,充滿爭議,反對黨面臨重大壓力。」如果我們在這麼後面才第一次提到反對黨,聽眾會一頭霧水:「前面的訊息是在說誰?」他們沒抓到重點,也錯過了細節。
再來看一個經典錯誤,幾年前,BBC的一位主播說了這樣的開場白:「您正在收看BBC新聞台,我是喬納森.查爾斯。在被幽禁數十年,被迫生育小孩之後……」聽起來彷彿喬納森自己經歷了這一切,這也是為什麼這段影片在YouTube上成了爆款。有趣的是,事情並非如此。喬納森後來解釋,這段影片是排練時錄製的,正式播出時,搭配了合適的語速和畫面,效果非常好。即便如此,這段插曲提醒了我們:
• 語句結構會影響句意。• 呈現順序會決定受眾如何理解。
當你把主題藏在句子中間,就冒著被誤解的風險。聽眾可能不知道你所指為何,需要花額外精力去弄清楚。這就是我為什麼堅持一個簡單實用的原則:「先破題,再交代細節。」
原句:
國會議員席次少,支持率下降,充滿爭議,反對黨面臨重大壓力。
修訂後:
反對黨面臨重大壓力:議員席次減少,支持率下降,爭議不斷。
後者的表達方式更直觀,能立刻抓住聽眾的注意力,並減少溝通中的迷失風險。
「和/而且」的力量
在口頭表達中,使用「和/而且」可以說是我的祕密武器。這個簡單的連接詞不僅幫助你建立動能,還讓元素間更緊密地連結,營造出層層遞進、一氣呵成的效果。總結如下:
• 創造動能:讓內容不斷推進,避免停頓或割裂感。• 連接元素:讓資訊自然過渡,有條不紊。
• 增加節奏:為語調增添韻律感,使表達更具層次。
這是「和/而且」在口頭表達中發揮的作用,看看下列例子。
原句:
政府剛剛宣布投入更多資金來對能源效率最低的房子進行隔熱處理。這項投資隸屬於一項更為廣泛的節能策略。
加入「而且」:
政府剛剛宣布投入更多資金來對能源效率最低的房子進行隔熱處理。而且,這項投資隸屬於一項更為廣泛的節能策略。
原句:
天氣很糟,觀眾很少,售票收入淒慘,我們許多員工都被病毒感染。
加入「而且」:
天氣很糟,觀眾很少,售票收入淒慘。而且,更糟的是,我們許多員工都被病毒感染。

作者:羅斯.阿特金斯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5年4月8日
原句:
一直以來的問題是讓一些同事在家工作,其他人到公司上班。我們尚未想出解決方案,董事長與執行長卻辭職了。
加入「而且」:
一直以來的問題是讓一些同事在家工作,其他人到公司上班。而且,在我們尚未想出解決方案時,董事長與執行長竟然辭職了。
將上述例子的前後版本大聲唸出來,你會深刻感受到,加上「而且」的句子不僅更有韻律,還讓資訊更有層次。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之《愈忙愈要會表達:讓自己受重用、點子被採用的解說藝術》。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