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秋遠的中年騎旅:8公斤的人生必需品,你會帶什麼上路?

圖/三采文化《中年好秋》。攝影/劉孟哲
圖/三采文化《中年好秋》。攝影/劉孟哲

,讓人重新聚焦自己,對人生及自身想法改觀的時期,為工作和家人全心付出之後,接下來的人生要怎麼過?律師在新書《中年好秋》中,透過與夥伴挑戰622公里橫跨日本的騎旅,寫下中年人的與覺醒,以全新視野看待中年之路。(編按)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中年好秋:人生如騎行,不論面對上坡或下坡,我們都要好好的把路走下去》。👉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書名:《中年好秋:人生如騎行,不論面對上坡或下坡,我們都要好好的把路走下去》
作者:呂秋遠, 曾學立, 劉孟哲
出版社:三采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9月27日

文/呂秋遠律師

在出發前,最煩惱的事情,大概就是:「到底要帶多少行李?」

過去出國,就算不帶行李箱,也會有手提行李,裡面的重量也不會太少。況且,出國的天數也不一樣,過往在日本,也就是四到五天上下,但這次的天數是十一天,大約等於去歐洲的時間了,如何安排要攜帶的物品,就成為出發前、旅程中,要嚴肅考慮的問題。畢竟要攜帶的所有物品,都必須在這十一天內隨身,或者說隨車,沒有行李箱,當然也不能背在身上,短程來說沒問題,但是當時間一久,或是進入爬坡狀態,原本還算輕盈的背包,就會變得格外沉重。因此,既然是隨著公路車一起,而且又是長途旅程,一路騎乘,當然要越簡單越好,以往出國旅行攜帶的物品,在這次旅程中,必須壓縮到最少,以免影響行車安全與速度。那麼,為什麼不用保母車呢?當然不。這是一開始就已經設定的目標,所有的行李都要自己帶,不能、絕對不能有保母車隨車,這才叫做公路車冒險。

況且,日本旅行的危險性並不高,真無法繼續下去,隨時都可以喊停,怎麼能讓自己有外力協助,甚至有僥倖心態呢?然而,既然沒有保母車,根據一般國外長途騎乘者的建議,要把行李壓縮在十公斤以下,最好是落在五到十公斤之間。那麼就得要思考要帶多少行李在車上。基本上,因為重量限制,我只能準備一個馬鞍包,或稱之為上管包,放一些小東西;主要的行李都放在車尾包,最後勉強控制重量就是在八公斤上下。

圖/三采文化《中年好秋》。攝影/劉孟哲

這八公斤的行李包括什麼呢?車衣、車褲都很輕盈,兩件可以替換就好。便服同樣是二套,主要是到達目的地以後,不用繼續穿著車衣逛街見人。手機、充電器、現金、信用卡、護照等等經常要用到的物品,則是放在馬鞍包。因為車子沒有內胎,不用帶備胎,維修工具跟電動打氣設備,則是由孟哲跟學立帶著。相對來說,已經把這十天的裝備壓縮到最基本、最少。不過,有兩樣物品很特別,必須特別提出來,那就是耳機與拖鞋。耳機,是長途旅行的必要裝備,因為騎車時,可以聽點音樂,讓自己可以在喜歡的歌曲陪伴下,忍受高強度的距離與爬坡。至於拖鞋,則是因為行李太滿,無法放進車尾包裡。這兩樣物品,卻是在旅行時,最讓我掛心的東西。

其實,在這個年紀進行公路車旅行,從攜帶行李這件事,讓我體會最深的還是這句話:Less is more,也就是少即是多。過去出國旅行,無論如何輕裝簡行,總還是會帶個行李箱,裡面充斥著各種「預防萬一」的物品,不論是預防無聊、預防生病、預防變天、預防不便,總是要帶齊自己想要的、不一定用得到的各種物品。但是公路車強迫我去思考,到底有什麼東西是需要,什麼物品是想要?在這個年紀裡,大約就是過了平均壽命的三分之二,繼續爭奪那些不一定用得到的物質,到底又多少意義?事實上,我們或許只要輕裝,就可以完成百分之九十的所有生活,而不是掛了一堆物質、頭銜在自己身上。

圖/三采文化《中年好秋》。攝影/劉孟哲

在多數時候,有哪些外在的附屬品會跟隨我們,其實也是強求不來的。例如在旅途裡,經常掉在路邊的耳機,回來臺灣以後,有一邊失能了;而一路上保護的拖鞋,最終也找不到在哪裡。或許可以說這是粗心,但是我自己卻覺得,不需要太過於執著於留住什麼,因為該走的,其實怎麼挽留也沒用,時間到了,就是會消失,而且找不出原因。

佛謁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聽起來有些悲觀,但是所有的外在物品,確實都帶不走,唯一能陪在自己身邊的,應該就是在這趟旅程裡,究竟得到了什麼。而我很確定,我得到了快樂。

●本文摘選自三采文化出版之《中年好秋:人生如騎行,不論面對上坡或下坡,我們都要好好的把路走下去》。👉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三采文化 呂秋遠 中年 退休 冒險 心理勵志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剛當媽時,我一點也不愛小孩」除了堅持,別無選擇的母親

調整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能讓我們感到更快樂嗎?

琅讀金句/大谷翔平的成功心法!努力沒有回報就停止,正是平凡的原因

別兇正在哭鬧的孩子,坦率的對話能讓育兒變得更輕鬆!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