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列待辦清單,從「不做的事」發現人生價值、幸福定義!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pha

這是一個可以「不勞而獲」的時代?

「擁有許多東西,代表生活富裕」,我認為這樣的想法已經過時。光是擁有東西,就必須付出管理成本。管理成本除了金錢,或是維護所需的勞力和時間之外,還心理上的成本,也就是我們會一直在意這項物品,想著:「咦?這東西很久沒使用,到底要不要丟掉呢?」

擁有的物品愈少,愈生活就能過得更加輕鬆寫意。其實我們不必特地擁有某些物品,需要的時候再去租借,或是跟朋友共享即可。例如,近年來,都會地區有愈來愈多人使用共享汽車(car sharing)服務。另外還有租借用的棉被或禮服,這種「久久才會用到一次」的東西,暫時租用就足以應付。或許有些人會說:「使用借來的東西,感覺上很窮酸。」但我覺得這種想法有點跟不上時代。

目前,我本身也住在共享住宅裡,包括這個房間在內,生活上很多東西我都和熟人跟朋友共享。這麼做比較省錢,而且也比較沒有壓力,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借用和分享東西的過程中,自己的世界也會因而變得寬闊起來。我在搬進共享住宅之前,不太玩遊戲或看動畫,但是開始和別人一起住之後,經常看到其他人在客廳玩遊戲或是看動畫,最近自己也開始知道玩遊戲和看動畫的樂趣。

原本自己不會買的漫畫,無意間就出現在家裡,看了之後才發現很有趣。透過和他人分享物品與空間,能夠發現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不曾接觸的事物,藉此拓寬眼界也是一種生活樂趣。或許我本身就是一個物欲薄弱的人,平常就沒有特別想要的東西,也不太購物,真的想要什麼東西時,大多都是透過網路向他人索取。

到目前為止,我接受他人贈與的東西有腳踏車、摩托車、洗衣機、冰箱、漫畫、遊戲及個人電腦等。在這個廣大無比的世界中,我們需要的東西,大抵上正好都可能有人打算丟掉。因此,只要我們順利找到這樣的人,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免費得到想要的東西。像腳踏車或家電,這些必須支付回收費用來丟棄的東西,特別容易得手。而且不管物品的狀況如何,我都能接受,即使是用到破爛不堪,打算丟掉的東西,我也不在乎。反正不用花錢,只要還能用就好了。

利用網路取得物品的訣竅,就是在推特(Twitter)或部落格上這麼寫:「我想要一輛腳踏車,誰有多的呢……」、「我想要一輛摩托車,誰有多的呢……」

總之,持續散發出這樣的訊息,也許不會馬上就有人願意提供,但連續說上幾個月,總有一天會遇到別人用不到可以送給我。

過去,有一名曾在印度乞討的朋友對我說:「乞討的訣竅在於不可以說『請給我一點東西』,這樣的要求太過模糊不清。必須明確說出需求,例如:『請給我五盧比』或是『請給我一點吃的』。」如果你想要什麼東西,就明確講出來,別人比較容易決定答應或拒絕,如此一來,更容易獲得回應。

未曾謀面的陌生人之間,存在著「想給予的人」和「想取得的人」,而網路提供一個優異的配對平台,連結彼此的需求與供給。歸根究柢,世上所有的生意,幾乎都是媒合「想賣的人」和「想買的人」。舉例來說,為了購買蘿蔔,去認識種植蘿蔔的農家,未免過於大費周章。為了搭起想買蘿蔔的買家與蘿蔔農夫之間的橋樑,農會、大盤商和蔬果零售商等商業模式,就此因應而生。透過網路,我們有可能跳過上述流通過程,直接將「想給予的人」和「想取得的人」連結在一起。只要順利找到連結的管道,就能夠不必花費大筆金錢,獲得想要的東西。

另外,我並不是一味獲得東西,同時也扮演給予的角色。因為擁有太多東西,也會造成自己的壓力,因此我建議各位盡量把東西給予他人,或是丟掉。把自己用不到的東西,大方贈與他人,等到自己需要其他東西的時候,也比較容易取得。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把東西丟掉很浪費,為此猶豫不決,但各位要知道,保管一件自己用不到的東西,就必須持續付出保管成本,這樣反而更浪費。

在此,為各位介紹「注意力資源」(Attentional resources)這項概念。

簡單來說,人們專注於某件事物時必須耗費的精力,而這項概念中,主要的重點是「人類的注意力資源有限」。當我們擁有愈多物品,專注於單獨一件物品的注意力,就會隨之遞減。因此,就算住在一間寬闊的房子裡,一個人可以有效活用的物品,數量仍舊有限。

除了物品之外,熟人與朋友的數量,或是記憶和體驗的數量,也適用相同的道理。擁有愈多朋友,對每一個人的關心就會減少;擁有愈多回憶或經驗,單一事件帶來的感動就會愈低。反過來說,一無所有、空空如也的狀態,就更有餘力獲取新事物、感受新體驗。

有一名研究瑜珈的朋友曾對我說:「深呼吸的訣竅,在於先將體內的廢氣完全吐盡。」想要獲取某件事物,就必須先捨棄當下擁有的東西。備妥一個空曠的空間,自然就能收納新事物。因此,為了獲取新事物,我們應該持續不斷放棄舊有的東西。

NOT TO-DO LIST/不用金錢衡量一切

KEY WORD→金錢與時間的互換性

為了賺錢而工作,因此累積了壓力,再花錢來消除壓力──這絕對不是正常的生活型態。在我還是上班族的時候,似乎陷入了這種不合理的循環而不自知。每天辛勤工作,雖然能獲得報酬,但是身體不停累積疲勞,為了消除疲勞又要花錢去按摩。有時為了消除壓力、排解苦悶的心情,便會買東西或外出遊玩,而這些事情也都要花錢。

直到某一天,我突然察覺到,自己竟然沉浸在這種毫無意義的循環中。工作結束之後,回到家也沒有力氣自己做飯,三餐全都在外面解決,而且為了消除壓力,吃的都是一些垃圾食物,感覺身體健康愈來愈走下坡。既然如此,倒不如放棄辛勤工作,每天擁有充裕的時間,就算沒有錢,生活也能過得健康又幸福。這樣的想法,促使我辭去工作。而我覺得這個選擇並沒有錯。

金錢和時間具有互換性。但就算沒有錢,只要有充裕的時間,可以彌補很多事情。只要有時間,就能悠閒地散步;到超商買食材來做飯,就不用花費太多錢,也能吃得美味又健康。只要有時間,我們可以看書或聽音樂,花點時間到二手書店或圖書館,不用花錢也能享受許多娛樂。在二手書店的百圓專區「挖寶」,找尋有趣的書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網路世界中,充滿了不花錢也能閱讀或觀賞的資訊。

智慧型手機上有許多免費遊戲,或者花數百日圓買一個遊戲,就能玩上好幾個小時。和朋友見面,或是找朋友來家裡,一起玩遊戲或是吃飯,漫無目的閒晃、聊天,這種生活既不用花錢又不會覺得無聊。比起上班族時期,辭掉工作之後,我的朋友人數反而增加許多。

我想,可能是因為我本來就沒什麼體力,之前在上班的時候,工作結束後就累得不成人形,因此,沒有多餘的精力安排其他活動。另外,週末假日時,我會睡一整天來養足精神與體力,另一天則必須做完平日累積下來的家事,這樣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步調。因此,在辭去工作之後,和他人見面的頻率比以前高出許多,這才終於能夠認真與人相處。

書名:《不辦清單:史上最不勵志的爛泥哲學書!(暢銷新裝版)》
作者:pha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9月17日

對我而言,與其擁有金錢,擁有充裕的時間更加重要。不過,有些人天生就是精力充沛,不只可以辛勤工作,賺取高額的報酬,同時還能使用大量的金錢,每天過著奢華又充實的生活。這應該是多數人認同的生活方式,真正做得到的人,就這麼做也無妨。但是,這個世界上,無法順利達到這個目標的人還是佔多數吧。像我一樣沒有充沛體力的人,比較適合的生活方式,還是利用有限的金錢和充裕的時間,悠閒地做飯、四處散步、和朋友聯絡感情。

現代是一個容易生存的多元社會,無論是精力充沛的人或體力虛弱的人;喜歡奢華的人或習慣簡單樸實的人,各自都能找到許多適合自己的生存模式。即使社會發展的速度飛快,我們也不必一味地想要跟上,依照自己的步調,找到適合的生活方式即可。

●本文摘選自時報文化出版之《不辦清單:史上最不勵志的爛泥哲學書!(暢銷新裝版)》。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時報出版 人生規劃 時間管理 成長 心理勵志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杜絕職場霸凌發生!菁英領導者應避免遷怒、情緒化管理團隊

看過的書馬上就忘了內容?做好讀書筆記幫助你完整吸收內容

溝通時避免太含糊!直接講重點幫助有效表達,切忌拐彎抹角

邁可.洛勃森《守護妳》懸疑推理小說 探究人心的無底黑暗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