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被問「你到底想說什麼?」 三大方法掌握「一分鐘說清楚」!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報告、會議、簡報、商談……只要學會這個高效,一分鐘內,你就能做到這些事!職場和商場實證有效的一分鐘表達術,讓你「意見人人聽,人人皆盟友」!

優秀工作者必備!39個對錯範例,現學現用!讓你不再雞同鴨講!(編按)

● 本文摘選自方智/之《一分鐘講清楚:從此不再被問「你到底想說什麼?」》。👉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書名:《一分鐘講清楚:從此不再被問「你到底想說什麼?」》
作者:沖本留里子
出版社:方智/圓神出版
出版時間:2024年7月1日

文/沖本留里子

以為自己講得很清楚,別人卻一頭霧水的原因

努力說明了老半天,對方卻反應:「所以你到底想說什麼?」

以為自己講得很清楚,別人卻根本沒聽進去。

「我說過了」,對方卻回「你哪有說」。

你有沒有遇過覺得自己講得很清楚,對方卻聽不懂而感到很困擾呢?

資訊的傳遞方和接收方之間的認知落差,究竟是怎麼產生的?

這種困境大多是因為,資訊傳遞方過度信任和期待接收方的理解能力。

每個人的價值觀和前提條件,會因為不同的人生經歷而有所不同。所以你腦袋裡想的東西和感受,不說清楚,別人是不會明白的。

請你做一件事情。

「準備一張A4紙和一枝筆,在紙上畫一個圓。」

好,你畫出來的圓長什麼樣子呢?

你畫出來的圓,符合我期待的機率,恐怕近乎為零。

講話簡潔有力是好事。但我剛才的說明方式,沒有正確地傳達最低底線的必要資訊,例如:圓的大小、畫的位置和顏色。

畫圓的時候,不知道要畫在哪個位置;或是沒辦法向指示方確認,很無奈只好按自己意思畫的人,傾聽能力都很高。

但大部分的人聽到「請準備一枝筆」,大多會直覺地認定對方講的就是黑色的筆。然後毫不猶豫用黑色的筆,在紙的正中央畫圓,而且還畫得很大,幾乎把整張紙都占滿。

假如這種情況出現在職場上會怎麼樣呢?是不是很有可能會產生巨大的損失?比方說,原本想進十個單價兩萬日圓的貨,對方卻送來一百個,這樣是不是會嚇死人?

但進貨的廠商是做批發的,一次賣一組,一組有十個。跟廠商東拉西扯講了老半天,最後隨便一句「那我買十份」,廠商誤以為十份是十組,送來全部一百個的貨也不奇怪。

假如是人命關天的醫療或交通相關工作,溝通不良造成的影響,恐怕更難以想像。這不是賠一筆巨額費用就可以解決的。

「以為自己講清楚了,對方卻一點也不明白」的情況,其實非常危險。

範例1:講越多,對方越沒耐性

常見的錯誤範例

下屬:「課長,前幾天不是天氣突然變差、下大雨嗎?那天附近有活動,多虧那個活動,我們餐廳擠滿了人,店門口排了十幾個人。在那麼忙的時候,卻有客人來問,這道菜用什麼食材?」

課長:「所以是客訴嗎?」

下屬:「不是不是……因為我不知道詳細有哪些食材,所以跟菜單管理者確認。確認完後,又有其他客人問其他菜的食材。所以我想說,可以在菜單上標示,方便客人確認。」

課長:「唉呦,原來是提案。你一開始先講清楚嘛……」

方法1一開始就開門見山,說清楚接下來想講什麼

被認為講話不清不楚的人,大多是按時間順序想到什麼講什麼。

像剛才的例子,站在課長的立場,一開始恐怕會以為下屬只是在跟他聊天氣。

如此一來,聽者的大腦會從天氣聯想到跟自己相關的場景。

「話說回來,那天下雨,洗好的衣服曬在陽台沒收進來,回到家之後又重新洗了一次。今天天氣看起來也不太好,出門前真該看一下氣象預報。」

「那天我以為從中午開始會變暖,結果衣服穿太少,今天應該要多帶一件毛線衣才對。」「好在那天有記得帶傘,所以沒有淋濕。」

像這樣,聯想到的畫面會妨礙聽者的注意力,使人無法集中精神聽說話者接下來要講的事情。

這次課長以為是有客訴,聽到一半跟說話者確認,但有時也會遇到聽者不做任何確認,先入為主地誤以為對方講的就是客訴的情況。最後被無關的內容牽著走,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內容──也就是說話者的提案。

就算聽完對方說話,也很容易因為不知道對方到底講什麼,而備感壓力。在那種感到壓力、不耐煩的情況下,本來應該很受歡迎的提案,恐怕也無法獲得採納。

實際上,我曾在研習營問過大家:「什麼樣的表達方式會讓你感到壓力?」回答「不知道對方想表達什麼」的學員占了絕大部分。

所以講話的時候,請在開頭先用一句話告知大家「你到底想講什麼」

這句話,是你想講的各種內容中「最重要的部分」

請想想看,假如有人請你用一句話說清楚講明白,重要度最高的會是什麼?

你想說的是提案?報告?還是商量?

用一句話說明最重要的內容來起頭,對方就會把你接下來講的話,跟一開始點明的主題連結在一起。

「課長!我有個提案,我想讓客人知道菜單使用了什麼食材。」

只要開頭一句話講清楚,課長就會把你接下來講的跟提案連結在一起。

開頭一句話點明想說的重點,別人就不會搞不懂你想說什麼,也不會問你:「所以你到底想說什麼?」

優秀的參考範例

下屬:「課長!我有個提案,我想讓客人知道菜單使用了什麼食材。前幾天不是天氣突然變差、下大雨嗎?那天附近有活動,多虧那個活動,我們的餐廳擠滿了人,店門口排了十幾個人。在那麼忙的時候,卻有客人來問:這道菜裡面用了什麼食材?因為我不知道有哪些食材,所以跟菜單管理者確認。確認完後,又有其他客人問其他菜的食材。所以我想可以在菜單上標示食材,方便客人確認。」

範例2:總是被問:「嗯?你在說什麼?」

常見的錯誤範例

課長:「有沒有人有其他意見?」

下屬:「有的,課長!我希望讓客人了解料理用了哪些食材,減少過敏體質客人的不安。」

課長:「不安?什麼不安?」

方法2一為對方做好心理準備

如同前一章節所說明,講話開門見山說清楚講明白,能做到這點已經很好。

但在開門見山那句話再下點工夫,別人可以更輕鬆快速地理解你的想法。

因為當你說話時,對方很可能正在想其他事情。

請把溝通想成是傳球。假如有人突然把球丟過來,有多少人能瞬間接住呢?

假如是我,很有可能接不到,球直接打到身上,整個人倒地滾到其他地方。

或是為了躲球,整個人飛出去,不知道滾去哪裡。

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也是一樣的道理。為了讓對方有心理準備,專心聽自己講話,說話要從「結論」講起。

「課長,我有個提案!希望客人一看菜單,就知道料理用了哪些食材。」

只要開頭先講清楚接下來要講的是「提案」,聽者就能把你後面要講的東西,統統跟提案連結在一起。

雖然只是短短一句話,卻能幫對方了解「接下來的重點是什麼」,為對方做好心理準備非常重要。

比方說,有人說了一句「山口」,「山口」到底指的是名字、地址,還是出身地?

假如對方開頭先說「我的名字叫……」,聽者就會有心理準備:「接下來的內容跟名字有關」。

假如對方開頭先說「我的出身地是……」,聽者就會做好心理準備:「接下來的內容跟出身地有關」,把聽到的跟出身地連結在一起。

也就是說,我們講話最後都會有結論,開頭先從結論講起,能讓對方了解接下來要講的主題是什麼,把聽到的跟主題連結在一起。

說話時最好從結論開始講,例如:「有事相求」「有事想跟您報告」「理由在於」「根據在於」「尺寸是」等。

請務必試著在表達方式下點工夫,讓聽者就算中途出神,也能瞬間進入狀況。

優秀的參考範例

下屬:「課長!我有個提案!希望客人一看菜單,就知道料理用了哪些食材。理由在於減少過敏體質客人的不安。」

範例3:常常被說「我聽不懂你想講什麼」

常見的錯誤範例

「夏季連假我想請在九月,因為包含特休可以休十天,然後我想到韓國玩八天,因為便宜又很近,所以現在正在找要去韓國哪裡玩。」

方法3一限制自己「連結詞不要多,一個就好」

「然後」「所以」「但是」等連接詞一多,聽者的注意力就容易被連接詞牽走,很難專心聽說話者在講什麼。

很有趣的是,有些人一旦使用了連結詞「然後」,整段話就會充滿「然後」。

一旦養成這種說話習慣,話就會變得落落長,而且本人一點也不自覺。

就我長年的觀察經驗,「說話冗長」「不曉得自己想說什麼」的人,共通點就是連接詞很多。

電視的評論專家或是參與訪談的知名人物,講話冗長的大有人在。

為了讓人輕鬆理解自己想講什麼,盡量避免一句話使用過多的連接詞。經常使用連接詞口頭禪的人,請限制自己「一句話一個連接詞就好」。

優秀的參考範例

「夏季連假我想請在九月,因為包含特休可以休十天。我想到韓國玩八天,去韓國玩便宜又很近,現在正在找要去韓國哪裡玩。」

● 本文摘選自方智/圓神出版之《一分鐘講清楚:從此不再被問「你到底想說什麼?」》。👉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圓神出版 溝通技巧 工作職場 人際關係 商業財經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沒老公兒女,中年單身不會毀掉人生──《SOLO女子圖鑑》

青少年心理健康崩潰,該如何救回沉迷手機及社群的孩子?

從小在「被比較」中長大!如何放下讓你喘不過氣的期待

韓國年輕一輩不婚普遍現象,來自對婚姻與家庭理念的崩解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