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家人犧牲奉獻是否使你疲倦不已?也許你無意間已成為「縱容者」

圖/Freepik
圖/Freepik

文/金允那

你是「縱容者」嗎?

喬民是長子,下面有兩個弟弟。從小因為父親外遇,父母不時爭吵,最後父親離家出走,留母親一個人守著這個家。敏感的母親每次一有不安,就會拉著身為長子的喬民傾吐自己內心的糾結,最後還不忘加上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們才留著這條命!」

在這種情況下,長子通常會接替父親的角色。他不僅要安慰悲傷的母親、教導弟弟們,還要挑起家庭生計、維持家裡的安定。問題就在於,即使喬民有了自己的家庭,他也仍然在充當原生家庭的問題解決者。

母親經常打電話給喬民,邊哭邊訴苦。喬民一定會邊聽邊安慰母親,第二天再過去看看。結果一定都牽涉到金錢問題,不是原生家庭的房子要整修,就是要代繳各種帳單,或者母親想要買些中藥的補身湯劑;然而,喬民的弟弟們這時仍舊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妻子當初跟喬民交往的時候,也是看上了他這份責任感,覺得他和自家父親不一樣,看起來非常可靠。但是,她卻對完全沒有表露情緒的丈夫,在情感上產生了距離感。妻子說,她再也無法信賴這個男人,因為他即使在應該說「不行」、「我做不到」的情況下,也說不出拒絕的話。對於這個不管在家還是在公司都想掌控一切的丈夫,她只感到挫折和疲憊。

喬民經常說「沒有我就無法運作。」也常說「這是我該做的。」當有問題發生的時候,他首先會想「是因為我嗎?」自責沒有做好管控。

責任感是必要的,但是必須區分各自的比重。過度的責任意識意味著過度掌控,因為這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以為只要自己事先插手就能阻止問題發生。逾越界線的責任感,往往會讓人陷入內疚的泥淖中。

如果所有事情全由強大的問題解決者一個人處理,將會給其他家人帶來負面的影響,雖然不是故意的,但終究會讓周圍的人變得無能。這種人被稱為「縱容者」(Enabler),這是一個心理學的專業術語,指的是「自己以為是在幫忙,結果卻是在毀滅的人」。

作為哥哥的喬民,本來想要充當弟弟們的父親,結果弟弟們一有急用,就只會向哥哥伸手。喬民的責任感帶來的負面影響,反而導致弟弟們遲遲無法成為能負起經濟責任的成年人。

母親早該結束不幸的婚姻,學會一個人生活。她可以再婚,享受養兒育女的樂趣,或是照料自家庭園。但是因為大兒子擔任了安慰者和問題解決者,所以她並不認為有必要改變現狀。

《縱容者》(The Enabler,暫譯)一書的作者安潔琳.米勒(Angelyn Miller)坦承,自己不僅是一個「縱容」的媽媽,也是個「縱容」的妻子。她在書中表示,「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或障礙,人們都應該被賦予同樣的機會,得以發展各自的方法來應對困境。」這表示縱容者不該代為解決一切,剝奪他人應對困境的機會

喬民必須學會扮演新的角色,不再充當問題解決者,插手過多的閒事。我們出生不是為了要扮演特定的角色,而是作為「自己」去扮演各式各樣的角色。困在犧牲劇本的人,必須擺脫過度的犧牲精神,跳脫自己想要承擔一切責任的模式,改掉出於愧疚想把事情一手攬下的壞習慣。

喬民夫妻想進行真正的對話。雖然對話不代表問題已經解決,也不是說「一個人付出、另一個人接受」,但這代表他們終於開始「共同」解決問題,彼此共享悲傷、孤獨和喜悅,一起流淚也互相安慰。

正如喬民所說的,溝通時的話語就像外語一樣,需要不斷練習。他必須學會表達悲傷和挫折,感受到被安慰的經驗,並且透過這些話語重新建構人與人之間的心靈交流。

困在犧牲劇本的人

一直以來支配喬民的信念,可以稱之為「犧牲劇本」。困在犧牲劇本的人一般都扮演著照料親朋好友的角色,也堅信自己應該為他們解決問題,並且要對結果負起責任。

這樣的人是被愧疚感打動的。他們因為不想心懷愧疚,就想把所有事情都攬在身上,一旦事情的結果不盡人意,就會怪罪自己。他們也對別人的痛苦特別敏感,因為無法袖手旁觀,忍不住就會插手相助。

這種人的能力通常會獲得周圍人的信賴與肯定,他們即使不接受其他人的協助,自己一個人也能應付自如。由於他們從來沒有表現出疲憊和軟弱的樣子,周圍的人會越來越依賴他們,所以也有不少人因此感到自豪。

但是,他們過重的責任心反而容易忽略自己。只要是人,誰都沒有多餘的時間顧及他人的悲傷、寂寞、孤單和軟弱,這樣的人往往只顧著滿足他人的需求,忘了照顧自己的需求。如果毫無節制地逞強下來,遲早也會出現問題。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犧牲劇本的人會使旁人逐漸心存依賴。如果總是為周圍的人減輕本該背負的重量,很容易導致他們無法培養自理的能力。久而久之,旁人就會把應該感謝的事情認為是犧牲者理所當然的義務,最後雙方之間就會形成「助長依賴」和「習慣依賴」的關係。

困在犧牲劇本的人常見的言行

● 經常說「我來處理」

● 說出「沒辦法」時,容易心懷愧疚

● 從來不說「好累」或「好寂寞」之類的話

● 很難開口說出「拜託幫我做○○」

● 聽到他人同情或安慰的話,會覺得很尷尬

從動機的角度來看,犧牲劇本的出發點不同於服從劇本。犧牲的劇本是出於自願,而非強迫。我認為一個人之所以要這樣八面玲瓏照顧到所有人,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很能幹。

書名:《我為什麼老是說這種話?:從改變所說的話開始,走出一再重複的人生困境》
作者:金允那
出版社:好人出版/讀書共和國
出版日期:2024年3月6日

然而,這樣的人背後卻隱藏著「想要得到認同」的渴望,因為他內心深處有著情感上的匱乏,因此亟欲證明自己是有用的人。困在犧牲劇本的人從小就不敢隨便撒嬌,他們的內心空盪盪的,因為從來沒有人充分照顧過他們的感受,所以他們孩子氣的內心仍然不斷嚷著「我好怕」、「我不敢」、「我做不到」。

對他們來說,比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們更需要擁有和其他人建立關係的經驗。因此,首要之務就是和自己建立情感關係,並且練習感受及表達過去被壓抑的感受和情感需求。

中需要有來有往,如果情緒一點都不外露的話,別人也難以親近。唯有表達你的感覺、你的渴望、你的想法,人們才能理解最真實的你。也唯有開誠布公,人們才能得到安慰和共鳴。

同時,這樣的人也必須重新審視過去既有的關係,調整自己在關係中的距離──哪些關係該退個一兩步;哪些需要等待、毋須躁進;哪些該由付出轉為接受等,最好都有所界定。唯有體驗到接受的喜悅和擁有的滿足感,慣於犧牲的人才能找回自我的疆域。

●本文摘自好人出版/之《我為什麼老是說這種話?:從改變所說的話開始,走出一再重複的人生困境》。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讀書共和國 心理勵志 人際關係 壓力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我是酒鬼──」承認自己有酒癮,下定決心就能成功戒酒?

近海潮流變化導致秋刀魚漁獲量大減,日本庶民美食短缺危機

早上那杯咖啡賣的是什麼?《峰值體驗2》:快,才是最重要的賣點!

睡滿八小時才有好精神?照光、喝水也能養成清爽早起體質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