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暴露自己不夠好和遭到拒絕,與童年被指責、挑剔的經歷有關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周慕姿

害怕暴露自己:「我不夠好」的恐懼

當我帶著被遺棄的恐懼,我會擔心,自己的缺點、弱點,都有可能成為被遺棄的理由;那種「脆弱感」,又更容易引發自己的被遺棄的恐懼,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這會讓我在關係中,時常選擇不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與想法,藉由這樣的隱藏,可以藏起我的脆弱不安,也避免被遺棄的可能。

當然,當我帶有這種「不夠好」的恐懼,我也會讓自己避免依賴別人。因為,依賴就會產生習慣與脆弱,而「我不夠好」的恐懼,會讓我們避開一切讓自己變得脆弱的可能性。

例如,我可能會讓自己變成一個無懈可擊的人,我不會讓自己被別人看出弱點、看出自己脆弱的感受、看出我真實的想法。

「說自己」這件事,就代表我必須冒著不被接納、不被喜歡,或是被挑毛病、被拒絕的風險,因此,我可能會有一個很堅實的「面具」,也可以說是盔甲,這個面具可以保護我,不會因為我不夠好的部分被揭穿,而受到傷害。

嚴格來說,也就是我幫自己「設定了一個角色」,「它」就像是我理想的自我,或者說,是我認為可以被這個社會、被父母接受的自我。

這個「假我」幫助我保護自己,不用擔心因為暴露缺點,因為脆弱的感受或是不夠好而被指責、傷害,我就能繼續生存。

童年的影響

害怕暴露自己,帶著「真正的我不夠好」的恐懼的人,幾乎都經驗過嚴格、被挑剔的童年生活。

當我們時常被挑剔,被指責有地方做得不夠好,甚至是性格特質、長相外貌或能力上,曾經被貼上標籤,被父母、師長或重要照顧者認為是不好的、有缺陷的,這種不安會讓我們拚命想要努力,成為另一個讓他人滿意的自己,而將那個「被嫌棄的自己」丟下,以避免被遺棄的恐懼。

或者,我們在童年經驗過,當說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遭受父母或重要他人的否定與嘲笑,於是發現:「如果我把真實的感受與想法說出來,不但沒有人在意,不會得到溫柔接納的對待,反而會因此被傷害、被操控。」

也就是說,我們曾經有「深深讓別人失望」,或是「害怕自己讓別人失望」的經驗與感受。而那感受,讓我們覺得羞恥又難受。

因此,我們努力隱藏真實的自己,用另外一個看似強壯、無感,不會有情緒波動的自己來面對世界。這個自己,別人可以接受,而也可以保護我們,再也不用面對那樣痛苦的嘲弄與傷害了。

但,或許你也發現其中的盲點:

一旦我們想盡辦法隱藏那個不夠好的自己,去發展一個別人能夠肯定、接受的自己時──

我們就主動丟下了那個小小的自己,而扮演「被別人接受的自己」。不管角色演得再好,我們都知道,那不是真正的我。

於是,這個角色演得越好,我們越被人接受;但諷刺的是,內在那種「真正的我是不會被接受、會被遺棄」的感覺,卻因而更深了。

原本我們想擺脫不夠好,就是因為想要逃離被遺棄的恐懼,但當我們好努力地做到「別人期待中的我」的這個模板時──

真實的、小小的我,就在我們因為他/她不夠好,而放下他/她的那一刻,蹲在角落中,不停哭泣著。他/她從來沒有離開。

而我們,不管做得再好,符合他人的期待或有成就,都只是不安,都不相信自己會真的被愛、不被拋棄。

因為,那個對我們很重要的珍貴事物,就在多年前,被我們為了生存,關到了不能被看見的內心深處。

而他/她的時間,就停在我們受傷的那一刻,從來沒有前進。讓人心疼。

「不夠好的恐懼」可能的因應生存策略

因為「不夠好的恐懼」而出現因應的生存策略會有很多可能性,在此討論最常見,也最常被忽略的兩種情況:「避免被拒絕」,以及「完美主義/拖延」。

避免被拒絕

對於有著「不夠好的恐懼」的人來說,「被拒絕」會引發災難性的感受與思考。那種因為「被拒絕」而引發的感受,之所以會如海嘯般的災難,是因為它可能引發極大的「羞恥感」。

什麼是羞恥感?那是一種怎樣的感受?為什麼這麼影響我們?

你可以想像一個畫面:

你蹲在中間,你重視與在乎的人圍著你,他們指著你嘲笑、諷刺,說你不夠好……

你感覺自己是無力的,無力反駁、對抗這些嘲弄與否定。你覺得自己很丟臉,甚至沒有存在的價值。

那種羞恥的感覺,不僅會讓我們難受、痛苦、憂鬱,也會讓我們憤怒,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不夠好」才會被嘲笑,但也可能會憤恨那些嘲笑我們的人,為什麼可以這樣傷害、不接納我們。

而這樣的情緒無力、脆弱、羞恥與憤怒的情緒,最容易在「被拒絕」時引發。

因為小時候,我們之所以有機會經驗到那些「自己不夠好」的恐懼時,多半和父母等大人拒絕我們有關。當他們拒絕回應、拒絕溫柔對待、拒絕支持、拒絕接納……這些拒絕,都成為我們不被愛、不被重視的證據。

沒有人跟我們解釋,所以我們無法分辨,這些拒絕,不一定都跟我有關。

帶著這樣的感覺,長大的我們,面對拒絕時,不知道為什麼有一種不安。有些人會為了避免被拒絕,而盡可能讓自己不用求助、不用依靠別人,因為我們總相信「別人一定會因為我不好、不重要而拒絕我」,而若因此被拒絕,那種過往熟悉的「羞恥感」一湧上,就會引發非常大的恐懼與焦慮。

有些人則會是走相反路線,他們仍然會求助、會要求,但是當別人拒絕時,會引發他們內心極大的憤怒,他們會開始攻擊別人,甚至說出情緒勒索或否定對方的語言。

但歸根究底,這些憤怒,仍然是跟內心的受傷與羞恥感有關:

「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不夠重要,你才會拒絕我?你怎麼可以覺得我不重要?」

類似的痛,不同的反應,這就是不同樣貌的生存策略。

完美主義與拖延

許多書籍談到完美主義與拖延症的雙面性與相關性。過於嚴格、不合宜的自我要求,會逼迫自己總需要全力以赴、過度準備地面對每一次的考驗與表現。太過高的標準、想像他人可能會如何期待自己,就會造成嚴重的完美主義,或是拖延症。

書名:《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作者:周慕姿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27日

因為當工作項目本身太過困難時,我們因為害怕面對自己內心的「不足」而暫時逃避、不面對,是非常正常的情況。

只是,當我們總是為了要逃避,擔心面對不夠好的自己時,擔心自己的缺點暴露時,擔心會被別人批評指責時,我們可能會過度努力地面對生活中的每個挑戰,最後造成身心與關係的不平衡而不自知。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琅琅悅讀」與寶瓶文化出版合作,歡迎踴躍回答下面的票選問題,並留下聯繫email(僅供本次活動使用)即可參加抽獎活動,投票時間至1/31 23:59止。投票次數越多,中獎機會越大!

活動詳情請見「【愛書任務】諮商心理師周慕姿《親密恐懼》抽免費贈書!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寶瓶文化 心理勵志 心理諮商 書摘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善終前的日子:尊嚴死去前,和親人的道別與交付

設定有效目標避免產生反彈!運用3個技巧達成理想不拖延

被挫敗感淹沒了嗎?避免過度悲觀自責,先好好安撫焦躁情緒

兩位少女突然失蹤 能找到她們的線索藏在人心最黑暗之處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