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調整步行方式,就能降低身體疼痛─成為一個「會走路的人」!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木寺英史

想要自在移動,就要用減少能量消耗方式延長步行壽命

大部分的人難以了解自己的走路樣態,不過,若在走路時或走了一段時間之後,感覺身體疼痛、疲累,或是覺得身體有些地方卡卡的,那就必須多加注意了。

走路最初的目的是移動,本書介紹的也是做為移動手段的步行方式,而且還要介紹走很久或拿重物行走,身體也不會痛、不會疲勞的「輕鬆步行術」。若以車子來比喻,就是油耗較低的移動方式。

步行也是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基本的動作。起床拿報紙、遛狗散步、上班、上學、買東西…… 要移動身體等於得走路。而今人生長達百歲的時代,能否運用自己的雙腳走路,延長所謂的「步行壽命」,將是生活是否愉快的關鍵。身為動作學專家的我,到目前為止教過許多人以減少身體負擔的方式走路,許多人也因為實踐我的步行法而不再感到身體疼痛。

接下來要教大家不容易造成身體負擔的步行方式,但到底什麼樣的走路方式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呢?換句話說,究竟哪些動作不可以做呢?答案就是伸直、蹬腳、扭轉這3種動作。如果走路時不斷重覆上述些動作,就有可能會覺得關節疼痛或是疲勞。

現在有很多人在走路時,會將腳踝與膝蓋的關節打直,而這種步行方式與踮著腳跟走路一樣,都是憑藉肌力走路的方法。蹬腳與扭轉身體的動作,也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在此特別將這些對身體造成負擔的走路方式,命名為「直立步行」。

我的方法並非需依賴肌力走路的「直立步行」,而是不需依賴肌力走路的「彎曲步行」。事實上步行時,除了使用肌力,我們還會藉由重力與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我將這些力量稱為「外力」),也因此只要彎曲關節就能巧妙應用「外力」實踐合理的步行方式。

改變步態疼痛Bye Bye 用「彎曲步行」走出百歲人生

我的專業是劍道,目前也擔任大學劍道部教練一職。為什麼身為劍道專家會想指導走路方式?想來還真是不可思議。不過,我會對走路方式產生興趣,都是拜劍道之賜。

年輕時,我曾是一名國中體育老師,在學校社團教授劍道。某天在指導學生時,阿基里斯腱突然斷掉受傷,當時我心中浮現:「難道早期的劍道家也曾斷過阿基里斯腱?」的疑惑,於是好奇到處查詢資料,才發現早期劍道與現代劍道在運用身體的方法上有明顯不同,進一步調查後更發現, 江戶時代的民眾與現代人的走路方式也不一樣。其中最大的不同,在於身體根基的運用,於是我開始研究以此為主的步行方式。

我的父親因為帕金森氏症而不良於行,這也是影響我如此執著於研究步行方式的另一個原因。雖然父親能拄著拐杖慢慢走,但最終他依舊無法這麼做⋯⋯看著不能走路的他就這麼辭世,讓我深切感受到可以正常走路是人生一大分水嶺,哪怕拄著拐杖也罷,能獨力行走真的非常重要。

人都是從雙腳開始老化,因為比起上半身的肌肉量,下半身的肌肉量更容易隨年老而流失。近年來因骨頭、關節、肌肉等器官衰退,變得站不久、走不遠的行動障礙症候群已成社會問題,想要預防就得盡可能多走路。

一直以來,我都在鑽研不會造成身體多餘負擔,且講究合理與訓練的方式,走路也是其中之一,希望能有更多人因為學習我的步行方式,而能用自己的雙腳走得更長久。

書名:《複利走路法:登山、慢跑不費力,改善體態、提升工作效能的步行提案》
作者:木寺英史
出版社:今周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2日

其實仔細想想,好像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該怎麼走路。

最多就是曾在學校練習過列隊行進,再不然就是長大成人後,因為對走路有興趣而去禮儀教室學習走路,或是為了健康而去步行教室練習走路。然而,就算是長期學習走路的人,當身體健康時絕對不會想學走路,通常都是因為無法好好行走才開始學習。而本書的讀者,說不定也都是因為覺得自己走路時,身體會卡卡的人。

年輕的時候,肌力與體力仍維持一定水準,所以無論如何走路,身體都不會覺得疼痛或是疲勞。但是若從年輕時便亂走一通,未來就有可能付出代價,例如身體出現關節疼痛等問題。

步行方式是種技術,建議大家趁年輕時學會不易讓身體承受多餘負擔的走路法。學習技術這件事永遠都不嫌晚,就算已經上了年紀,還是能著手改變走路方式。尤其為了讓自己能健康走過百歲人生,真心建議大家從矯正步行方式開始。

●本文摘自《複利走路法:登山、慢跑不費力,改善體態、提升工作效能的步行提案》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今周刊出版社 商業財經 壓力 運動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致每個不得母親關愛的女兒:請相信自己仍值得愛與被愛

人間姻緣分成這七大類!月老開示「姻緣系統」如何運作?

誰是鄭芝龍?讀《閩海王鄭芝龍》,走進東亞歷史的風雲歲月

太空人之間怎麼拉近距離?分享各國美食絕對是最佳選擇!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