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說「創傷只會讓你更強大」!創傷帶來的恐懼難以治癒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王嘉悅

的特點:重複、困惑與停滯

有句話叫作「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大到求學或求職的失敗、重要他人的離開,小到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雞毛蒜皮的不愉快,令人痛苦的事情可謂十分常見。那麼,普通的痛苦挫折和創傷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呢?

創傷會帶來重複的模式和症狀

創傷有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是,它會帶來重複的關係體驗和痛苦感受,並且這些重複的模式和症狀可以被追溯到一個早期的痛苦經歷。也就是說,帶來痛苦的特定情景不是孤立的或一次性的,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這些相似的場景模式都會有一個源頭的「原型事件」。

比如,A先生有社交恐懼,他最害怕的場景就是工作中的公開演講。每到這個場景,他就會流汗、發抖、頻尿、肚子痛、呼吸急促,幾乎無法自持。如果問他,除了這個場景,還有沒有其他情況也會導致他無法自持,他會想到大學論文答辯時要面對導師評審組進行演講的相似情景,答辯中途他暫停了很久去上廁所,調整呼吸。如果再問他,最早有這個體驗是什麼時候? 他便會追溯到一個早期的場景:他在幼稚園時期參加過一次舞蹈表演,那時候他只有三四歲,因為很緊張又在上台前喝了很多水,不小心在表演時尿褲子了。結果幼稚園老師大發雷霆,一邊替他換褲子一邊責怪他,告訴他這件事情多麼丟人和羞恥,老師再也不會讓他上台表演了。

上述例子很明確地說明了「模式和症狀的重複性」:這些場景都是公開展示的場景,都面臨權威人物的評價和觀看,都有相似的情緒和身體反應;同時,都能追溯到一個最早期的「原型事件」,即初次體驗這樣的場景和感受的事件—幼稚園表演時尿褲子被責罰。

創傷會讓人難以言說和觸碰

相信很多人在童年時都經歷過類似不小心尿褲子或者其他在公共場合出糗的事情,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樣的事件可以稱得上「普遍」。但為什麼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留下創傷呢?

因為構成創傷還需要一個要素,那就是這個痛苦的體驗和經歷無法被描述、傾訴和被理解。

如果你仔細觀察過幼兒就會發現,他們難以主動表達很多突然發生的、複雜的痛苦。因為對他們來說,那是一個全新的體驗,是會引發困惑和迷茫的體驗,並且幼兒也沒有學習過應該用怎樣的詞彙和語言去描述如此複雜的感受。

比如,一個四歲小男孩的母親因病去世了,這個體驗就完全超越了小男孩的經驗。他的認知水準還沒有發展到可以理解死亡概念的高度,他不明白為什麼一個對自己如此重要的人憑空消失了。他可能很傷心、很恐懼,但是困惑和迷茫的感受一定先於傷心、恐懼的感受出現。

書名:《隱形創傷:成為大人的我們,該如何療癒看不見的童年傷痛?》
作者: 王嘉悅
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23/04/12

然而成年人常常傾向於逃避幫助兒童澄清經歷痛苦時產生的困惑感。當一件令人悲傷的事情發生在幼兒面前,成年人常說「沒關係,他還小,還不懂,不要跟他多說這件事」。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成年人自己往往也會逃避面對和解釋這些痛苦的經歷;另一方面,很多成年人以為,兒童沒有像成年人一樣的描述痛苦的語言或表現,就代表他們「不懂」,代表他們沒有那種深刻的痛苦感受,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種成年人對兒童痛苦感受的忽略,其實會增加痛苦經歷對兒童的影響和折磨。兒童會在潛意識層面一直與自己的困惑拉扯:這件事情是怎麼樣的?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為什麼大人們好像都沒有什麼反應? 我應該感到如此不舒服嗎?

困惑和痛苦的經歷無法被見證和理解是形成創傷的重要因素。這種「孤獨的痛苦感」會產生將人隔離的作用—既然別人看起來都沒有和我一樣的感受和體驗,是不是說明我和別人是不同的、不正常的? 我是不是應該為我的這種感受感到羞恥和奇怪,是不是應該把這些感受藏起來? 這就是「心牆」建立的過程。

●本文摘自《隱形創傷:成為大人的我們,該如何療癒看不見的童年傷痛?》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創傷 MeToo 心理學 心理疾病 心理勵志 焦慮 憂鬱症 高寶書版出版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剛當媽時,我一點也不愛小孩」除了堅持,別無選擇的母親

調整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能讓我們感到更快樂嗎?

琅讀金句/大谷翔平的成功心法!努力沒有回報就停止,正是平凡的原因

別兇正在哭鬧的孩子,坦率的對話能讓育兒變得更輕鬆!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