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話不跟你說?精神分析結合兒科學 深入了解小孩身心
文/黃之盈
「謝謝妳,多爾多醫師!」閱讀完這本書後,好想跟妳說這一句話。
很榮幸我能在第一時間接連拜讀多爾多醫師兩本書籍,這不但拯救和舒緩我的親職焦慮,更藉由當年節目裡信件往返的各種疑難雜症中,看見跨古亙今父母職的焦慮和普同感。從第一本《孩子說「不」,才會去做》到這一本《孩子有話,不跟你說》。
我看見成為父母之後的我們,是第二次的人生形變,除了外觀的改變、身體賀爾蒙的變化、心態上的取捨和更迭,相較於青春期,更是珍貴的第二次蛻變。也許是因為求好心切,我們過度焦慮:也許是想讓孩子擁有更好的對待,常常犧牲自己,卻也茫然失措;也許是在父母職方面渴望被認同,期待伴侶能接手,卻又害怕彼此踩腳不一致,明明想開明地和孩子討論性和身體,卻又害怕孩子因各種好奇,鋌而走險。
這些心情,怎麼越古亙今都這麼相像?
家中有了新生命,不只是「孩子誕生」,而是「夫妻變成父母職」現身。在現今的社會中,無法承認壓力的崩潰爸媽,上下位階失序的親職狀態,專案化管理的親職教養,都為低薪全拋世代的父母,增添了一抹自我要求卻無力抵達的憤慨。多爾多醫師賦能父母們「孩子的問題,其實父母自己就能解決」,爸爸媽媽不要失去信心,透過信件、書寫和聆聽本身就能協助父母紓解壓力,冷靜誠實地思考問題帶來的效應。
透過靜默和書寫,我們也許能從問題中了解真實的焦慮,例如孩子說謊怎麼辦、孩子不負責任怎麼辦、孩子不為他人著想怎麼辦、孩子對性好奇怎麼辦等種種問題,重新從問題孩子的角度,看見父母回應的重要性。也許從耍賴孩子身上你會瞧見「無法忍受自己讓孩子不開心的媽媽」,從催魂咒的孩子身上看見「無法忍受自己對孩子提出要求等一下的母親」。透過孩子的反應,再回頭檢視父母可以怎麼回應,就能鬆綁問題。這讓我想起最近的一個體察是,我是一個工作很有效率的人,在我的親職教養中,意外地將效率模式建立在孩子的大小瑣事上而不自覺。記得我的孩子們兩三歲時,有一陣子常常提出要求:「媽媽,我的水杯勒?」、「媽媽我的長褲哩?」我想到東西在哪裡,都會回應:「好,我幫你拿!」但事後孩子卻不斷催促,讓我感到心煩意亂。記得有一次,我實在不耐煩,對著孩子說:「剛剛你提出來的時候,我已經跟你說『好』了」,「我都有記得,你為什麼還要一直講一直講,一直逼我呢?」
直到有一次,「我都已經說好了,你還一直催、一直催,我已經在做了,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當下我講完,突然憶起我母親的身影──我看見她的背影在那邊一直做家事,還是小孩的我跟她說:「陪我玩,媽咪陪我玩嘛!」她跟我說好,卻沒有回頭;我一直講,她就只是繼續做。我不曉得轉過身的那一頭,她有多著急想把所有事情做完再來陪我玩,我只知道在這一頭的我一直等不到做完家事的媽媽,所以一直叨叨念………這一刻,我突然懂了:我的煩,正也是我母親的煩,我回孩子們的話,也正是當年母親跟我說的話,成為母親之後,我們也被過往養育片刻附了身……
我突然發現這句「為什麼要逼我」,正是我母親的不平之鳴,而我和她在進入母職之後的完美主義,對孩子的抱怨中夾雜著愛、憤怒、自我期許等多重的尖叫和難過。這些覺察,讓我的內心有了新的選擇,有些問題反倒因為覺察迎刃而解。就像多爾多醫師所言,我們都有能力陪伴孩子解決問題,甚至是解自己人生的結,也許當你從書中發現這點,就能從「過度焦慮的父母、滿是問題的孩子」的觀點中畢業。而我認為,我在新手父母階段,能被妳的書籍陪伴,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情哪!
●本文摘自心靈工坊出版之《孩子有話,不跟你說》推薦序。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