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失語的台灣看,集體無意識如何影響生活平常的認知判斷?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王浩威(精神科醫師)

失語的

關於這個時刻的台灣,我其實是悲觀的。

一位移居自香港,成為台灣新住民的朋友,這幾年開始有了很多的觀察。他問起了很多他自己覺得無法理解的台灣現象:學歷造假的事件爆發,卻一切很快就風消雲散了;明明死亡率似乎是世界級的超高,官方卻創造出台灣奇蹟的勝利假象;基層官僚的運作體系似乎是十分親切,但是一切微笑背後所有合情合理的要求都遭到拒絕,完全以所謂的合法來作為藉口,其實是骨子裡有種相當顢頇的立場;民進黨執政好像還不錯(根據宣傳),但似乎沒有不同意見的討論空間,任何批評的聲音越來越孱弱不堪⋯⋯

他表示,過去在香港也許將台灣的民主制度太理想化了;但是現在的這樣的情形:一種唯一的聲音,不管是犯什麼錯,永遠都是理直氣壯而聲量宏亮的;至於其他的聲音,不管有沒有道理,只要是跟這偉大聲音的意見有點相左,好像大家就都永遠不會聽到。當然,這位香港的朋友的思考和觀察有更多的細節。

「這個意見太好了,你應該寫寫!」我聽完立刻這樣反應。他笑著說,他們的立場好像很尷尬,雖然現在還沒拿到身分證,只是永久居留,但感覺自己是台灣人了,卻還是被台灣一般民眾視為外人。這些意見還沒講,就可以感覺到外面一股相當強烈的壓迫力量,讓他不敢公開說出來,就算一般的台灣朋友他也不太提。

他的意見提出兩個層次的問題:一個層次是有太多不合理的事情,雖然是如此明顯,但人們往往很容易就忽略了,甚至當權者還可以指鹿為馬,將事情解釋成完全不一樣的狀況;另外一個層次是集體的失語現象,好像很多感受在還沒形成語言的時候,就立刻感覺到外在一股說不出來的壓力,讓這些感覺又立即壓抑下去了。

書名:《文化幽靈:歷史已經看不見的傷,為什麼還是我們生活中的幽靈?》
作者:賽繆爾.金布爾斯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19日

在台灣現在似乎民主自由十分蓬勃的表象中,隱隱約約有一些不協調的徵兆,雖然證據的比例是不那麼高,但是如果當作一種症狀來閱讀,似乎這樣的症狀恐怕也有一組很深層的問題在蘊釀著。面對台灣經濟或民主發展的成功,大多數的人們是興奮的:面對大陸在政治或經濟上的威脅,主要的聲音是亢奮的。原本在這種情況之下,人們選擇他們想要看的,同時也忽略掉所有不是這麼支持這些現象的訊息。失語不是唯一的症狀,選擇性的忽略也是另外一個大家視若無睹的症狀。

我們集體的無意識是怎麼影響每一個人生活裡的態度的?當冷戰的結果結束以後,人們發現所有政治的問題並沒有因為邪惡一方的消失而改變。甚至,隨著邪惡對立面的瓦解(比方說,在台灣有國民黨專政的瓦解),有些人進入了權力結構,有些人則依然是一般的老百姓,但大家都同時進入了一種新的權力關係。對於曾經反對邪惡對立面的人們來說,就算他沒有進入到權力的運作結構裡,但也有一種現在的權力核心是「我們的人」的錯覺,似乎也就有了更大的容忍,甚至是可以視若無睹。

當然,這一切都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討論。我們也許透過這本書的閱讀,可以更深入想想,究竟目前在台灣所發生的一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本文摘自出版之《文化幽靈:已經看不見的傷,為什麼還是我們生活中的幽靈?》譯者序。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心靈工坊 心靈勵志 疫情 歷史 台灣 書摘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突破年齡框架!她50歲創業、60歲留學 人生沒有來不及的事

為什麼我們老是自憐?停止自怨自艾、培養感恩習慣能讓內心更強壯

中秋節是「拜月老」的大日子!正確拜法、供品、禁忌一次看

89%大學生常常誤以為手機震動 為何難以擺脫手機成癮?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