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明玉/用文字打指背語給你
預備一堂寫作課,我會從半年前課程排定,開始焦慮。
放在心裡,不形於色的焦慮。閱讀副刊文章不再單純,職業病內化於視線,這篇散文有出乎意料之外的視角、那篇小說有意在言外的多層次翻轉,立即複製、貼上、整理段落,逐一整理成不同程度的備課檔案。就這樣頂著敏銳的備課天線,直至焦慮到將要講課前一周,交出講義為止。
然而,這班特殊的學生,總能將我幾次三番放棄講課的心緒,從創作的架空世界,平行托起我,看見另一時空的景象。
我們悄然接收到這並非純粹教學
「文學引路寫作班」迥異於以往授課的經驗,半數是明眼人、半數為視障學生,甚至還有一兩位是視障合併聽障。作為班級導師,編好整期課表,也要附上冗長「授課說明」給作家們,需要提前幾日提供電子檔案,投影片也要轉成純文字檔案,事先給予視障學生閱讀。
總之,讓作家答應犧牲珍貴的創作時間,前來講課已是艱難,還要提早備課,我總要冒著被拒絕的風險,厚顏遞出講課邀約。然而,從來沒有作家拒絕,甚至與我同樣耗費多時備課,且訊息來回討論。
我想,那是我們悄然接收到這並非純粹教學,而是學生也在牽引自己往創作更深層探勘。
創作一直是孤獨的事,我不知道失去一兩種感官,還能釐清蒙在眼前看不清的霧嗎?
寫作的我,可以自由地不受時間限制將腦海堆疊的想法,將鍵盤噠噠聲和指尖翻動滑鼠滾輪的悸動融合一氣,像是彈奏什麼即興創作那樣停頓或流暢,享受創作和思維的協奏。
我不知道,憑藉著回憶、觸覺、嗅覺、聽覺,能傳達給學生的一切,字字句句,他們是否如實接收到了?
我總在導讀文本時,隨口說出荒唐話語,譬如「你們會不會透過車窗偷窺隔壁車的人在做什麼呢」,只見看不見的同學竟頻頻點頭,帶著極大的同理心包容著我的粗疏,又帶著極大熱忱感受可能不曾見過的景致,他們垂著眼思索的模樣多麼動人。
將平凡題材寫出不可逼視的微光
即使寫作班已邁入第四年,我仍對自己的教學方式充滿疑惑,無法準確同理學生的處境,總讓講台上的我心虛、盜汗、難以持續。
直至在作業裡,看到某位學生寫著外出時在朋友手背上「打指背語」,利用點字的方式溝通,在陌生環境的他瞬間感到安心。我恍然知覺到,在「看不見的寫作課」上,我所導讀的關於創作的一切,即使目前學生們接收到的只是輪廓,不代表他們始終看不見。
尤其,當他們專注凝神聽課,我總會想起觀世音。
據說「觀世音」佛經字面上的說法是「觀察世間聲音」的菩薩,在藏文的解釋是「觀自在」,而我喜歡的作家袁瓊瓊則對觀世音菩薩低眉,有以下詮釋:「低眉其實是『傾聽』的形象。『觀』世音是耳不開而聽見,眼不張而看見。」恍然覺察到自己才是看不見的那人。
每當我讀到學生作業像接收到指背語,總能從文字接收到那些對創作傾注的時間、不放棄的決心,將平凡題材,寫出不可逼視的微光,讓我看見也聽見他們所知所感的非視覺書寫。
學生吸收作家創作養分,內化,再自然地書寫出來,這漫長的養成過程與看見或看不見並不相干,而是題材的領略昇華和詮釋能力,讓一篇作品得以熠熠發光。
因為寫作,讓平淡反覆磨損的日常,每天都有微妙差異,如何發現那一刻度一毫米差異,現實到虛構的距離,創作者的腦內劇場開始詮釋……無論是光影變化,一花一草衰萎抽長,以及對生活的索然無味抱持耐性,對任何人事物得隨時保有高度好奇。
關於創作的密碼,請讓我也試著打指背語給你,寫作需要續航力,還有偏執狂的堅持、專注以及耐力,即使全世界都反對你,我相信你也會繼續寫下去。
●「看不見的寫作課」專題由耕莘文教基金會、「非視覺文藝」視障者團體與繽紛版合作策畫,並邀請繪者撰寫「替代文字」(Alt text),敘述自己為文章所繪之景象,幫助視障者在透過相關工具文字轉語音輸出後,可以「收聽」本次插畫。
Alt text替代文字:
文/Emily Liu
此圖描繪文中提及的觀世音,「耳不開而聽見,眼不張而看見」,將觀世音比喻寫作的人,原神像手持物品「柳枝」與「白瓶」改為「鉛筆」與「書本」,原觀世音身坐蓮花,繪製為坐在一本打開的粉色書本。
以剪紙輪廓構成這張圖,象徵以感知接收周遭「畫面」時,或許未必是具象圖形,近似剪紙一刀刀剪去,一步步過程才完整最後畫面。也可見圖中有兩塊具有透明度如霧的色塊,於寫作的人眼耳兩側,可以發現內含細小不同的線段與圓點,以及地面角落一排小螞蟻,都隱喻作者提及生活中微小觀察與感官發現。
延伸閱讀:
【看不見的寫作課‧策展導言】:凌明玉/寫出光與暗重疊的故事
【看不見的寫作課‧聽打員篇】:葉慧慈/高壓聽打工作中釋放的片刻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