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孤獨與疾病、傷害或羞恥有關,與人重新建立連結是修復身心的重要調節方式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這個世界沒有不帶著傷的人,困境和痛苦也是人生過程的一部分。這些負面遭遇不僅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更撼動了人們的心理狀態。我們或許無法忘記經歷過的一切,但可以重置、重啟,並重建一個更堅強的人生。不再執著受過的傷,而是讓自己開始好好療傷,才有復原向前走的機會。如何處理痛苦和困惑,決定了我們的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編按)

●本文摘選自時報文化出版之《有一種傷害叫成長:穿越與黑暗,重拾韌性的療癒練習》。👉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文/克里斯多夫・威拉德

到共鳴:如何透過與人連結修復身心

經歷創傷之時與之後,我們最需要他人的陪伴。但許多看不見的創傷—特別是與疾病、傷害或羞恥有關的傷痛—無形中切斷了我們與他人的聯繫。

書名:《有一種傷害叫成長》
作者: 克里斯多夫・威拉德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25年3月25日

比方說,隨著我母親病情加重,她的世界變得越來越狹隘,我的世界也是如此。

我可以跟別人談到她的病況嗎?能透露多少?什麼時候說,又該怎麼說?每當有人將我生活中的這部分與他們圈子裡的人分享時,我都有種被侵犯的感覺,也感到更加孤立;有時這件事不該由他們來說,有時他們講的也不是我的真實經歷。對此,我學到許多人已然發覺的教訓:和創傷會暗中搞破壞,以令人心碎的方式侵蝕我們的

打破孤立,與人重建連結

創傷讓人感到被孤立,而過度孤立又會進一步加劇創傷。疾病和傷害不僅拉開了我們與外界的物理距離,而這些經歷所帶來的反應也讓我們難以與他人產生連結。

至於虐待關係,本質上就是刻意讓我們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縱使脫離受虐困境多年,那種羞恥感依舊令人想要封閉自己,與世界隔絕。

面對創傷時,我們的言行舉止往往會有所改變。有些人的語調會變得平淡許多、動作較小,臉部表情也較少。為什麼?這是因為不想被注意到,以降低再次遭受創傷攻擊的風險。或者,有些人會用具攻擊性的言語和行為,藉此抵禦潛在的攻擊者。我經常想到一句格言:「不若花朵般纖柔,而如炸彈般脆弱。」這句話或可反映出在創傷面前,有人選擇擁抱溫柔的力量,有人的反應則很激進。

身陷真正的危機時,我們必須辨識出可能造成危害的人事物,好知道自己究竟是要攻擊還是逃跑。因此,在創傷壓力下,我們無法換位思考,為了自我保護,我們會變得更加以自我為中心,這樣做反而使我們更加焦慮和憂鬱。為了維護自身安全,我們會關閉同理心與給予他人第二次機會的能力,甚至更容易察覺到身體的不適。

這些反應雖然很正常,完全可以理解,卻也會讓我們與家人、伴侶、朋友、同事發生衝突或選擇逃避他們,嚴重破壞我們與對方之間的關係,也讓我們難以信任別人。最後,我們會變得更加孤立,長久下來可能會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為了保護自己在關係中不受傷害,我們不是退縮到自己的小世界裡,不然就是矯枉過正,例如充滿攻擊性、害怕被他人拒絕或批評。這啟動了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會有的自我批判,讓我們陷入羞恥的漩渦,並在需要人際支持時變得更加孤立。

戰勝孤獨的科學

創傷會令人感到孤單,有時甚至就真的讓我們變成孤身一人。當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過多,使催產素的受體受阻時,我們就難以產生安全感。催產素是一種神經激素,能帶來安心、安全與依戀的感覺,並幫助我們解讀臉部表情和情緒、理解他人,建立同理心和信任。

另一方面,孤獨感與孤立感會導致體內另一種神經激素「皮質醇」濃度上升,健康狀況不佳、壽命縮短,都與皮質醇失調有關,而高濃度皮質醇就像抽菸或肥胖一樣有害健康,容易引發焦慮、憂鬱、成癮行為等問題。

健康的共同調節會形成共享的安全感:我對你發送安全訊號,你就會感到安全,反之亦然。但這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隨著時間過去,我們會如我同事黛比‧達納所說的那樣,與他人建立「安全的調節節奏」。一開始,你需要別人協助才做得到,不過只要多加練習,你就能自行調節,最後還能進一步將這種能力傳遞給他人。

共同調節的例子不勝枚舉,譬如大家在體育賽事中齊聲歡呼、觀眾在音樂會上大合唱、喜劇表演現場眾人哄堂大笑......等。在這些行為中,每個人都在同步分泌多巴胺和血清素。又比如在更小的範圍內,當我們跟朋友或家人圍坐在桌旁聚餐、與心理師一對一晤談、和同事相處,或是發自內心對收銀員真誠微笑,都是在進行共同調節。

就連寵物也能成為共同調節的對象,牠們的陪伴能讓我們感到平靜,因為牠們可以作為我們外部的「戰或逃」反應機制。當然啦,我們也希望能和孩子及其他我們關愛的人互相支持、穩定彼此的身心,一起共同調節。

創傷後成長大多發生在社群裡,在那裡,我們可以透過他人的見證、支持與共同調節的能量來治癒創傷。創傷就像小感冒,能隨著時間自行痊癒,但若和其他人一起療癒傷痛,便更不易留下疤痕或持久的心理創傷。社交神經系統能創造出一個良性的正向循環,更多信任帶來更多的連結,而這又與幸福、蓬勃發展及身心健康密切相關。

最近的研究證實,情緒、心情與行為都具有感染力,科學家稱之為「人際神經生物學」。有些是從「鏡像神經元」的運作機制切入,探究我們是如何透過每秒上千種微表情,進行情緒上的交流與相互影響;有些則以「集體神經系統」的觀點,解釋這種系統能使我們與他人同步調節或失調,影響我們的思維、情緒和行為。透過練習,我們可以啟動、活化社交神經系統,促進自我連結與內在療癒,進而培養「安全的神經覺」。

●本文摘選自時報文化出版之《有一種傷害叫成長:穿越創傷與黑暗,重拾韌性的療癒練習》。👉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時報出版 人際關係 孤獨 壓力 情緒 創傷 心理勵志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琅讀金句/總是遺忘生命短暫,不是我們傲慢。而是仍以為時間像八歲時那樣漫長

總猶豫是否該退訂串流平台?你的內心可能已不認同這筆交易

白沙屯和大甲媽祖遶境差在哪?鑽轎腳的意義與禁忌有哪些?

4/30國際珍奶日!從台灣到東京,珍奶如何征服日本人味蕾?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