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愛有邊界,和父母設立界線建立健康家人關係

圖/freepik
圖/freepik

●本文摘選自出版之《好的愛,有邊界:沒有誰該受傷,從揪心到暖心的50個邊界正念練習》👉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文/吉祥

書名:《好的愛有邊界》
作者:吉祥
出版社:寫樂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9月27日

為什麼跟立界線那麼難?

首先,我們已經形成了缺乏界線的「內在聲音」。小時候我們常常聽見的那些話,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成為我們的內在聲音。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們逐漸會成為一種潛意識。

李晟小時候如果走路摔倒了,他的爸爸就會劈頭蓋臉地把他打一頓,一邊打一邊說他怎麼那麼笨、那麼蠢,責怪他走個路都會摔倒。結果他長大之後就用這些話來指責自己。在輔導過程中他分享,有一天他差一點又摔倒了,他立刻感覺很憤怒,認為自己是個笨蛋。當時他腦子裡出現很多這樣攻擊自己的話,而正好在那段時間我讓他記錄他的內在聲音,他就把這些記錄了下來。

如果我們的原生家庭缺乏界線,我們從小經常聽見一些越界的話,就會形成缺乏界線的內在聲音。這種聲音往往會讓我們產生負罪感。比如,如果你小時候經常聽到父母對你說「我們之所以不離婚,都是為了你」,這樣的話經過內化後,就會變成你自己的聲音,你會為此持續地感到內疚、自責。又比如,父母離婚了,媽媽可能讓你去找爸爸要生活費,但是要生活費本來應該是父母之間的事情,讓孩子去承擔就會帶給孩子心理負擔,並讓家庭關係更為混亂。

其次,傳統觀念會阻礙我們與父母立界線。

在傳統觀念上,我們認為和父母立界線就是不孝,父母是長輩,我們怎麼可以為難父母呢?其實這些傳統的觀念不完全正確。和父母立界線並不代表不孝。

我在團體輔導中會告訴大家,我們要清楚在原生家庭中我們究竟受了什麼傷。有的人不能接受,他們覺得,原生家庭已經不能再改變了,為什麼還要為難父母?這其實是一種誤解。我們尋找原生家庭的問題,並不是要定罪我們的父母,而是要搞清楚:為什麼我今天會有這些焦慮的情緒,會有這些不健康的行為?究竟是哪一個環節、哪一件事,讓我有了這樣一個傾向,我們只是為了更好地認識我們自己。

跟父母立界線也是一樣,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控訴他們,要和他們斷絕關係。每次立界線都是為了梳理應該梳理的關係,包括我們與自己的關係、與配偶的關係、與孩子的關係,當然也包括與父母的關係。

而且,跟父母立界線,很多時候是對父母有益,恰恰是孝順的表現。我跟我媽媽立好界線之後,如果我請她過來幫我帶一下孩子,她說她要出去旅遊,我也會同意。我不會讓她覺得,她對不起我。我不會對她說:「許多人的父母都在幫著兒女帶孩子,你怎麼不過來幫我?」有界線表明我尊重她的選擇。

對於「父母是長輩,我們不要為難長輩」的觀點,我想強調,立界線從來都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我們並沒有為難父母,但是我們要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所以,不要覺得立界線是要求我們的父母改變什麼,其實他們可以選擇不改變,我們也尊重他們的選擇,只不過,我們也會給出相應的後果,因為我們不想被更多地傷害了。所以,我們並沒有為難父母。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為難自己。為什麼不能委屈自己?因為這樣才能保持雙方的關係健康且長久。現在我們常看到這樣的情況:父母因為常說某些話傷害兒女,兒女很難受,但兒女既不能也不敢跟父母立界線,只好選擇隱忍,忍到最後在某天突然爆發,用一種極其激烈的方式進行溝通,甚至大吵一架,兩敗俱傷;或者是,兒女用更隱蔽的方式發洩不滿,比如,既然父母連怎麼教孩子也要管,那乾脆就讓父母來教,反正最後累的是父母,自己樂得清閒。不跟父母立界線,一般會導致上述兩種情況發生,事實上這對父母來說是更難受的。

如果你還是覺得跟父母立界線會傷害關係,那麼,難道不跟父母立界線就不會傷害關係嗎?我們看到當下社會中多少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糾纏不清的,身處其中的很多人都痛苦不堪。

再者,童年記憶讓我們很難與父母立界線。

在童年記憶中,我們往往是幼小、軟弱的。如果我們的父母不會立界線,也不同意立界線,當我們想要立界線的時候,我們會被傷得更深。所以,長大之後我們就會害怕立界線,更害怕與父母立界線,為什麼?因為每當我們想要立界線的時候,記憶就會提醒我們:你以前立界線的時候受傷了,所以你不會成功,之後你會被傷害得更深。

童年的記憶會削弱我們現在的能力,哪怕我們現在已經有能力保護自己,童年的記憶也會挫傷我們的自信。

家庭暴力也是一樣。你第一次反抗的記憶會控制你,告訴你:如果反抗,你會被打得更慘。所以逐漸地,我們就會形成習得性無助。

童年記憶對我們造成的影響也是一樣的。我們已經「習得」了一件事:在面對我們父母的時候,我們是無力反抗的。但其實,那時我們是孩子,我們要依靠父母生活,所以我們無力反抗,現在我們已經獨立生活了,那個「魚缸」已經被拿掉了,我們卻失去了反抗的信心。

再者,阻礙我們與父母立界線的是,我們知道什麼是錯的,可是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對的。

很多人不喜歡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但也沒仔細想過應該怎麼做才好,所以,當他們自己做父母時,他們會說「我絕對不要像我爸媽那樣做父母」,但他們不知道到底應該怎樣做父母。

那些曾經被父母打過的孩子,自己做了父母之後會認為絕不應當打孩子。當然,我雖覺得不隨便打孩子是對的,但如果沒有系統地學習,他們這麼做只是因為他們不想像父母一樣,這個動機和目的仍是錯的。大部分情況下,這樣反向操作會讓我們走到另一個極端,變成只要是自己父母做的,我們就堅決不做,哪怕是對孩子的合理管教也會因為我們自己的「叛逆」而被忽略,最終仍然對孩子造成傷害。

比如,鄭俊從小被家長打,所以,他自己有了兒子後,因為被過去過度管教的陰影籠罩,他走到另一個極端,堅決不管教自己的孩子,最多就是輕描淡寫地說幾句。結果,他的兒子在十五歲那年和別人打架,打瞎了對方一隻眼睛,被關進少年管制所。這就是為什麼我一再說,我們不僅要知道什麼是錯的,還要知道什麼是對的。

最後,擔心引發不必要的麻煩也會阻攔我們與父母立界線。

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本來就是勉強維繫,他們不想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在維護和父母的關係上,所以努力做到維持平靜就好。如果現在讓他們跟父母立界線,他們就會害怕好不容易維持的平靜關係再起波瀾。

我一直覺得很遺憾的是,我們和父母本應彼此相愛,卻因為沒有處理好關係,常常落到一直想要逃離父母的地步。前面講過,很多時候我們愛父母,但並不喜歡他們。愛是源於血緣關係,但是很可能我們一點兒都不喜歡父母,所以不能跟他們住在一起,或者不能長時間住在一起,時間長了我們彼此都受不了。

你有沒有發現,每逢過年回家,剛回去的時候你會很高興,但是住兩天後就覺得不那麼高興了,恨不得趕緊回到自己的家。這是因為,我們既愛我們的父母,但是同時又不能長時間與他們在一起。我們腦海中可能有一些不好的回憶在提醒我們:不可以與父母長久親近。因為我們沒有與他們立界線,所以這樣的關係對我們而言是危險的,我們沒有安全感。他們還是可以任意地批評我們,隨意評價我們的配偶、孩子,評價我們教育孩子的方法,甚至評價我們的工作、薪水、房子、車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自然想要遠離他們。

如果我們一直讓自己沈浸在表面平靜的假象中,就沒有辦法來面對真相、拆掉錯誤的東西。這樣,我們也沒有辦法重新建立一段我們真正想要的、健康的感情和關係。但如果我們選擇建立界線,表面和諧的假象會被撕破,真正健康的關係就逐漸建立了。

●本文摘選自寫樂文化出版之《好的愛,有邊界:沒有誰該受傷,從揪心到暖心的50個邊界正念練習》👉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寫樂文化 父母 人際關係 心理諮商 心理勵志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好」的愛有邊界,和父母設立界線建立健康家人關係

比讚美更有效的溝通方法 「不否定」讓意見想法交流更順暢

景氣變動無法避免!是什麼使物價變動?物價可以控制嗎?

你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嗎?終結自我破壞是一生中必須面對的課題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