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入媽媽群組嗎?因育兒而建立的社交活動,是助力還是阻力?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想退出或群組卻說不出口,要繼續待在群內又覺得好痛苦……

這是媽媽們之間的友情,也是世上難度超高的(編按)

● 本文摘選自究竟/之《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教養世界中的獨特人際關係》。👉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書名:《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教養世界中的獨特人際關係》
作者:李美蘭 이미란
出版社:究竟/圓神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9月1日

文/陳志恆

你有加入孩子班上的家長群組嗎?

現今社會,從幼兒園到中小學,應該每個孩子班上都有家長群組。不一定是老師要求組成的,有時候是熱心的家長發起、自發性成立的網路群組。為了避免性別偏見,美其名為家長群組,但在其中大概有九成是媽媽。

拜數位科技所賜,家長群組讓溝通互動變得方便。不僅學校老師可以更有效率地宣布消息,家長之間也可以互通有無、交換訊息。

去年,我曾有一場公開的線上演講,主辦單位告訴我報名人數近百名。但在演講開始前幾分鐘,線上會議室湧入大批學員,一下子把會議室給擠爆,主辦單位只得臨時加開第二會議室應急。

後來,有朋友私下告訴我,當天有人把這次線上演講的會議室連結傳到好幾個地方媽媽的群組中,大家一起同步宣傳這則訊息。

朋友說:「別小看地方媽媽口耳相傳的力量!」

我這才驚覺,真是一個超有效率的散布訊息渠道,希望接下來我出版每一本書的訊息,包括現在推薦的這一本新書,都能在各大地方媽媽群組中廣為流通。

女兒剛要就讀幼兒園時,園方通知家長要為孩子準備睡袋、脫鞋還有室內鞋等個人用品。我看著通知單摸不著頭緒,只見太太一臉從容,滑著手機對我說:「我都打聽好了,睡袋要買這款的,比較透氣,還要用可愛的袋子裝著;室內鞋買這種比較耐穿;脫鞋就什麼都可以……」

我驚訝地問:「你怎麼知道這麼多?」

「我有加入媽媽群組呀!」原來,太太早就為了女兒讀幼兒園一事,加入網路上的一些媽媽社群,從中獲得不少與孩子教育相關的情報。

大部分的人是為了孩子的成長而加入不同的家長群組;但也有些人在家長群組之中,獲得情感支持,成為一輩子的好友。

我曾到幾所學校帶領志工團體的課程,其中有所學校的志工媽媽們年紀都偏長,孩子們都已上大學,甚至成家立業。

她們告訴我,從孩子在學校念書時,她們就待在這裡當志工。同期夥伴一起學習與服務,越來越熟。孩子畢業後,還是繼續留下來服務,成了支持團體,是家庭以外的另一個歸屬感來源。平時除了服務學校與定時接受培訓外,還會揪團旅遊、聚餐。

然而,只要是由人組成的團體,就會有紛擾,也會有團體壓力。

就拿學校的班級家長群組來說好了。有的家長會在深夜詢問白天孩子在學校裡發生的事,弄得老師得大半夜回覆訊息;有的家長會在群組中發起活動,或要求大家對某些議題表態,實在令人進退兩難。更不用說群組還存在許多流言蜚語、八卦謠言,甚至惡意批評或孤立、排擠等事。如果孩子在學校有些紛爭,有家長不會私下聯繫溝通,而是選擇在網路群組中提起此事,此時就有可能節外生枝、衍生更多誤會。而家長在群組中的對立或歧見也會影響到孩子,讓孩子在學校見面都尷尬。

因此,有些家長為了是否要繼續待在群組感到進退兩難。一方面想得知關於孩子的第一手情報,另一方面又為群組中複雜難解的人際互動感到厭煩。

《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這本書探討的就是家長群組這種特殊的人際關係——有可能在網路上互動,也可能定期碰面聚會,甚至會帶孩子一同出遊。

有人享受這樣的人際關係,也有人為這樣的人際互動備感焦慮。

當你在群組中與其他家長交流時,有機會得到情感支持或陪伴,這會療癒你育兒時的孤單與挫敗;同時,不免也會在群組中聽到其他家長炫耀自己的孩子,因而感到自卑或焦慮。

我從小成長的社區,是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同學的家長和我的父親都在同一間公司裡上班,彼此住得也近,哪一家的孩子發生什麼事,只要經過一個晚上,整個社區就會知道了。

這樣的好處是,鄰里之間守望相助,孩子出什麼狀況,很難瞞得過家長。壞處是,根本沒有隱私可言。更麻煩的是,那兒的家長又特別愛比較,茶餘飯後的話題,三句不離孩子的表現。

後來,我們搬離那個社區,母親才說:「我的耳根子終於可以清靜了!」她再也不需要一走出家門,就得跟街坊鄰居比來比去。原來,這樣的社交互動,令她感到相當疲憊。

《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的作者李美蘭在韓國享有極高知名度。她曾將自己在媽媽群組中的痛苦與矛盾在網路上發表,意外引發共鳴。她也決定刻意脫離這樣的人際關係,讓自己把心思專注於與孩子的互動上,終於找回內心的平靜。

如果你也對於是否要留在家長群組中感到掙扎的話,不妨讀讀作者的心路歷程與見解。

此外,作者在書中不斷提醒讀者,有時候,我們會為了要促成孩子的人際關係,讓孩子交到朋友,而刻意與其他家長拉近關係、形成群組。父母終究得體認,孩子沒有非得要為父母費心安排的人際關係買單,而父母也不該過度干涉孩子的人際互動。

大人,還是先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難題吧!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現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

● 本文摘選自究竟/圓神出版之《我不參加媽媽聚會的理由:教養世界中的獨特人際關係》。👉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圓神出版 媽媽群組 人際關係 聚會 人脈 親子教養 心理勵志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善終前的日子:尊嚴死去前,和親人的道別與交付

設定有效目標避免產生反彈!運用3個技巧達成理想不拖延

被挫敗感淹沒了嗎?避免過度悲觀自責,先好好安撫焦躁情緒

兩位少女突然失蹤 能找到她們的線索藏在人心最黑暗之處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