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口3%是心理變態!如何辨別潛藏在生活的魔鬼?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凱莉.戴恩斯、潔西卡.法羅絲

第一章 生活中的心理變態

「我跟約會的對象在網路上聊天已經有一陣子了,我們安排好在咖啡店會面。我到了那裡,看到其他四個女的在等他,一人一張桌子。最後他拿著五朵花出現,給我們一人一朵。」

「早上打開冰箱,發現室友又把我的乳酪吃完了。我就知道,昨天晚上我跟她大吵一架,因為她又沒得到同意就偷拿我的洋裝去穿,洋裝回來的時候沾滿菸味,裙腳也髒了。還有呢,她一直沒付該分攤的瓦斯費,我已經追了四個月。」

「最近同事讓我很受傷。幾個星期前他來報到,我們兩個人立刻變得很要好,幾乎每天都一起去吃午餐。但最近他都不回我的電子郵件,午餐時間沒到,他就提早幾分鐘跟副理離開公司去吃飯,兩人有說有笑。我不懂──我花了很久的時間幫他寫報告,因為上星期他要做一份很重要的簡報。」

「上星期,我把小兒子從沙坑裡拉出來,遠離湯米。我發現他在尖叫,而湯米則沉著地用他的玩具工具組敲打一隻老鼠,還試著把老鼠的腿一條一條拉下來。我責備年幼的湯米,他面無表情地看著我。口裡說著『對不起』,嘴角的蔑笑卻顯而易見。事後,他媽媽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無辜地說別人弄錯了。『一定是他害的,』他說,手指著我家還在抽噎的學步兒。」

聽起來很耳熟?我敢打賭,以上這些情景,你一定碰過至少其中一種。在生命中,你注定會碰到這種人,展現出心理變態的關鍵特徵。事實上,科學家估計,在全球人口中,有百分之一到三的人是心理變態。所以,如果你的臉書上有一百個朋友,很有可能其中至少有一個人符合資格(除非你的朋友都在監獄裡認識,倘若如此,其中會有百分之十五的人是心理變態)。

聽起來很嚇人──也可能真的很嚇人。但家發現,現在有「心理變態連續體」這種東西。在最高的等級上,有心理變態的連續殺人魔,最低的等級上則有平凡的「天使」,兩者之間則有不會觸犯法律的人,但仍會對周遭的人帶來極度的傷害和損失。

或許你沒發覺:事實上,很有可能你不會發現。心理變態的人不會一手提著血淋淋的刀,一手提著砍下來的人頭到處走動。他們可狡猾得多了,多上好幾倍。生活中的心理變態可能是你的老闆、家裡十幾歲的孩子、相親的對象、親友、醫生或愛人。

生活中的心理變態或許穿著名牌西裝,或許穿著運動服;可能是男人,也可能是女人。或許是胸懷大志、月入高薪的人物,也可能是靠著社會福利要養五個小孩的母親。你生活中的心理變態或許好看得不得了,或許滿臉青春痘。他們可能十五歲就從學校輟學,或許是高學歷高資格的專業人士。

事實上,心理變態的共通點只有許許多多情緒異常和反社會的行為,有可能在家庭、組織和整個社群中造成破壞。這種狀態無法治療。他們缺乏同理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也不在乎擋路的是誰。他們會想辦法迷惑人心,好加以操控,來騙你的錢或住進你家,甚至還有可能騙走你的心。

有鑑於此,奇怪的是大家為什麼都愛心理變態。想想看電影《鬼店》中的傑克尼柯遜,《致命的吸引力》中的葛倫克蘿絲,《沉默的羔羊》中的人魔漢尼拔,以及《猜火車》中勞勃卡萊爾飾演、愛打架的卑鄙:這幾部電影票房大賣,無數觀眾付錢買票,享受背脊打顫的殊榮。讓我們怕到(幾乎)不敢翻開下一頁的恐怖小說,連續殺人犯在曼徹斯特僻靜的石子路上潛行的肥皂劇劇情,都非常受歡迎。真實生活中的罪行也會立刻變成報紙用來吸引讀者的題材,配上骸人的標題和冗長的分析。

生命中的某個時刻,或許你會提到「變態前男友(或女友)」,很有可能他超愛看《車迷大本營》(譯按: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的著名汽車節目),或拋棄你去跟一個外貌不如你的人在一起;但我們其實不懂心理變態是什麼意思。也從來沒想過實際上有可能碰到真正的心理變態。

這本書會教你什麼是心理變態:什麼會讓他們發作、他們的心裡和腦子裡在想什麼(真的在腦子裡)、為什麼他們會是那個樣子,以及我們可以怎麼處理狀況。讀完之後,你就能察覺警訊,看出誰有可能是心理變態──他們在不同的角色上和環境中如何表現──也懂得該用什麼方法來保護自己。

心理學家評估心理變態時會按照嚴格且詳細的診斷依據,但對外行人來說,心理變態出現時,你會聽到警訊大作。雖然這本書不適合用來當作識別心理變態的鑑識工具,但會根據心理學的原理給你警告。別再犯錯了:如果心理變態的嫌疑犯進入你的生活,你就得快點擺脫他們。

不論你正在約會,還是費盡苦心要當好父母,或者在工作上受到霸凌,還是被號稱死黨的朋友搞得很困惑,這本書會幫你找出身邊的惡魔。

我是顧問司法心理學家,開設了自己的事務所。我雇用司法心理學家和心理治療師,為形形色色的社會、健康和刑事審判機構提供服務,接受委託來辨識出哪些人有可能傷害自己或其他人。我曾在中度安全的單位中治療過患有精神疾病的罪犯,其他對象還包括戒備森嚴監獄中的囚犯和社區中高度危險的人物,也曾接過刑事法庭和家事法庭的案件。一天之內有可能碰到在商店裡順手牽羊的小偷,也有可能碰到連續施暴的人。一路走來,我曾面對過英國一些最惡名昭彰的心理變態罪犯。我完全知道他們有些人控制別人的手段有多厲害,看起來多麼迷人聰穎。

第一次評估心理變態的狀況時,我到一座高度警備的監獄中和他面談;必須穿過幾道厚厚的鋼門才能見到他。為了我的安全,面談的房間裡裝了緊急按鈕,外面也配置了監獄的警官。因為此人申請假釋,我接受委託來評估他的狀態──他因為謀殺外婆,被判無期徒刑,他為了五英鎊跟外婆吵架,結果用刀把她刺死。但是,如果有人在旁邊看著我走進房間進行第一次面談時,認為我才是接受訪問的人,倒也不奇怪。他安排了其他囚犯幫我倒茶,也重新排列了稀疏的家具,好讓面談室感覺更舒適。他把要討論的議題寫下來,列出他覺得需要探討的重點。這就是第一個警訊,讓我察覺到他心理變態的傾向:心理變態在受訪的時候幾乎都是這樣,他們想要留下很好的印象,一開始時都會關心你在面談時是否覺得舒適,但他們的關心一點也不誠懇。更不用說他們天生就覺得自己比較優越,表示他們想要控制面談的流程,就像在主持記者會之類的活動一樣。

我已經看過客戶的檔案,很清楚他犯了什麼罪。但是,由於他回答最初幾個問題時非常自在,清楚展現他的口才,我仍覺得他很討喜,十分迷人。

第一天,他告訴我他一生的故事,而他就是故事中的悲劇英雄,這當然是他自己的版本。他說,母親虐打他,他每天晚上都會哭泣,想念不在身邊的父親,他一直是個緘默害羞的男孩,拼命捍衛自己的尊嚴。他的說服力很強,我差點都要跟他一起流淚了。但他展現出來的情緒從戲劇性的咬嘴唇和流著淚撕扯頭髮突然變成很不合時宜的笑話,問我要不要到外面抽菸休息一下,還稱讚我的牙齒很白很整齊,轉變快得不得了(另一個警訊)!

我問起他殺死外婆的事情,他說,他和七十三歲的外婆同住,盛怒之下,他從廚房拿刀,用「不鋒利的那邊」刺外婆(刺了起碼十七次)。他認為,或許是他大發脾氣的異常行為嚇到了外婆,她之前的健康狀況也不好,導致可憐的外婆一命嗚呼,而不是他造成的傷害(警訊三號)。

他說,自從入獄以來,他一直捫心自問,受到罪惡感的折磨;但我要他詳細說明這些可怕的自責感受,他卻突然啞口無言(第四號警訊)。在監禁期間並未利用機會接受治療,卻結論說外婆的吼叫揭開瘡疤引發事件,導致他攻擊外婆。從那時候起,他「原諒」了母親在他幼時給他的虐待,外婆讓他想起受虐的記憶也並非出自刻意。這些說法應該都是為了讓我相信現在一切都沒問題了。

第二天面談時,我指出他自己的描述跟檔案裡的資訊顯然有差異。面對不一致的地方,他面不改色,宣稱他的記憶出現了神祕的空洞和缺口(第五號警訊)。他繼續說下去,順勢「想起來」他犯過加重竊盜罪和很多次詐騙,偶爾則犯下了「男孩子的惡作劇」,比方說把鄰居的貓抓來虐待(警訊!警訊!)。他滿面笑容地告訴我,他把鳥兒的翅膀釘在樹上,彷彿那只是值得一笑的青少年胡鬧事件。最後當他注意到我臉上驚恐的表情(我還太嫩,藏不住反應),他才突然改變方針,說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他的行為這麼糟糕。我問他為什麼覺得糟糕。他怎麼說呢?因為他被判決有罪,罰了五十英鎊。

書名:《小心,魔鬼就在你身邊:犯罪心理學家教你辨識生活中的心理變態》
作者:凱莉.戴恩斯、潔西卡.法羅絲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0日

第三天,他告訴我如果得到假釋,他要做什麼,他的計畫包含不少方案,例如接受訓練成為心理學家,或當兒童的輔導老師。入獄期間,他充分利用機會接受教育──事實上,獄中有位助教因此被轉到另一座監獄,因為他想辦法讓她相信,他知道她家的地址,脅迫她夾帶違禁品給他。他說:「只是好玩嘛,誰叫她這麼好騙。」

他也不小心說溜了嘴,透露他為這次評估下了一番功夫。原來這意味著他讀過其他囚犯的報告,而他們的假釋申請都受到拒絕,為了表現得更好,他還讀了一本心理分析的書。最後他把手放在我的膝蓋上,問我:「我的表現怎麼樣?」

在這三天面談中,他在我個人完全沒有科學憑據的「頸背汗毛」量表上,分數逐漸升高。在更有根據、更傳統的心理變態度量法上,他的分數也很高。

●本文摘選自《小心,魔鬼就在你身邊:犯罪心理學家教你辨識生活中的心理變態》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商周出版 心理勵志 心理學 書摘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眼線不只是一條黑線,更是妝容的靈魂──有關眼線的影響力

租屋族面臨的人生困境:十四天夠找新住處嗎?

10/11 國際女孩日!對於社會結構的不公,她們有話想說

AI創作的法律迷思:誰是真正的作者?著作權法的新考驗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