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勉強自己集中注意力 善用「散漫」一樣可以把事情做好!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佐佐木俊尚

「沒有集中力」的現代人,要反過來利用「散漫力」

◆工作中就是會想去看那些「有的沒的」
唯有先承認「現代人沒有集中力或集中力很難維持」這個前提,我們才有可能反過來活用「散漫力」,使其與知性生產結合在一起。我們無須強迫自己保持精神集中,重要的是故意反其道而行,反向利用「漫不經心」,來提高做事的效率。就算注意力不集中,只要我們能把「散漫的程度」掌控好,亦即活用「散漫力」,那麼還是能處理好手頭上的工作。

我經常聽到有人會抱怨,自己有「精神總是難以集中」的問題,然而「集中力」其實一點兒也不需要呢!

◆「把手機放下」是不切實際的要求
不知道你是否也為「集中力」的問題所苦呢?走進書店會發現,架上陳列著一堆有關如何「提高注意力」、「只要這麼做,就能增強集中力」的書籍,就連網路上也時常能看到類似的文章。

「只要定下明確的目標,就能維持你的幹勁」、「適度地活動筋骨」或是「攝取咖啡因」等內容還算可靠的,我甚至看過「別再碰手機了」和「不要勉強自己,休息去吧」這樣的文字。

然而在現代,就算人們放下手機,也還是能在電腦上使用社群軟體。而且只要是待在有網路可使用的環境裡工作,那麼就算讓手機離自己遠遠的,仍然還是得面對自己總是「會去看一下和工作沒有任何關聯的東西」。

另外,雖說「不要勉強自己,休息去吧」也相當重要,但一個人若因「可以休息啦!」而鬆懈下來,有時候就只會變成一整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的狀態。

◆就算是普通人,也會有注意力極專注的時刻
其實「集中力」原本就存在著極大的個人差異。與一般人相比,頂級運動員的集中力便令人望塵莫及。我一直很佩服要在數萬人面前,站上甲子園球場投手丘,投滿九局的日本高中棒球隊投手。而那些能夠以平均二十公里的速度,跑完四十公里的世界級馬拉松選手,則早已經超過常人的理解範圍了。

然而就算是平凡的普通人,其實也是有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刻。回想一下,當我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或玩遊戲時,不正是處於這樣的狀態嗎?相信大家應該都有「玩電視遊樂器太過入迷,結果忘了時間」這種經驗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一定每天都能去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或玩電視遊樂器,也沒有把成為頂級運動員設定為人生目標。但大家卻每天都會去思考,該怎麼做才能有效率地完成手頭上必須處理的工作(有時候,還得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有些人就算和重要的人相處,還是盯著手機看
然而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們,早就已經對該如何去努力解決「集中力的問題」感到十分厭煩了。再加上現代人無不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更造成人們的精神越發容易渙散,注意力更加不易集中。

有時當我們才坐在桌前打開Power Point,想要認真寫一份企劃書,結果沒過幾分鐘,卻發現自己竟然開始玩起了手機或看推特了。正當意識到「這樣下去可不行」,這次換成Line來訊息了。於是我們在沒能克制住好奇心的情況下,忍不住瞄了一眼。一看之後發現,這則訊息是朋友傳過來的有趣短片連結——想當然,最後我們還是把短片給看完了,並且哈哈大笑。

更有甚者,有時我們明明是和重要的人待在一起,卻還是想看手機。相信不少人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在與家人或戀人一起快樂地享受美食的當下,卻因受到習慣影響而會一直去看手機,結果被人給數落了一番。

各位讀者可知道,這樣的注意力渙散,會多大程度降低我們的做事效率嗎?據說,要是把全體人類浪費在手機上的時間給加總起來,可以在一瞬間蓋好二、三座金字塔。聽到這樣具體的比喻後,有沒有令你發出一聲嘆息啊?

◆這個時代的我們無法放下手機
然而,就算知道了上述情況,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仍無法離開手機。原因在於,一旦重要的訊息發送到手機上,我們就習慣得立刻去處理;去到了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時,也需要使用手機上的地圖APP,來幫自己定位;當遇到不懂的事情時,我們也會立刻用智慧型手機來查找相關資訊。

可以說,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的「第二個腦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夥伴了。那麼在現實中,是否有不用離開手機,又能讓自己不會注意力渙散,還可以提高集中力的方法呢?如果有的話,該怎麼做才能實現呢?

放棄提高集中力的想法吧!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在經歷過一番反覆摸索實踐之後,總算是找出唯一解決的辦法了,而且答案還相當簡單。那就是「放棄提高集中力這個想法吧」。其實就算一個人沒有集中力也沒關係。

因為集中力說穿了,只是一種幻想而已。人類的心理其實一點也無法隨心所欲。一個人越是想著「我要集中精神」,勉強自己坐在電腦前,心情就越會受到「我必須專心才行」的強迫觀念所影響。結果不但原本要做的事情做不成,甚至可能演變為「心裡頭就只想著該如何集中精神這件事」,這樣不就本末倒置了嗎?

晚上睡不著的道理也和上述例子一樣。相信大家都有類似經驗——因為隔天必須早起,所以得早點睡覺,可是沒想到時間都已經過了午夜十二點,精神卻特別好。心裡越是想著「我一定要早點睡」,結果越是睡不著。

有意思的是,心裡所想的若是「明天早上沒有要忙的事情,所以今晚幾點睡都沒關係」,我們通常都能立刻入眠。似乎失眠只會出現在隔天必須要早起的夜裡。前面的例子相信每位讀者都曾經歷過,其實,這不過是我們過於把意識集中在某件事情上所造成的結果。

集中力其實也一樣。當人們把意識聚焦在「我必須集中精神」的時候,通常就只會得到反效果。然而在面對「不強調集中精神,反而能樂在其中」的個人興趣時,因為焦點沒有放在「集中力」上,結果反而能使自己精神專注。

所以我才說「要想有意識地提高專注力」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已。如果你有時間緊抓著這個「幻想」不放,還為此去聽了紓壓放鬆音樂或吃了地中海式飲食,那麼一定也能把精神放在其他事情上。

◆唯有「悠悠哉哉」才能長時間維持
接下來,讓我們針對「集中力能維持多久」來做進一步思考。就算有人認為自己「完全沒有集中力」,但我相信應該也不至於「連集中精神三十秒」都做不到吧!一個人只要沒有罹患會嚴重影響身心的疾病,至少都會有維持數分鐘左右專注的能力。

舉例來說,Youtube上的短片絕大多數的長度都只有幾分鐘而已,就是因為人們都擁有能在這段時間內看完整部影片的專注力。

另外,電視上的連續劇或談話性節目等,雖然長度約在五十分鐘左右,但我們就算只是在家裡輕鬆觀看,甚至漫不經心地一邊做事一邊收看,也能毫無困難地看完整個節目。反之,若是換成在手機或電腦前聚精會神地觀看連續劇或「NHK特集」這類的節目,有很大機率會讓視聽者感到疲勞和厭煩。

著名Youtuber的節目影片中有不少時間還挺長的,儘管如此卻還是有許多人看得樂此不疲。這背後其實都藏著創作者想讓要人不必集中精神收看,也可以享受影片帶來之樂趣的巧思。

例如當我們觀看Hikakin(ヒカキン)的節目時,會覺得好像是自己到朋友家去串門子,和他們高興地聊天。這種影片和完成度極高的大成本電影完全不同,能讓視聽者產生「真希望這種愉快的感覺能夠持續下去」的「沉浸感」。

一些Youtuber製作的「遊戲實況」節目,操作的其實也是同一個招數,這類影片能讓人產生一種,彷彿「前些日子自己到朋友家去坐坐時,大家閒著沒事,一起看他的小孩玩電視遊戲」的感覺。從上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唯有「悠悠哉哉」做事才能維持較長的時間。這麼做既不需要集中力,還能得到愉悅感。

然而,「悠悠哉哉」並不適合用來面對我們眼前必須處理的工作。因為工作不允許犯錯,除此之外我們有時還得想出些點子才行,真的是一點也不輕鬆愉快!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該如何是好呢?

◆活用「無法持續的集中力」和「散漫力」
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反向活用自己那「無法持續的集中力」這件事。

我知道有不少人都對「沒有集中力,總是精神渙散」的自己感到厭惡,但其實只要活用「散漫力」,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流行於日本的「阿德勒心理學」也建議,人們不應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沒有集中力」這件事上,而是該著重於「自己有散漫力」之上。

書名:《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
作者:佐佐木俊尚
出版社:方舟文化/讀書共和國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2日

阿德勒想表達的,其實不單只是希望人們能把自身的缺點轉化為優點,或要大家認同自己價值,這類心理層面的內容而已。「散漫力」其實還是能實際應用於工作上的做事技巧。就算是沒有集中力的人,或者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擁有高超「散漫力」的人,還是都具有能維持數分鐘之久的專注力。

正因如此,這樣的人更應該加以活用自己的「散漫力」。具體作法是,最佳化這些僅能維持住數分鐘的集中力。儘管能保持「三個小時專注力」的人確實值得佩服,但就算是只能夠維持「五分鐘專注力」的平凡人,只要能累積三十六個「五分鐘專注力」,不也是三個小時嗎?

俗諺有云「積沙成塔」,指的就是這麼一回事。

●本文摘自/讀書共和國出版之《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把現代病「無法集中」轉為個人智能,「輸入」與「輸出」最大化!》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方舟文化 商業財經 成功法 數位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人間姻緣分成這七大類!月老開示「姻緣系統」如何運作?

誰是鄭芝龍?讀《閩海王鄭芝龍》,走進東亞歷史的風雲歲月

太空人之間怎麼拉近距離?分享各國美食絕對是最佳選擇!

嘴角失守!NETFLIX懸疑幽默新作《正念殺機》原著搶先看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