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復漢室平天下為志─諸葛亮揚名之前過著怎樣的求學階段及生活

歷代聖賢半身像 冊 諸葛亮。圖/故宮Open data
歷代聖賢半身像 冊 諸葛亮。圖/故宮Open data

很多人可能覺得諸葛亮這麼聰明,在學業堂一定是個學霸;但讓人很失望,諸葛亮的成績非常普通。不是說他不好好學習,而是他和學霸們的想法不太一樣。什麼書都看,而且只看精華。讓他背書,他反而背不下來。可惜的是,父親諸葛玄突然去世,諸葛亮被迫告別學業,種田隱居,一種就是十年。這十年裡,諸葛亮都做了什麼呢?

文/劉路

漢末的「西南聯大」

興平二年(一九五年),十五歲的諸葛亮來到荊州的行政中心襄陽。和其他地區戰火紛飛不同,劉表治理下的荊州非常安定祥和。諸葛玄和劉表有舊識,透過這層關係,把諸葛亮的兩個姊姊分別嫁給荊州的豪族,先幫自己找一靠山。又把諸葛亮送進荊州的州立大學,當時叫學業堂。

漢末群雄裡,劉表比較有意思。別人都在招兵買馬,打得頭破血流。劉表可好,大門一關,在荊州進行文化建設。

當時東漢的太學(國立大學),因為戰亂早就關門大吉。劉表就在襄陽城南辦了一所學業堂。一時間,全天下的學者蜂擁而至。最後,學業堂招了三百名教授(見王粲〈荊州文學記官志〉),收了一千多名學生(見〈劉鎮南碑〉),還整理好多圖書,算得上東漢時期的「西南聯大」了。

很多人可能覺得諸葛亮這麼聰明,在學業堂一定是個學霸;但讓人很失望,諸葛亮的成績非常普通。不是說他不好好學習,而是他和學霸們的想法不太一樣。

在漢代,一般士人想要做官,最基本的途徑有兩個:一個是察舉,一個是征辟。察舉,就是由公、卿、太守等中高級官員考察舉薦人才,再由朝廷出題考試,通過後授予官職。雖然察舉有不同的科目,但東漢後期愈來愈重視對儒家經義的考察,要求被舉薦的人有較高的儒學學術水準。征辟,則是由三公、地方州郡選拔人才,到自己的府中擔任吏員。雖然征辟對學術水準的直接要求不高,但被征辟的人員想要有個好前途,未來多半還是要透過察舉。所以,當時想走仕途的人都很重視儒學。

但東漢的儒學極為繁瑣,甚至到了變態的程度。例如《尚書》有個詞叫「曰若稽古」,就這四個字,有人能解釋二、三萬字;更有甚者,《尚書》有一章的標題叫〈堯典〉,有人用十多萬字解釋標題用這兩個字為什麼好(見桓譚《新論》)。如果不是儒學世家,沒有家傳學問,不是從小學這個,這種文章別說寫,一般人連讀都讀不懂。

不過,絕大多數人為了前途,還是爭著做學霸。例如諸葛亮的同學徐庶、石韜、孟建,三人把書讀得滾瓜爛熟,恨不得倒背如流。

但時代畢竟變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要爭霸天下,更需要能做事的人才。會打仗的,會掙錢的,能管人的,能談判的,諸侯需要的是這類人。你去考證兩個字,考出一本書來,在太平時代是學術大師,在亂世卻救不了人,也救不了國。

荊州就出現另一種現象,過去儒學大師們給《詩》、《書》、《禮》、《易》、《春秋》這五部儒家經典做解釋,弄得特別繁瑣。劉表在荊州整理典籍時就帶著一幫大儒,把這些解釋全部做了簡化,只留精華,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編了《一本書讀懂五經》、《三天讀懂儒家》這一類的書。(見《三國志.魏書.劉表傳》裴注引《英雄記》)

來荊州教書的這些教授各懷絕技,不僅有經學、禮儀、音樂、聲律、天文、法律六個專業,還包括諸子百家各種學問,什麼都講,和蔡元培時期的北大一樣,開創一種學以致用、相容並包的風氣。(見王粲〈荊州文學記官志〉)

可惜的是,當時絕大多數學生沒有察覺到這股風氣,還在悶頭讀書。

讀書「觀其大略」

社會轉型期,誰先抓住時代潮流,誰就會前途光明。諸葛亮聰明就在他馬上覺察到社會風向。他在學業堂博覽群書,道家、儒家、法家、兵家、墨家、縱橫家和史書,什麼書都看,而且只看精華。你讓他背書,他反而背不下來。史書把諸葛亮這種讀書方法,叫「觀其大略」:只看精華,不管細枝末節。(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注引《魏略》)

諸葛亮在學業堂獲得難得的平靜,可是沒兩年,他十七歲時,諸葛玄去世了。一家之長突然去世,家裡瞬間斷了經濟來源,別說上學,吃飯都成問題。而且諸葛家的社會關係也全指望不上了,俗話說得好,人走茶涼,何況現在諸葛玄直接走到黃泉路上。

諸葛玄一死,首先發愁的是諸葛亮的兩個姊姊。諸葛玄剛到荊州,把姊妹倆嫁給荊州豪族(後面會詳細說)。經常有人說諸葛亮這麼厲害,就是因為有這兩個姊姊,或者更準確地說,有兩個豪族姊夫。

這就太高看諸葛姊妹的能量了,古代女性地位本來就不高,諸葛玄一死,諸葛氏的娘家沒人了。放在今天,有的女方因為娘家沒有特別有力的人,在婆家還會受到欺負呢。何況是在古代,不僅嫁給豪族,而且還是外地人。有一點就能說明情況: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不繼續在學業堂讀書,而是跑到襄陽城外二十里的隆中種田去了。

可見,兩姊夫沒有出錢再繼續供小舅子讀書;劉表也沒有賣諸葛玄面子,沒有提供點獎學金和助學貸款,諸葛亮一切還得靠自己。

隱居隆中,養性立志

建安二年,十七歲的諸葛亮正式告別學業堂,在隆中種田隱居,這一種就是十年。這十年裡,諸葛亮都做了什麼呢?

最基本的是三件事。第一件是種地,第二件是養性,最後一件是立志。

首先最重要的當然還是種地,畢竟要先把肚子填飽,何況他還帶著弟弟諸葛均。

關於第二件事養性,諸葛亮寫過一篇〈論諸子〉,開頭第一句就是「老子長於養性」。(見《諸葛亮集》,輯自《長短經.任長》注)

把「老子」和「養性」放在最開始,可見他對道家養性的重視。道家主張清靜無為,把「靜」做為修身養性的基本原則。老子就曾說:「致虛極,守靜篤。」意思是人要讓自己的心靈保持「虛」和「靜」的狀態,一切順其自然,不要受外面環境影響。

諸葛亮在此基礎上悟到了「寧靜」的方法,他在〈誡子書〉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見《諸葛亮集》,輯自《藝文類聚》及《太平御覽》)這句話一定很熟悉,說君子的行為操守是在寧靜中提高自己的修養,用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如果不能做到清靜寡欲,就無法明確樹立志向;如果不能排除環境的干擾,保持心中的寧靜,就無法達成遠大的目標。

簡單來說,就是你想要的太多,眼睛就花了,心就亂了,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拿,最後把自己搞得很累,還什麼都沒拿到,也不知道最想要什麼。這不叫努力,叫貪得無厭、瞎折騰。這個情況其實很像三顧茅廬前,每天都很努力、幹什麼什麼不行的劉備。

「寧靜」是諸葛亮養性的方法,而養性的目的是「明志」和「致遠」,就是給自己樹立目標,有個奮鬥方向。

諸葛亮早年的三大不幸中,兩個和曹操打徐州有關,包括窩在山裡種田,也是拜曹操所賜。他親歷過戰爭的恐懼,目睹軍閥混戰給人民造成的巨大創傷,很容易產生憂慮。

由己及人,諸葛亮開始有了最初的目標。漢朝做為統一的國家時,人人安居樂業,後來諸侯混戰,天下大亂,只有讓漢朝重新統一,國家安定,人民才能擺脫這種苦難。

曹操在徐州大屠殺,製造人間慘劇;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大逆不道,這樣的人控制國家,對民眾來說不是好事。要天下太平,就要興漢;要興漢,就要反曹。

興復漢室的目標,開始在青年諸葛亮心中生根發芽。

書名:《究竟諸究竟諸葛亮:鴻圖之下臥龍世代》
作者:劉路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20日

確立目標後,諸葛亮找了兩個學習榜樣。一個是管仲,另一個是樂毅,都和老家山東有些淵源。管仲輔佐齊桓公,幫助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樂毅輔佐燕昭王,帶兵打殘齊國,為燕國報仇。而且,這兩個人的身世和諸葛亮很像,生活在天下大亂的春秋戰國時期,出身沒落的官宦家庭,都有匡扶天下的宏大目標。

我們看諸葛亮後來的發展軌跡,簡直和兩人如出一轍。管仲輔佐齊桓公,是他的好友推薦;樂毅輔佐燕昭王,是燕王禮賢下士。諸葛亮出山,先由好友徐庶推薦,後有劉備三顧茅廬。管仲是政治家、外交家,被齊桓公尊為「仲父」;樂毅是軍事家。諸葛亮兼而有之,出將入相,被劉禪待若「相父」。諸葛亮的人生軌跡,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照著管仲和樂毅的劇本走。

諸葛亮在隆中時,自比管仲和樂毅,有人覺得他在吹牛,只有他的朋友崔州平和徐庶相信。因為他們明白,諸葛亮的人生目標是要成為管仲和樂毅那樣的人,從而實現興復漢室,就是「平天下」的理想。

諸葛亮,字孔明。孔者,大也;明者,亮也。人如其名,成年的諸葛亮,開始去尋找那非比尋常的光明。

●本文摘自《究竟諸葛亮:鴻圖之下臥龍世代》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時報出版 社會人文 歷史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如何知道一個人是否值得交往?該不該答應告白?原來孔子早有解!

針對男性的宵禁法!夜晚只有女性能外出是沒有危險的烏托邦?

女人的故事,女兒的心情─張艾嘉《女兒的女兒》電影上映

20世代不用急著展現出成果 把握成長期培養實力更為重要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