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起來要人命,但悲痛不是病!它竟是判斷心理健康的指標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楊德宜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楊德宜

文/邁克爾.喬比(Michael Cholbi)

痛起來要人命,但悲痛不是病!──悲痛是心理健康的指標

某些精神障礙,例如,會有精神病狀的特徵(如妄想)。據我所知,我們尚未發現悲痛與任何有關。這並不表示悲痛完全不會影響我們的認知,悲痛似乎會導致記憶力下降、減低口語流利度,及錯誤的信息處理。但這些缺陷似乎有跡可循、毫不奇怪,因為失者在注意力或情緒方面,都遭遇到困難。正如我們討論過的悲痛本質顯示,失者正在經歷一種持續性的、高度關注與死者生前關係的狀態裡,他們可能因分心而影響認知功能—─他們的心思全放在別處了—─,而這是可以預料到的。因此失者似乎無法全心參與認知的工作,並不是因為他們的認知能力不足。無論如何,不管悲痛為我們的思維帶來什麼樣的挑戰,它都不會給我們的認知帶來病態的缺陷。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缺失的問題都不大,似乎只會影響到特定族群,或那些極度悲痛,或狀況「複雜」的人。因此,悲痛似乎與受損的思維、感知或推理,沒有很強的內在關係。

同樣地,如果我們的大腦沒有烙下悲痛的印記,也會令人震驚。因為就像我們之前所見,悲痛可能是人類生活中最大的壓力。悲痛會擾亂多巴胺和血清素等調節情緒的神經化學物質比例,還會影響大腦連接神經和神經元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這有助於解釋與悲痛相關的繁雜情緒。悲痛似乎也影響了負責計劃、決策和表達個人思想的前額葉皮層,以及在下意識中調節呼吸、消化和睡眠的副交感神經系統。影像學研究發現,長期悲痛的女性在看到已故親人的照片,或與死亡相關的文字時,大腦中與獎勵相關的區域,活動會增加,這表示失者對死者的依戀仍持續不斷。事實上,大腦中似乎沒有一個部位,不會受到悲痛的影響,因此沒有任何精神或身體系統,能對悲痛免疫。簡言之,失者的大腦充滿壓力,其情緒免疫系統,正遭受多管齊下的攻擊。也確實有些人把大腦對悲痛的反應,比成對創傷的反應。

然而我們還無法確定,是否該以這些神經學的發現,去推斷悲痛應被醫療化。鑑於悲痛是對人生重大事件的回應,我們應能預料到我們的身心也會作出相應的反應。悲痛對我們的情緒免疫系統是個強大的挑戰,我們的悲痛反應,顯示出那些系統的潛在健康狀況。正如臨床家凱.傑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的精闢描述:

有人說,悲痛是一種瘋狂,我不同意。悲痛有部分清醒理智的情緒,是瘋狂所沒有的。

書名:《悲痛:關於生命逝去的哲思》
作者:邁克爾.喬比(Michael Cholbi)
出版社:知田出版/福智文化
出版日期:2023-10-17
來作個比較:發燒往往是傳染病的徵兆,但作為對傳染病的反應,發燒是身體對抗病原體威脅時,所樂見的徵兆。當然了,發高燒可能會危及健康。因此,我認為,悲痛的情況也是如此。若是悲痛反應過於劇烈或難以駕馭,就會對我們的幸福構成威脅。例如,我們在第一章指出,悲痛有時會導致身體健康不佳,甚至死亡。失者的自殺念頭會比較高,但這並不足以顯示悲痛本身是病態的,正如高燒不足以顯示中度或輕微發燒是病態的。回到先前的一些例子:何者的悲痛反應,更能顯示出心理的健康,是莫梭的不悲不痛,還是傑克.路易斯在喬伊死後的極度悲痛?當然是後者了,即使我們可能會擔心傑克究竟能否承受更多悲痛。

●本文摘選自《悲痛:關於生命逝去的哲思》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精神疾病 思覺失調症 心理學 社會人文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知田出版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剛當媽時,我一點也不愛小孩」除了堅持,別無選擇的母親

調整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能讓我們感到更快樂嗎?

琅讀金句/大谷翔平的成功心法!努力沒有回報就停止,正是平凡的原因

別兇正在哭鬧的孩子,坦率的對話能讓育兒變得更輕鬆!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