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假四天不知怎麼殺時間?是時候邂逅一本好書─閱讀,足以改變人生的力量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日本文學家村上春樹曾回答讀者的提問:「哪怕得不到幸福或被討厭,閱讀的人生還是好過不閱讀的人生。」本書作者蔦屋書店資深店員三砂慶明,每天上架新書時,看著不停在變化的書櫃,他不禁思考:「為什麼人生需要書籍?」因而,他回想起自己的人生,多次因為閱讀而獲得拯救,包括人際關係、求職就業、遇到各種挫敗……他相信書本擁有撼動人生和改變世界的力量,是幸褔之人的「避難所」,更能為面臨困難的人打開新的門。(編按)

文/三砂慶明

為什麼人生需要閱讀?

回顧我的人生,我發現自己經常感到挫敗。然而,深思熟慮後,我明白每個人只有活這麼一次。在這個獨一無二的人生中,我們都會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第一次的經驗,我們無法有所準備,只能勇敢踏出步伐。有些人無所畏懼,但我面臨挑戰卻總是緊張,頭腦一片空白,全身顫抖。在這樣的困境中,只要我走進書店,總會有一本書溫柔地向我伸出援手,為我指引前方的道路。翻開書本,我能跟隨著作者共同閱讀,見證他們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和災難,一步一步地踏上前人未曾探索的道路。

閱讀讓我領悟到,即使無力改變世界,只要用自己的方式來過好自己的人生,也能發現不同的世界。

有趣的是,當生活順遂時,書籍往往不會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相反地,在面臨挫折、失敗和黑暗時,我們才會與書本邂逅

羅馬帝國時代作家第歐根尼.拉爾修(Diogenes Laertius)在他的著作《名哲言行錄》(Live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中,提到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一句名言:「教育在順境中是裝飾品,在逆境中是避難所。」

古文字研究的第一把交椅弗羅德里克.G.肯永,在他的著作《古代書物》中,也提到亞里斯多德正是建立書籍體系,並加以活用的藏書家始祖,他寫道:「隨著亞里斯多德,古希臘從口述的教導,轉變為閱讀的習慣。」總之,多虧了亞里斯多德,我們才有幸擁有閱讀的習慣。亞里斯多德透過閱讀並收藏書籍,建立了智慧的體系,為我們的世界帶來了啟迪。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名言之所以至今仍然歷久不衰,我相信是因為這些名言是人類文化歷史的寶藏,一直流傳至今。

書籍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當我站在空蕩蕩的書架前,將一本本書籍排列整齊,還有跟書店客人進行交談時,我意識到了兩件重要的事:

1.就算過著幸福生活的人,也需要「避難所」。

2.書能夠為面臨困難的人打開新的一扇門。

英國女性主義先鋒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在《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一書中提到:所有的傑作,都不是孤立地橫空出世的,而是經年累月共同思考的結果,是群體智慧的結晶;單一的作品發聲,但響徹其後的是眾人經驗的共鳴。

這段文字提醒我們,我們在書店不經意拿起的一本書,其實就像地下水脈般與人類的歷史密切相連。就像維吉尼亞.吳爾芙所說:「莎士比亞不能沒有馬婁;馬婁不能沒有喬叟,而喬叟也不能沒有那些已被遺忘了的詩人,是他們雅馴了自然語言中的粗鄙之處,為後人鋪平了道路。」

「有閱讀」和「沒閱讀」,人生有什麼差別?

「有些人經常閱讀,有些人幾乎不閱讀,請問哪種人的人生比較幸福呢?整體看起來,不閱書的人似乎比較能夠樂觀享受人生,村上先生您覺得呢?(貓星、四十多歲無業女性)」村上春樹在《以村上先生的例子來說呢?》一書中,針對這位讀者的提問給了這樣的答案:「這還用說嗎?哪怕得不到幸福或被人討厭,閱讀的人生還是遠遠好過不閱讀的人生。

好一個簡單明瞭又美麗的回答。

「閱讀的人生,還是遠遠好過不閱讀的人生。」為什麼呢?我也試著思考了這個問題。簡單來說,我認為原因就在於書籍可以帶領讀者前往未知的世界。透過閱讀,我們有可能認識在這世上不可能實際見到面的人物、得知不曾見聞過的事物,或純粹覺得內容有趣。就在一頁接著一頁讀得津津有味之間,眼前的景色也會逐漸改變。讀著讀著,讀者會找到只屬於自己的新發現,慢慢拓寬只屬於自己的地圖。

我們總是想要知道很多事。明天的天氣好不好?熱水瓶的水溫現在幾度?包裹什麼時候送達?鄰居家的狗是什麼品種的狗?從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過去的紀錄到還沒有發生的未來,我們都想知道。知道了又怎樣呢?對於這種小小疑問,我們毫不在意,就是想知道而已。我們想知道的事物永無止境。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以探究何謂知識為主題的著作《泰阿泰德》中,提到蘇格拉底曾說:「驚奇(thaumazein)正是智慧的熱烈追求者應有的情感,追求智慧(哲學)始於驚奇。」另外,萬學之祖亞里斯多德的代表作、探討哲學第一原理何謂存在的《形而上學》,在第一行即提到「人人天生有求知欲」。十八世紀中期,瑞典博物學家林奈將人類歸類為靈長類,並以拉丁語命名為「Homo Sapiens」。屬名Homo代表「人」、Sapiens代表「智慧」之意。也就是說,林奈以「智慧之人」來稱呼人類。

那麼,這個可以讓人類表現得像人類的智慧究竟是什麼?智慧的存在,是因為每個人都無法忍受人生只是每天不斷反覆做相同的事,而想要有新的發現嗎?

捷克籍德國小說家卡夫卡(Franz Kafka)在寫給他的朋友奧斯卡.波拉克(Oskar Pollak)的信中,將對於「驚奇」的嚮往比喻為「斧頭」。

如果我們正在閱讀的書,沒有像一拳揮向頭骨般喚醒我們,又為何要閱讀?是因為像你寫的一樣,閱讀可以使我們幸福嗎?天哪,應該說如果沒有書,我們反而才會得到幸福吧?緊要關頭時,我們也可以自己寫出一本能夠讓我們幸福的書,不是嗎?然而,我們需要的是那種能夠讓我們覺得彷彿陷入最痛苦的不幸、彷彿某個你愛對方勝過自己的人死去、彷彿被迫遠離所有人而流放到森林裡、彷彿自殺身亡般的書。所謂書,必須是砍向我們內心冰封大海的斧頭。這就是我所相信的。

——《決定版卡夫卡全集9》

五千年來,人類持續紀錄「砍向我們內心冰封大海」的驚奇和發現。不論好壞,我們所得知的事物,都會以某種形式留下紀錄。如同浮在漆黑宇宙的星辰,名為「書」的紀錄就像星座般串連在一起,照亮人類一路走來的路。

書名:《邂逅改變人生的一本書:每一本書都是通往不同世界的門口,讓無數人生變好的契機》
作者:三砂慶明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9月26日

最初,在美索不達米亞,人們利用黏土留下紀錄。在古埃及,則是利用「具芒碎米莎草」(Cyperus microiria)的莎草莖。帕加馬王國(Pergamum,現為土耳其)是利用獸皮。印度、斯里蘭卡和泰國是利用樹葉。在中國,最初是紀錄在骨頭和龜甲上,後來轉為紀錄在木片、竹片和絹帛上。

後來,中國發明了「紙」、谷騰堡發明了印刷機。拜這兩項技術所賜,我們得以當一個讀者。到了二十一世紀,隨著平板電腦的誕生,我們得以活在可以把無限書籍收在口袋裡的世界。

只要開啟書本,就能開啟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閱讀前不曾見聞過的存在,在閱讀後就會化為已知的存在,每次感受到這般驚奇時,都會讓人覺得是一種奇蹟。

●本文摘自出版之《邂逅改變人生的一本書:每一本書都是通往不同世界的門口,讓無數人生變好的契機》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采實文化 商業財經 自我成長 閱讀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探索圖博歷史文化的千年縮影 產生自我覺察與文化衝撞

《沙發上的心理治療》:作者菲莉帕.派瑞揭開心理治療的神祕面紗

喜歡戶外露營體驗嗎?不可不知組成露營的8個重要元素

「上課不專心」不代表注意力不集中!4種學習情況,你家孩子是哪一種?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