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生活中的「負能量人」? 蘇予昕心理師教你透過考驗覺察自己!
文/蘇予昕
每當大家發現我的職業是一位心理師時,大約有九成九的人會好奇地問:「哇!你每天接收那麼多『負能量』會不會受到影響啊?」我猜,提出這個問題的夥伴,肯定也曾為此困擾,那些所謂「負能量人」與「能量吸血鬼」似乎難以應付,尤其當他們是你的家人、伴侶、親友,或每天得互動的上司、同事、客戶⋯⋯光是想到要和他們見面,就覺得電力耗盡,心好累。
但其實,「負能量人」的存在超級重要!他們如同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內在的真實狀態,邀請我們覺察自己。
說個故事,幾個月前我接到一通快遞打來的電話,他把貨物送到我家,我卻剛好不在,因此他非常生氣地把我痛罵一頓,接著又「啪」一聲掛了電話,雖然我理智上知道,他沒有事先通知,本來就有可能遇不到我,這不是我的錯,但感受並沒有因為大腦的理解而平息,反倒湧上一股強烈的難過。因此,我停下手邊的一切,關心地探問自己:「蘇予昕,妳還好嗎?最近發生什麼了?」當我這樣一問,才驚覺那陣子的我實在太累了,每天密密麻麻的行程表,滿足他人大大小小的需求,以為做到最好就能換來肯定,但當快遞指責我做得不夠好時,壓抑已久的疲憊和委屈才瞬間潰堤。
當然,我可以立刻怪罪那名快遞是個「負能量人」,沒有禮貌、莫名其妙,但這就落入我們最常使用的「投射」機制,把自己不喜歡、不接納的面向丟給外界的他人,都是they的錯,以獲取短暫的舒坦。不過,我們也可以選擇,透過這次事件檢視自己的能量狀態,調整人生步調,進而更符合身心的需求。心理諮商工作也是一樣的,若晤談完後我產生了悲傷、挫折、生氣、厭煩等情緒,其實跟個案沒有直接的關係,僅是個案的狀態勾起我原本就有的內在陰影,或個案的故事引發我尚未處理的創傷。簡而言之,「負能量人」就是來戳爆我們平時不想去觸碰的部分,邀請你(不得不)看見自己,進而有機會選擇向內關注。
遇到哪類型「負能量人」?訴說著你的能量議題
特別強調一下,遇到「負能量人」不是我們的錯,更不是咎由自取;試著這樣想像,人與人相處是一種能量交換,一進一出、一出一進,形成能量平衡,此時你會感覺很舒服自在。倘若,兩個人的內在議題剛好勾在一起,一個人不斷索討,另一個人不斷給予,雖然不是健康的狀態,卻也形成某種「恐怖平衡」,使人難以脫離。
例如,許多人不解,沒有被囚禁的受家暴者為何不離開就好?但當一個人認定自己「不值得」幸福快樂,被暴力對待是他相對習慣的,甚至將暴力行為解讀成「他在乎我」、「他都會誠懇地跟我道歉」或「我也有錯,他才這麼生氣」等,雖然外在現象很痛苦,卻與自己的內心世界吻合,使其繼續待在負能量關係中,維持這份恐怖平衡。
另外,很多夥伴應該都有過「我愛的人不愛我,愛我的人我不愛」的經驗,遇到關心自己、疼愛自己的人,我們不屑一顧,卻偏要對不太尊重我的那個他動心,這也與我們的能量議題息息相關。
想澈底活出最渴望的樣子,就讓身邊的「負能量人」發揮他存在的功能,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狀態吧!
●本文摘自圓神出版之《心理能量使用說明書:安度靈魂暗夜,迎來豐盛人生》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