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在被圍困得最厲害的時候,精神分析才得以茁壯成長——《心靈的相遇》作者序

書名:《心靈的相遇:精神分析中的相互歷程》 
作者:馮絲瓦茲‧多爾多
出版社:心靈工坊文化 
出版時間:2023年5月18日
書名:《心靈的相遇:精神分析中的相互歷程》
作者:馮絲瓦茲‧多爾多
出版社:心靈工坊文化
出版時間:2023年5月18日

文/路易斯.阿隆

  似乎在被圍困得最厲害的時候,精神分析才得以茁壯成長。著實令人好奇的是,就在批評家們如此肯定地宣告精神分析死亡之時,精神分析師們正享受著令人振奮的知識增長和臨床發展的新時期。精神分析已經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和多元化;而最令精神分析界的學生和從業者振奮的是,我們的學科在史上第一次強大到足以容忍理論觀點的多元化,能作為一個統一而非同質的精神分析科學和專業並團結一致(Wallerstein, 1988, 1995)。在精神分析內部產生發酵作用的要素包括:具有競爭性的精神分析模型的激增,以及對傳統理論中那些長期被珍視的基本假設仔細地作了重新審視和重新表述,有時甚至是完全摒棄。為了與後現代敏感性盡可能保持同步,精神分析已作出革新,能夠容納多種聲音和多種自我,並能讓這些聲音和自我保持持續的對話和辯論,不去消除、驅逐或隔離其中的任何一種聲音。精神分析似乎有能力改變和重塑自己,以回應當代知識和文化的需求。精神分析作為一門學科,正是其所具有的多變性賦予了它自身活力,能夠在不斷被宣告死亡或過時的情況下得以存續。

  獨特的關係取向精神分析方法的出現和擴展是當代美國精神分析領域最重要的發展之一。關係取向將人類關係,而不是生物驅力,作為理論的核心。關係視角以辯證的方式對待一些傳統的區別,試圖在內部和外部關係、真實和想像的關係、心理內部和人際間的關係、主體內和主體間(intersubjective)1、個人和社會之間保持平衡。關係理論借鑒並試圖整合當前精神分析學派的全部思想,包括客體關係理論、自體心理學、人際精神分析、新克萊恩理論,以及當代佛洛德思想中的某些潮流(後自我心理學)。關係理論基於古典觀點向關係性觀點轉變。古典觀點認為精神分析研究的物件是病人的心靈(心靈被認為是獨立自主地存在於個人邊界內部)。關係性觀點則認為心靈本質上是動態的、社會的、互動的和人際的。從關係性的角度來看,在研究心靈時,分析過程必然需要對主體間領域進行研究。有關心靈和分析過程的古典觀點和關係性觀點之間這種區別,經常在從單人心理學到雙人心理學的轉變這一有問題的標題下被討論。

  古典觀點2 將最佳的分析描述為一個單向影響的過程,即分析師影響並改變病人,一般來說反之則不然。而關係性觀點則強調病人和分析師之間相互和互惠的雙向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在本書中,我追溯了關係精神分析的形成和擴散,並且認為關係取向最核心和獨特的地方就在於強調了精神分析關係中的各種相互性(mutuality)維度。

  我所說的相互性是什麼意思呢?本書詳細研究了相互性的各個方面,但最好還是從這個術語的常識性、日常的含義入手。根據完整版《韋伯字典》(第二版),「相互性」和「互惠性」(reciprocity)是同義詞;然而,「相互性的獨特含義指的是,各方透過交換同一行為而聯合起來;如,相互的契約。互惠性的獨特含義指的是,一方的行為是對另一方先前所做事情的回報和回應;例如,互惠的善意」。當使用「相互」一詞時,其含義可以被替換為「之間」或「共同」。

  例如,一個相互的協議指的是我們之間的協議;一個相互的朋友指的是我們共同的朋友。相互性這個詞的本質似乎是一種共同的分享,或人與人之間的分享。如果我們感到相互或對等的仇恨,那麼我們就分享了我們的仇恨,我們有著共同的仇恨,或者也可以說我們之間有仇恨。相互性意味著互惠和共同體,以及透過互換實現統一。相比之下,缺乏相互性則意味著差異和分離,即一種分享的缺失。雖然我強調精神分析中的相互性維度,但我們應該認識到,精神分析需要一種辯證的關係,一方面是相互性,另一方面是分離性、差異性和自主性(autonomy)。如果沒有一些自主性的概念,那麼相互性的意義將退化為融合或混淆。

  相互性的定義並不包括對稱或相等。當兩個人互相推崇或分享互惠的鏡映和理想化時,可以說他們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個相互欽佩的共同體。然而,當我們使用相互一詞時並不需要假設一種數量上的相等或功能上的對稱。一個老師和一個學生可以相互欽佩,而無需認為他們的欽佩在品質或數量上是相等的,或他們的角色和功能是對稱的。母親和嬰兒在某些互動中相互施加影響,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以相等或相同的方式影響對方(Beebe, Jaffe, and Lachmann, 1992)。

  相比之下,對稱性指的是分界線或分介面的兩邊在形式或安排上的對應。例如,在數學中,我們把一個等式兩邊可以互換而不影響其有效性的方程式,認定為是對稱的。對稱性意味著雙方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數量上的相等,而相互性指的是一種共同性和共用性,其形式、數量或程度對雙方來說都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摘自出版之《心靈的相遇:精神分析中的相互歷程》。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心靈工坊 心理勵志 精神疾病 書摘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剛當媽時,我一點也不愛小孩」除了堅持,別無選擇的母親

調整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能讓我們感到更快樂嗎?

琅讀金句/大谷翔平的成功心法!努力沒有回報就停止,正是平凡的原因

別兇正在哭鬧的孩子,坦率的對話能讓育兒變得更輕鬆!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