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醫生建議自然產 餵母乳?「它」竟對免疫系統有幫助!
文/希瑟.默德
說明一下「老朋友們」的假設
還記得我說過人類用傳染病換來了慢性病的流行嗎?嗯,有很多人都認為我們對於「殺手級病菌」太過於執著,才導致慢性病令人難以置信地掘起。1989年,由傳染病學家D. P.史塔琛(D. P. Strachan)撰寫的一篇不顯眼的期刊文章,發表了一個重大的論點。這篇文章將兒童身上的花粉熱及濕疹,與家庭規模縮小、童年感染經驗減少連結在一起。史塔琛的理論基本上是這樣的:你小時候被感染的次數越少,後來就會發展出越多的過敏症狀。這個概念在科學家以及新聞媒體上蔚為風行,很快就被冠上了「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的名號21。除了這個漂亮的名號,此假說的核心在於,我們越來越整潔的環境─多虧了消毒劑、抗生素、乾洗手,以及對於乾淨水源、公共衛生、個人衛生行為的投資─讓我們有更高的風險染上過敏性疾病,並且產生「超敏免疫表現」(Hyperactive Immunotype),其特點就是特別嚴重的過敏反應。
延伸閱讀:為什麼你容易生病?慢性病其實是免疫系統在向我們求救!
衛生假說的內容有它的真實性─我們太專注於預防及治療那些作為病原的微生物所導致的傳染性疾病,並且過火到反而適得其反。
衛生假說表示,像這樣缺乏與感染源的接觸,讓免疫系統變得習慣過度消毒的環境,於是走向攻擊任何接觸到的東西,即便它們是無害的─像是花粉或灰塵。也有證據支持這項假說,像是過去三十年來,氣喘以及過敏的盛行率大幅增加,而且此增長也的確幾乎只出現在西化、較富裕、科技先進、同時也變得比較「衛生」的國家。但我的看法是這樣的:衛生假說並非百分之百準確,為什麼呢?就像我們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中所看到的,短時間內我們不應該把肥皂及抗菌濕紙巾棄於一旁。關於我們之所以有這麼多過敏問題,一個更合理且全面的解釋,是由醫生暨微生物學家葛拉罕.盧可(Dr. Graham Rook)醫生所提出的「老朋友假說」(Old Friends Hypothesis)。
這個衍生的假說是指,限制我們免疫系統發展的並非那些危險的微生物,而是數千年以來在我們體內共存、「共生」的微生物─包括益菌、黴菌、原生動物(原蟲),以及病毒。這些有益的微生物影響我們健康的面向,多到超乎想像。你可能聽過腸胃道裡面有細菌,而這些細菌通常被稱為「腸道菌群」;但其實,這些「好的蟲子」還殖民了我們的皮膚、口腔、鼻竇、肺部,以及其他的身體部位,數量多達好幾兆。事實上,人體內微生物的細菌基因數量,是人類基因數量的兩百倍。
究竟這些「老朋友」是從哪來的呢?在出生之前,我們處在母親體內一個無菌的環境下。而一離開子宮(無論是自然產還是剖腹產都一樣),就會開始搜集這些友善的蟲子,於是我們的微生物群系就會開始發展。不用多久,我們便開始從母乳以及父母的擁抱獲得這些有益的微生物,最終也會因為我們躺在草地上、養狗或養貓、玩土,甚至是因兄弟姐妹(人越多,細菌也越多!)而獲得。如果你曾經好奇為什麼醫生會盡可能建議自然產以及哺育母乳,都是為了要讓嬰兒可以立刻接觸到這些有益的微生物,好促進健康的微生物群系發展。
健康的微生物對於形塑我們的免疫系統有正面幫助,也會促進一種叫做調節T細胞的免疫細胞生長。我們將在下一章更詳細地談到這些細胞究竟在做些什麼,但是現在,你只要知道友善的微生物群會訓練我們的調節T細胞,讓它們對於環境的「容忍力」更好,而這有助於避免過敏、自體免疫,以及慢性發炎的發生。知道了這點之後,你就能理解為什麼眾多研究人員和科學家,都很關心過度無菌化的生產過程及童年經驗─缺少在泥地裡玩耍和撫摸動物的時光、充斥著乾洗手以及各個被殺菌清潔劑擦拭過的表面─可能會破壞免疫容忍力的發展。但還是有好消息的,你將在第7章讀到,我們的童年並不需要真的在污穢不堪的環境中生活,也不需要成天生病或是再也不洗手,好讓微生物生長。
相反地,我們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進行合理的清潔上,讓自己遠離那些危險的病菌─尤其是遇到像新冠肺炎這樣,跟新興病毒面對面、而身上又沒有免疫能力的情況─同時也能確保自己充分接觸到這些「益蟲」。
不管你的免疫表現是悶燃型、偏誤型、超敏型或是虛弱型,要讓免疫系統重獲平衡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要跟現在住在你身體裡那三十八兆隻細菌建立起健康的關係。身為人類,我們需要開始對這些微生物展現敬意,並且讓它們好好善盡自己的工作。否則,我們的免疫系統是沒有任何獲勝機會的!但好消息是,這本書有一整個章節都在談論到底該如何與它們擁有更好的共生關係。
●本文摘自悅知文化出版之新書《為什麼你容易生病: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御醫推薦!辨識你的「免疫類型」,以及所需要的修復計畫》。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