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久坐不動!簡單居家訓練緩解肌肉疼痛、放鬆筋膜
文/李曜舟
拉筋真的可以預防受傷嗎?
運動前伸展股四頭肌或是放鬆小腿肌群,應該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不論在運動場上或是在健身房前,或許都曾看過別人這麼做,但每個人都在做不代表「應該」這麼做。拉筋,一般分為靜態拉筋與動態拉筋兩種。用一張圖就可以解釋:
●靜態拉筋
是我們最常做也最常見的拉筋方式,將身體往末端角度拉到緊繃位置後,停留約30~60秒。
●動態拉筋
動態拉筋與靜態拉筋動作一模一樣,差別僅在於拉到緊繃後不停留直接返回,並反覆進行多次。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發現運動前進行靜態拉筋,其實無法真的預防受傷。相反的,研究發現,靜態拉筋甚至還有可能造成運動表現和力量的下降,而這個現象有專用的形容詞:Stretch Induced Strength Loss(牽拉造成的肌力喪失)。在2014年的一篇文獻回顧發現,靜態伸展對於需要速度與敏捷的相關運動,包含衝刺或是籃球等,皆會降低速度與動作表現。而對於耐力型運動,像是馬拉松、騎腳踏車等也是如此。
靜態拉筋對於重訓的表現呢?看來也不太樂觀。大量研究發現重訓前靜態拉筋,會讓重訓的最大重量(1RM,一次反覆最大重量)降低,同時對次大重量也有抑制的效果,會讓1RM 85%重量的重複次數降低。
除此之外,若靜態拉筋時間越長,運動表現降低的幅度就越大。綜合研究發現,總靜態拉筋時間在30~60分鐘之內,導致力量下降平均為22%(範圍為14~28%);而較短的總靜態拉筋時間,力量下降範圍為2%至19%(平均約為8%)。
你是否還在運動前靜態拉筋呢?可能需要重新思考一下是否必要了。
為什麼靜態拉筋反而會讓運動表現變差?
研究發現主要有二個原因:
1.神經適應性
靜態拉筋會造成肌肉對於牽拉的反應變慢,以及運動神經元被抑制。這是什麼意思呢?一般肌肉在被拉長時,會反射性地收縮以保護肌肉不會受傷,被稱為「牽張反射」。這樣的反射,同時會幫助肌肉維持張力和力量,而長時間的靜態拉筋會抑制肌肉的牽張反射,造成運動中的肌肉反應和力量下降。
2.肌肉長度與張力曲線右移
第二個可能原因,是長時間拉筋導致肌肉的功能性長度變長。大家都或多或少知道,肌肉不是在全部的活動範圍力量都相同:在中間的活動範圍力量最大,肌肉拉長或是縮短時的力量較小,這樣的關係被稱為「肌肉長度與肌肉張力的關係(Length-Tension Relationship)」。當肌肉長度變長時,肌肉的長度與張力曲線就會右移,導致正中位置的力量下降,進而造成運動表現下降。
以p.31圖中的二頭肌彎舉訓練為例,當手臂彎曲呈90度時,容易發揮最大的力量,在伸直(右圖)和彎曲夾緊時(左圖)反而比較難出力。拉筋會導致整個曲線往右邊移動(紅線→藍線),然而身體不一定能馬上習慣新的肌肉長度,進而造成動作表現變差。
現在開始動態拉筋和滾筒按摩
如果說運動前拉筋不是個好選擇,那麼在運動前能做哪些準備呢?最常見的準備方式包含二種:動態拉筋和滾筒。
●動態拉筋
靜態拉筋最常見的方式,是將手往上扳、或是將腳往後壓到緊繃的位置後,停留1~2分鐘再回到原本的姿勢。而動態拉筋則完全不同,雖然是一樣的動作,但抵達緊繃的位置之後完全不停留,直接回到起始位置,反覆來回。類似開合跳中將手舉到最高點後回到最低點,重複來回多次。
動態拉筋除了能夠有效增加關節活動度以外,也能讓肌肉中的血管擴張、體溫升高、肌肉恢復彈性與張力。眾多研究發現,動態拉筋會讓運動表現有所提升,不管是耐力型運動、衝刺型運動或重訓皆是如此。小小的改變,卻有天差地遠的不同。
●滾筒/筋膜球
滾筒按摩或筋膜球按摩,應該是另一個大家常使用的放鬆方法。研究發現,滾筒能夠有效地減緩肌肉疲憊、協助肌肉修復和避免延遲性肌肉痠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
延遲性肌肉痠痛是什麼呢?其實只要有運動的人一定都經歷過,像是練完腿後隔天走路困難,或是練完二頭肌之後,隔天手舉不太起來。這種練完當下好像沒什麼感覺,但是過了半天、一天後,變得越來越痠痛的現象就稱為「延遲性肌肉痠痛」。根據2015年的一篇系統性回顧12發現,短短1~5分鐘的滾筒放鬆,也能有效增加關節的活動度,讓動作做起來不卡卡。若是在運動後馬上做10~20分鐘的滾筒按摩,則能更有效地減緩肌肉的疲憊感和延遲性肌肉痠痛。
綜合以上說明,靜態拉筋的確有它的好處,可以幫助關節活動度變大並將緊繃的肌肉放鬆。平時下班後的伸展或放鬆是沒問題的。但如果想減少運動時受傷的機率,或是想要讓運動表現更好的話,研究告訴我們,運動前靜態拉筋並沒有辦法達到目的。要增加關節活動度或是幫助暖身,建議選擇滾筒或動態拉筋。
實際上,運動前後的暖身和放鬆該怎麼安排,圖中有很清楚的解釋。實際時間則是依照個人的喜好增減。一般而言,運動前後的暖身各占運動整體時間的六分之一,舉例來說,運動一小時,可以安排運動前的暖身+滾筒大約15分鐘→主要運動60分鐘→運動後的收操15分鐘,以此類推。
●本文摘自悅知文化出版之《疼痛修復科學:放鬆筋膜X微重訓,精準模式對症解痛,找回身體主控權》。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