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多數大學學歷者,反而將工作興趣排在職涯選擇首位?

在《失控的熱情》一書中,作者首先拋出了一個直截了當的問題:「有工作抱負的人與具大學學歷的工作者如何定義所謂好的職涯決策?」(編按)圖:Unsplash
在《失控的熱情》一書中,作者首先拋出了一個直截了當的問題:「有工作抱負的人與具大學學歷的工作者如何定義所謂好的職涯決策?」(編按)圖:Unsplash

文/艾琳・賽克(Erin A. Cech)

「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世世代代的孩子們都被問到同樣的問題。但這是很奇怪的問題。發問者其實想知道的是,「你完成正規教育後,想從事的是哪種全職工作?」當然,這個問題假定「長大」是種從童年到成年的線性發展,長大也代表了已完成培訓,並進入(或者在這段時間同步進行)。這個問題同樣假設了美國夢的核心原則——孩子想做的任何事都能實現。

這個問題還有一個很怪的地方。它問的其實不是對方想做什麼事,而是他們想成為什麼。想要成為什麼反映出獨特的自我覺知。這個問題看起來如此無害,且相當支持對方的能動性,更將一個人的工作與自我聯繫在一起——透過做什麼就會成為什麼。這不過是眾多例子中的其中一個,顯示出自我認同與對有償勞動的付出,在文化上的相互關聯有多麽深刻。

「你長大之後想做什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被問到的問題。然而對於我們想做的工作,我們最看重的是甚麼?我們了解為甚麼自己會將某些條件視為「理想工作」的必要嗎?(編按)/圖源:Unsplash

這是社會上一項用於做出良好決策的文化模式,在這項模式裡,自我身分與工作彼此交織。作為一項普遍的文化模式,熱情原則還有很大程度尚待深究。本書旨在研究這項模式更廣泛的涵義:擁有不同安全網與跳板的職涯有志之士,在尋找符合志趣的工作時,他們的境遇如何?熱情原則如何洗選現有的職業不平等模式,如何輔助勞動市場的賢能制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意識型態?員工的熱忱不僅受到青睞,在職場裡這份熱忱會如何遭到剝削?

我在本書開頭拋出了一個直截了當的問題:有工作抱負的人與具大學學歷的工作者如何定義所謂好的職涯決策?這個問題在理論上很重要,因為這些信念不只告訴有工作抱負的人與工作者該如何塑造自己的職涯道路,同樣也是社會大眾理解、甚至合理化現有資本主義勞動市場結構與實際執行的做法。對於社會科學家而言,記錄如何塑造出經濟系統的制度過程還不夠;為了理解有工作抱負的人與實際的職場參與者,除了他們在勞動市場的經歷與際遇,我們也需要關注他們是如何理解勞動市場,他們優先看重的職場因素以及努力實踐的成果。整體而言,這些意義建構的過程也可能在文化上創造、並合理化了長久以來社會人口職場不平等的過程。

透過訪談與調查數據,我發現熱情原則是一種受過大學教育的職涯有志之士與工作者,普遍用來定義何謂好的職涯決策的文化基模:這是一種以追求自我表現、有成就感的工作為中心的共享文化模式,也是職涯選擇的主流指導原則。雖然多數的受訪者與受試者都認為財務穩定與工作保證很重要,但這兩項因素的重要性仍次於熱情因素。在我進行的訪談與調查中,超過百分之七十五的受訪學生與百分之六十七的具大學學歷工作者,對於何謂好的職涯抉擇,他們認為熱情因素比工作保障或薪資更重要。

這項發現推翻了新古典經濟學、經濟社會學與商業界的典型假設:大學生與具大學學歷工作者在考量一份好的工作與好的職涯道路時,絕大多數會優先考慮經濟發展。

當面對的是自身的職涯抉擇,有工作抱負的人與職場工作者會比較「實際」一點;他們承認工作穩定以及薪水對於長期財務保障的重要性。儘管如此,受訪的大學畢業生當中,仍有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在畢業後追求志趣相符的工作,為了追求覺得更有成就感的工作,他們通常得忍受就業不穩定,或是犧牲更高薪或更穩定的工作機會。多數職涯有志者相信不論他們追求哪一條道路,擁有一張大學文憑就能提供一道基本的經濟底線,只要能超越這道底線,他們就能打造一個舒適的中產階級生活。

在作者的訪談與調查中,超過百分之七十五的受訪學生與百分之六十七的具大學學歷工作者,對於何謂好的職涯抉擇,他們認為熱情因素比工作保障或薪資更重要。此結果推翻了新古典經濟學、經濟社會學與商業界的典型假設:大學生與具大學學歷工作者在考量一份好的工作與好的職涯道路時,絕大多數會優先考慮經濟發展。(編按)圖:Unsplash

此外,當我問具大學學歷的調查受試者,在考慮是否接受一份新工作時,哪些是重要的考量因素,百分之四十六的人將熱情與對工作的興趣排在首位,有百分之二十與百分之十三的人則分別首重薪資與工作保障。在擁有大學學歷的工作者當中,近半數曾自願換過工作跑道的人都是為了要找一份更有意義、更有成就感的工作,或是為了「追隨他們的夢想」。因此,雖然有工作抱負的人與工作者對於不穩固的勞動市場所涵蓋的風險,並不抱持天真的想法,也並非人人皆最看重熱情,但熱情原則不僅只存在抽象概念裡,不僅只是對於何謂好的職涯決策的主流想法——這項原則為許多擁有大學學歷的職涯有志之士與工作者在抉擇職涯道路時提供了方針。

儘管本書關注的是大學生與受過大學教育的職場參與者,但熱情原則並非不存在於其他層面的工作者。那些沒有四年制學位的人同樣看重有意義且帶來成就感的工作。但可能由於他們在尋找穩定、高薪的工作所面臨的結構性限制,這些人在考慮新工作時,傾向優先考慮薪水與工作保障,而非與熱情相關的因素。因此,更準確的理解應該是,擁有大學學歷的人獲得宜居薪資、健康保險與其他福利的能力較強,而不是未受過大學教育的工作者不那麼重視工作意義與成就感。總而言之,職場中的工作者高度重視並渴望能從事一份能夠自我表現且帶來成就感的工作,但受過大學教育的工作者在職場的相對優勢讓他們在考慮轉職時,得以先考量這些因素,而非財務保障。

書名:《失控的熱情:為何在工作中追尋成就感,反而助長了不平等?》
作者:艾琳・賽克
出版社:麥田出版/城邦文化
出版時間:2022年10月01日

這些模式點出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在就業不確定性、勞動市場日益不穩定與收入不平等日益加劇的情況下,為何仍有許多人面臨職涯抉擇時,仍認為熱情原則是一項具有說服力的指導原則?訪談與調查數據顯示,熱情原則之所以令人信服,主要有兩大原因。首先,熱情通常被認為能夠促使人們努力工作。職涯抱負者體認到,通常得過度工作,並投入大量的心力才能在白領階級的職場裡勝出。他們解釋道,熱情提供了努力工作的動力,金錢無法與其相提並論;他們也認為,發自內心的個人興趣才是激發努力工作的最佳動機,而這正是帶動職涯發展所需的。其次,許多具職業抱負的人與受過大學教育的人認為,對工作的熱忱不僅是好工作、更是好人生的基石。他們體認到在有償勞動中自我疏離的可能性,便將熱情視為抵抗「悲慘人生」、「每天醒來都討厭去上班」的預防針。多數有職業抱負的人都強烈抨擊白領職場普遍要求員工過度工作、對工作全心奉獻,他們反倒將追求熱情視為可能是一種能夠預防工作所帶來的挫折、無聊或疏離的措施。職涯抱負者所處的制度性結構與同儕的互動通常也支持、而非質疑他們對於熱情的信念。職涯諮詢專業人士為客戶提供建議時,通常也會著重於對方自我表現的興趣所在。

追求熱情往往對勞工家庭出身的求職者風險更大,社經地位較低的追求熱情者更可能最終落得就業不穩定的下場(例如擔任兼職咖啡師、亞馬遜倉庫揀貨員)圖:Unsplash

具體來說,追求熱情往往對勞工家庭出身的求職者風險更大。與就讀同所大學、類似科系畢業的同儕相比,社經地位較低的追求熱情者更可能最終落得就業不穩定的下場(例如擔任兼職咖啡師、亞馬遜倉庫揀貨員),工作領域也與當初的科系相差甚遠。換句話說,追求熱情的人格外有可能最後仍回歸出身的社會階級,因為他們享有能夠協助度過這些難關的資源,程度並不相等。

限時抽獎活動

別忘了還有舉辦贈書活動「【udn閱讀‧愛書任務】《失控的熱情》抽免費贈書!」,1月8日截止,投票次數越多,中獎機會越大!

●本文摘自之新書《失控的熱情:為何在工作中追尋成就感,反而助長了不平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麥田出版 社會人文 職涯 職場 書摘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退休生活不無聊!建立興趣比娛樂休閒更能打造幸福生活

奇特植物的生存之道!日本高山看得到哪些野生植物?

眼線不只是一條黑線,更是妝容的靈魂──有關眼線的影響力

租屋族面臨的人生困境:十四天夠找新住處嗎?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