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過度在工作中尋找成就感,反而成為社會不平等的幫兇!

研究顯示當代職涯抱負者為了追尋與表現自我,甘受不穩定、低薪、打零工的困境,獻上自己的肉身築成現代資本主義的高牆;又因為學貸負擔、缺乏安全網、沒有跳板與各種社經資本,加劇延續了原有的社會不平等。而雇主也受益於「熱情法則」,得以剝削工作者。(圖/Unsplash)
研究顯示當代職涯抱負者為了追尋與表現自我,甘受不穩定、低薪、打零工的困境,獻上自己的肉身築成現代資本主義的高牆;又因為學貸負擔、缺乏安全網、沒有跳板與各種社經資本,加劇延續了原有的社會不平等。而雇主也受益於「熱情法則」,得以剝削工作者。(圖/Unsplash)

文/艾琳・賽克(Erin A. Cech)

二○○五年六月某一個晴朗的午後,蘋果公司執行長史提夫.(Steve Jobs)對著一群興高采烈的史丹福大學畢業生與其家人發表談話。賈伯斯與台下聽眾分享自己對於工作意義的看法,並提供了以下的建議:

工作將占據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唯一能讓自己心滿意足的方法,就是去做你認為最偉大的工作。達成偉大成就的唯一途徑,就是熱愛自己在做的事。如果你還沒找到,繼續找,別安於現狀。用盡心力去找,當你找到了,你會明白的。

面對這群興奮、惴惴不安又對工作充滿抱負的觀眾,賈伯斯主張,最重要的是,他們得找到熱愛的工作。其他不那麼有熱情的都只是安於現狀。

賈伯斯的哲學引起廣大觀眾的強烈共鳴,十數家報紙都刊出了這場演說。但賈伯斯並非第一個發表此番言論的人。「做你喜愛的事」或更常見的「追隨你的熱情」,這些建議會出現在牙醫診所候診區海報、抱枕、咖啡馬克杯與手機保護殼上。這簡單表達了一種理念:正決定方向的人應優先考量自身成就感與自我表現,而非安逸於現有選擇或薪資最高的工作。

美國蘋果公司創辦人史蒂芬·賈伯斯曾於演講表示「達成偉大成就的唯一途徑,就是熱愛自己在做的事」(編按)(圖/維基共享)

賈伯斯這番老掉牙的建議不斷出現在我與應屆大學畢業生們的訪談對話中。例如,自休士頓大學(University of Houston, UH)畢業的克萊兒(Claire),在自然歷史博物館兼差工作。她認為,熱愛工作不僅對事業成功很重要,更是她生活品質的關鍵。

我想要去追尋自己真正在乎、真心覺得有趣且能從中學習的事物。我不想只選一門能帶來許多就業機會的熱門科系。因為,沒錯,找到一份工作無比重要,但要完全拋棄我在社會科學、人類學、通識教育的背景,只是找一份熱門電腦工程的工作或去商學院之類的,都會讓我覺得很痛苦……只是找一份能賺更多錢的工作……我覺得如果我得選一份工作,只是因為那是一份工作,我會覺得很無趣,也不會有突出的工作表現,因為我對它毫無熱情。(中產階級白人女性)

克萊兒的同儕裡支持以熱情為導向選擇工作的人,遠多於「拋棄」熱情,找份可能帶來更多財務保障工作的人。我也發現在美國有許多具大學學歷的工作者同樣信奉賈伯斯「做你喜愛的事」的建議。

但如果我們仔細檢視賈伯斯的言論,會發現一股不尋常的張力。賈伯斯既身為二十世紀最成功的資本家之一,也是最要求員工耗費大量時間與心力的老闆之一,卻建議應屆新鮮人追隨其心之所向,而非尋求就業保障、在專業上聲名遠播或一份優渥的薪水。「做你喜愛的事」,他說。「別安於現狀。」

這股張力不只存在於賈伯斯的哲學。資本主義對工作全心付出的需求,以及普遍對個人主義與自我實現的文化期望,兩者彼此之間的這股張力,是數項後工業社會的特徵。一方面,現代資本經濟期望工作者能將所屬組織與雇主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要成為一名「理想的員工」,就得將雇主的心願與利益凌駕於員工本身之上。白領工作者更被期待要具有「為工作奉獻」──或一心一意的忠誠,他們被期待要效忠自身工作──就算並非出於真心。而儘管雇主們愈來愈不可能回報這種忠誠,這種對理想勞工(ideal workers)的期望在二十一世紀的勞動力市場仍相當盛行。

另一方面,在後工業社會中,對於個人成就的文化期望相當普遍。自一九五○年以來,個人主義與自我表現的文化價值急劇增長,隨之而來的是,人們期望每個人應儘可能得以自主選擇生活方式與方向。因此,在美國等地,對自我表現自由的需求已擴展至幾乎所有社會與生活領域,包括工作選擇與職涯路徑。

身處於這些張力與限制中,工作者與對工作充滿抱負的人要如何真正定義何謂好工作?何謂好的職涯決擇?在做出決策時,他們是否尋求最高程度的經濟穩定性與保障?他們也同意賈伯斯與克萊兒的人生哲學嗎?他們如何平衡自身職涯決策的考慮因素?他們願意犧牲掉什麼,以滿足人生的優先事項?

書名:《失控的熱情:為何在工作中追尋成就感,反而助長了不平等?》
作者:艾琳・賽克
出版社:麥田出版/城邦文化
出版時間:2022年10月01日

職涯決擇是重大的人生抉擇。早期的職涯規畫能對個人一生的薪資、流動性與社會地位產生持久性的影響。如同人生其他重大抉擇(例如,是否該搬遷到新的城市、是否該生育小孩),職涯抉擇極度的複雜,卻幾乎沒有正式的指導方針。此外,也如同人生其他重大抉擇,即使在極度受限的環境下,共同文化涵義上的「好」或是「正確」的選擇,對於人們在確立方向與優先事項仍然相當重要。我認為,這些文化意涵不只左右了人們如何做出職涯規畫的抉擇,也影響他們整體如何理解勞動參與──例如,他們是否認為勞動市場過程是公平的,以及他們是否稱讚或批評他人的職涯抉擇。

以往社會科學家考量這些文化觀念時,多數學者都假定人們在選擇職涯時會優先考慮經濟穩定、就業保障以及/或專業地位。以藝術家與音樂家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指出,文化產業的勞動者理所當然期望能應付藝術自主與工作不穩定之間的緊張關係,他們往往為了追求自己的熱情,願意犧牲穩定的工作與豐厚的薪水。但這種看重熱情的情形則被視為是例外。學者們往往假設,對工作充滿抱負的職場人一般而言會尋求最高薪、最穩定以及/或鑑於培訓水準選擇最有聲望的職涯道路。

然而,這項假定有些不對勁。隨便翻開最暢銷職涯建議書籍與最受歡迎的建議專欄,會看到像是《做自己的力量》(The Power of Being Yourself)、《下一步該怎麼走?追隨你的熱情,找到夢寐以求的工作》(What’s Next? Follow Your Passion and Find Your Dream Job)17,聽起來比較像是賈伯斯那番老掉牙的演說,而非尋求發揮最大經濟潛力的工作者所持的觀點。對工作充滿抱負的人(像是準備投身全職工作的大學生)與工作者,面對職涯抉擇時,最在乎的是什麼?他們使用哪些文化敘事(cultural narratives)以廣泛理解職涯決策,並排出優先順序?這些文化信念又會如何反映在他們實際的決策上?

●本文摘自之新書《失控的熱情:為何在工作中追尋成就感,反而助長了不平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麥田出版 社會人文 賈伯斯 職涯 書摘 閱讀風向球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為什麼我們老是自憐?停止自怨自艾、培養感恩習慣能讓內心更強壯

中秋節是「拜月老」的大日子!正確拜法、供品、禁忌一次看

89%大學生常常誤以為手機震動 為何難以擺脫手機成癮?

善終前的日子:尊嚴死去前,和親人的道別與交付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