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益賢/用藝術昇華苦痛,在痛苦中看見意義──《路易絲‧布爾喬亞展》觀後感

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以 蜘蛛、自我、母性與創傷 編織出獨特的藝術語彙,作品如同身體延伸出的記憶觸角,揭示她與情緒對峙的漫長歷程。富邦美術館近期推出的大型回顧特展,完整呈現布爾喬亞跨越生命與創作邊界的多重樣貌。
琅琅悅讀特別企劃專題【展演的回聲】 ,邀請三位作家走入展場,也走進她的內在世界。他們不只是觀眾,更像是引導讀者進入展覽深層情緒的導覽員──從喪母經驗出發的散文作家基隆游太太,兩位臨床心理師黃惠萱與蘇益賢,分別以創作與治療視角,為我們指出那些藏在作品裡、不易察覺卻深刻動人的裂縫與共鳴。透過他們的文字,我們或許也能聽見,藝術留在我們心中的那一道回聲。(編按)
文/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每年的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大家最近是否有到座落於全台各地的博物館走走呢?蘇蘇最近到富邦美術館參觀了特展《路易絲.布爾喬亞: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此展引進了與日本東京森美術館合作的法國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的相關雕塑與繪畫展,是她在台灣的首次大型個展,展出高達80件作品。
路易絲.布爾喬亞是誰呢?她是出生於法國巴黎的法裔美國藝術家,創作範疇廣泛,從畫作、平面雕刻,到以青銅、大理石、乳膠等為素材的雕塑作品都有。
本次展覽分為三大展區,不同展區的名字分別是,第一展區:不要遺棄我(探討母性和情感依附);第二展區:剛從地獄回來(反映創傷與韌性);第三展區:天空的修復(象徵重生與希望)。敏銳的讀者應該已經發現,這些展覽作品背後,確實涉及到創傷、童年、傷痛等陰鬱元素。
回顧路易絲.布爾喬亞的童年,小時候跟她關係最好、最寵她的父親,卻在後來與她年輕的英語家庭教師發生了婚外情;這讓童年時期的她就感受到家庭裡的背叛與不安。加上母親後來因病逝世,孤獨與絕望打擊之下使得她曾試圖跳河自殺(後來被父親救起)。這些種種童年記憶,深深影響著她的一生。
先有「允許」才能開啟療癒
在這些作品中,我看到許多「對立卻同時並存」的狀態。特別是那讓人印象深刻的大蜘蛛——以金屬雕塑逼真再現了龐大而有氣勢的蜘蛛形象,用以象徵母親。這個作品矛盾卻又自然地展現了「掠食者」與「保護者」這樣對立,卻可同時並存的意象。參觀這些作品的同時,我們也能試著練習從不同角度去思考人性複雜的一面。
在心理諮商領域中,這種「允許」對立並存的狀態,其實是種心智上成熟的象徵。我們不再極端的挑選某個立場——因為,我們知道某個極端立場選擇的同時,必定捨棄了對立立場存在的可能性。
在面對傷痛、創傷時,這種「允許」是療癒的一大關鍵:我們允許自己用更寬廣的視角去看待某些曾經是傷痛的記憶,允許自己接受事情已然發生,並去感受這些事情帶來的痛;也同時鼓勵自己去走過這些傷痛,去活出、去改變未來的人生路徑。
廣義來說,路易絲.布爾喬亞的許多作品都能看到這種帶著傷痛的同時,也試著走過、走出這些傷痛的努力與企圖。以藝術作為媒介,路易絲.布爾喬亞「述說著」生命中曾有過的苦痛,也藉由每次創作的過程,提供了自己一次「再述說」、「重新述說」的機會。站在不同的時空背景,長大後的路易絲.布爾喬亞陪同小時候的路易絲.布爾喬亞重新看見、理解過往的痛苦,甚至有機會像一現曙光般,看見苦痛當中的某些意義。
「我的藝術是我對自己和他人情感的一種修復。」
(My art is a form of restoration in terms of my feelings to myself and to others.)
──取自展區
沉浸美術館式的集體療癒
許多助人工作者喜歡透過藝術來催化案主的療癒歷程。在創作過程中,個案得以放下了用了許久、早已習慣的語言,重新拿起未必那麼理性、那麼縝密的各種媒材與工具,在一筆一劃、一進一退的過程中,重新用另一種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情,並且意外的發現某些未曾想過的視角。
作為參觀者,我們也許會有些個人過往的情感或記憶被這些作品給勾出。或許,美術館也是一個集體療癒的場域。我們各自在不同的作品中,重新整理心裡的某些情感、某些記憶,在某些時刻感覺與創作者共感、共鳴。或許也有機會在這樣被感動、被理解的時空中,默默得到某些難以言喻的療癒。
這次特展只到2025年6月30日,有興趣的夥伴務必把握機會,一起來看看你在這些作品中感受到哪些屬於自己(或許也屬於路易絲.布爾喬亞)的感受吧!
作者簡介:
![]()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蘇益賢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任職於台北市中山區初色心理治療所。長期投入心理學於職場的應用。除了寫書、撰文、粉專的經營之外,近年更常往返於企業與組織內部,提供主管、員工心理學相關的講座或訓練,講座邀約每年超過500小時,授課經驗豐富。臉書粉專:心理師想跟你說;個人blog:心理師的口袋。
展覽資訊
「路易絲.布爾喬亞: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Louise Bourgeois: I Have been to hell and back. And let me tell you, it was wonderful.)
期間:2025年3月15日至6月30日(週二休館)11:00-18:00(17:30停止售票入場)
地點:富邦美術館(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79號)
票價:全票300元、愛心票150元、12年國教票暨教師票100元
購票請洽:富邦美術館官網
富邦美術館社群:FB、IG
主辦單位:富邦美術館、森美術館(東京)
贊助單位:富邦人壽
協辦單位:文化部
特別協助:伊斯頓基金會
策展人:椿 玲子(森美術館策展人)、矢作 學(森美術館副策展人)
策展顧問:菲利普.拉瑞特-史密斯(伊斯頓基金會策展人)
關於「展演的回聲」
當展覽與演出結束後,真正的觀看才悄然開始。我們相信,一場展覽的意義不止於現場,而在於它如何在觀者心中留下餘韻與回聲──那些關於創作、記憶、生命、身分的種種對話。
此系列是藝術現場的書寫空間,匯聚文字的扣問與凝視後的反芻,邀請不同領域的創作者走進展場、演出、音樂會,也走進作品的深處,以觀後感、延伸筆記或專業視角,時而評論,時而省思,引出作品乃至於展場的未盡之言。在這裡,我們不急著解釋,而是讓回聲慢慢說給你聽。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