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蛀牙不只因為甜食 胃食道逆流才是幕後黑手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本文摘選自之《有毛病,身體一定出問題》。👉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文/趙哲暘

胃的問題並不是成人的專利,有個小病人下顎後面牙齒,補過後不只一直掉還不斷地繼續蛀,於是我特別請家長及小孩盡量配合少吃糖果,尤其是硬的糖果,以免小朋友含糖果會不自覺就咬起來,不過這位小病人沒多久還是同一顆牙齒問題繼續來診所報到。跟媽媽聊到生活習慣之後,媽媽才提到妹妹現在睡覺前仍習慣喝一大杯牛奶才睡覺,這下終於找到問題點了:睡前飲食不易消化且還是容易過敏的食物,自然就容易發生,而酸蝕牙齒造成蛀牙。

胃食道逆流,容易導致蛀牙

有些疾病也會造成口腔內高酸性的環境,特別是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的腸胃疾病,主要原因有兩大類:飲食習慣與心理壓力。其中飲食習慣包含咀嚼習慣和食物內容,咀嚼習慣是指食物沒有細嚼慢嚥,進到胃腸之後,對胃的破壞增加。菜梗或咬不碎的食物,無法透過咀嚼成為像湯汁一樣的食糜,這些較硬的食物就會刮傷胃壁,對胃造成破壞。食物內容是指過度加工製品和慢性過敏原,過度加工製品如:素雞、素肉、火腿、香腸等,慢性過敏原像是常見的奶、蛋、麵粉等,都是容易造成胃腸不適等發炎症狀的食物。

書名:《牙齒有毛病,身體一定出問題》
作者:趙哲暘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時間:2013年5月24日

胃食道逆流患者就算睡前很認真地清潔牙齒,但是睡覺時逆流的胃酸卻會侵蝕口內牙齒的琺瑯質,進而導致蛀牙。患者要改善牙齒疾病前,應先至腸胃科針對胃食道逆流的問題做治療,甚至到身心科評估壓力指數,或是請專業醫師評估自主神經系統的問題。藉由減輕壓力,以及正確的飲食習慣改善腸胃問題,最後減少口腔酸性環境,才能將牙齒的受破壞程度降到最低。

人體消化系統,圖/時報出版

人類經過幾十萬年演化,正常咀嚼之後唾液會對食物做初步消化再進入胃,經過胃的左搓右揉和胃酸協助殺菌之後才進到小腸,小腸還需要使用七十%的免疫系統,旁邊還有膽汁和人體最大的排毒系統肝臟待命,代表即使食物細嚼慢嚥進入腸胃後的細菌仍高,更何況是囫圇吞棗了。

食物在口中咀嚼,除了咬碎磨細以利胃部消化外,更重要的是在細嚼慢嚥的過程中,唾腺會分泌足夠的唾液,唾液中的酵素酶會幫助食物消化,減輕胃部的負擔。所以當咀嚼不完全時,唾液分泌不足,便容易引起腸胃的不適或疾病。唾液除了有助於消化食物、協助吞嚥,還有清潔牙齒、舌頭及黏膜上汙垢的抗菌、殺菌作用,可以保持口腔清潔,保護牙齒和黏膜。而當咀嚼得很急,急著咬急著吞或是邊咬邊吞,本體感覺接受器發現咬到硬物而不及做出張口反射動作的反應,往往就必須付出牙齒咬裂的代價。所以細嚼慢嚥是保護牙齒的根本,不僅可保護牙齒,也能降低腸胃負擔,減少腸胃不適與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因而促進副交感神經運作,讓身體自然而然減輕壓力。相對的,匆忙囫圇吞棗會導致交感神經亢進,讓腸胃靜止下來減少工作,使得消化吸收變差,就算吃再多的腸胃藥也沒有辦法改善腸胃問題。

古時候不像現代這麼科學,可以抽血或靠特殊儀器來檢測過敏原,古人會從清早起床口中的氣味去分辨過敏食物(起床後的唾液跟前晚吃過的食物有關),若食物無法消化甚至引起胃食道逆流,就表示這個食物對身體是有害的。雖然現在已有檢測出過敏原及過敏程度的技術,不過仍無法全面檢測出過敏原,因為撇開環境不談,光食物中的過敏原就數不清了,所以只能就大部分人們常吃到的食物來檢測。檢測後可以發現,每個人對食物的代謝能力都不一樣,攝取量無法有客觀的比較,不過若是全家人一起做檢測,就能很容易比對出過敏原為何了。因為一家人吃的通常會差不多,若太常吃某種食物,出現了過敏值偏高的現象,那就減少攝取該樣食物;若不常吃的食物,過敏數值仍偏高,就表示身體對該樣食物的代謝能力較差,也必須減少攝取該樣食物。此外,喜歡吃某樣食物便常常吃,這是許多人的通病,若是希望身體不會出現過量反應,應採輪替的方式食用,不容易有過敏現象的食物,建議四、五天吃一次,過敏反應越大者,間隔就要越久,譬如兩三週再吃一次。

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及症狀。圖/時報出版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之《牙齒有毛病,身體一定出問題》。👉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時報出版 醫療保健 胃食道逆流 蛀牙 牙齒 書摘 出版風向球
⏰最後限時!iPhone 16 豪禮就是你的⚡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面對煩惱,找原因重要還是想辦法解決更勝?避免歸咎於當事人本身

琅讀金句/手足出生,隨之而來的責任與標籤 讓長子長女無所適從

再也無法活出理想?接受人生的每個事件,才能實踐真實自我

《一日看盡長安花》:唐朝官員假期超多!上一百天班,休兩百天假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