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後,該怎麼陪伴父母?趁早表達感謝與愛,並珍惜每次見面的機會

圖/pexels
圖/pexels

50歲後,該怎麼陪伴?作者枡野俊明於《50歲後,隨心所欲的生活》一書中寫到:要趁早,要珍惜每次見面的機會,最好能及時表達對父母的敬愛與感謝之意。(編按)

●本文摘選自之《50歲後,隨心所欲的生活:捨棄、放手、不強求,這一次,你要為自己而活!》。👉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文/枡野俊明

陪伴父母要趁早

  自己年過半百,而雙親也健在,這是何等幸福的事。年紀漸長,身體多少會有病痛,無論如何,只要還能見面就要多珍惜。即使現在還很健康,但衰老確實在逼近中。今年夏天還元氣十足,明年春天會怎樣誰也不知道。因此,在雙親還健在的時候,要沒有遺憾的盡孝。

書名:《50歲後,隨心所欲的生活》
作者:枡野俊明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3日

  很多人因為就職或求學的緣故離鄉背井,其實只要回老家就可以看到父母,但卻鮮有機會回家探望。在忙於工作和育兒之際,也難得有機會返鄉,雖然是情有可原,但還是要盡可能找機會看望父母。

  對於父母親來說,孩子不管多大都還是孩子。即使孩子已經五十歲,關愛之情仍不會改變。總是擔心孩子,遠遠的為他們祈福。自己腿腳不靈活,也還是拚命想照顧孩子。知道孩子要回家,前一天就會去採買,還會做一桌的好菜。雖然孩子回家後大多悶不吭聲,問什麼回答都是含糊其辭,但是光看到他的臉就覺得足夠。這就是天下父母心。

  有時候出差洽公,偶然經過老家附近,其實只要稍微繞路就可以回家,但還是以工作太忙為由,沒有回去。漸漸地就覺得很麻煩,這種狀況應該很多。

  想著「應該下次還有機會」,就沒有順道回家。這個「下次還有機會」,有可能是好幾年以後的事。「應該會再見面」,有可能是見父母最後一面。這個時候就不免後悔莫及,「那個時候有回去就好了」、「稍微繞點路也應該回去看老媽」,心裡不斷這麼想而悔恨不已。

  對過世的雙親感到後悔,是很多人都有過的心情,「那個時候如果態度好一點就好了」、「那個時候不要說得那麼過分就好了」。每每想起這些悔恨,就會浮現父母的笑臉。不管孩子如何叛逆,有多任性,父母永遠都愛著我們。在這些回憶面前,孩子們會感到很後悔。

  沒有人完全沒有遺憾。大家對雙親或多或少都有後悔之意,這也是無可奈何。我知道有些人一直遺憾沒有對父母說「謝謝」,旁人看起來或許覺得不是什麼大事,但是對當事者來說,卻像刺一般一輩子扎在心頭。

  正因為如此,至少要減少自己後悔的機會。父母親並不奢望要花大錢的孝順,例如帶他們出國玩、買高價的禮物等。其實,只要讓他們看到孩子健康的模樣,就是最好的禮物。

在還能見到雙親時,要多表達愛意

  過了五十歲,時間上比較有餘裕,出差繞遠路也被默許。此時育兒也告一段落,應該有時間放假了。全家人一起返鄉比較花錢,一個人回去會少很多。因此,千萬不要用旅費太貴這種理由不回老家,為了省旅費,很可能釀成重大的悔恨。

  當雙親離世,有再多錢都無法再見一面。

  某個經營者寫了關於懷念母親的小故事。他因為求學的關係來到大城市,自己創業開了公司,事業很成功,經濟上也變寬裕了,可以給媽媽很豐厚的孝親費。某天事業有成的他,讓司機開車載他回老家。雖然只停留短短一小時,母親馬上做了他愛吃的燉菜。母親親手做的家常菜,比任何高級料理都美味。

  看到兒子趕著要回去,媽媽還特地跑過來塞了一張皺巴巴的千圓鈔票給兒子,並告訴他:「自己買點好吃的。」把兒子當高中生一樣,這就是媽媽的愛。半年後母親離世。母親過世後,他一直把媽媽塞給自己的那張千圓鈔票,慎重地收在錢包裡。每次看到那張鈔票,他就感到後悔,「那個時候應該把工作排開,直接住一晚才對。」

  後來在母親的佛桌抽屜裡,他找到一本存摺。母親以兒子的名義,將所收到的孝親費全部都存起來,這就是母親的愛。這份愛不管時代如何改變,都不會動搖。如果想回報雙親的愛,就是在還能見到他們的時候,真誠表達感謝之心。

●本文摘選自聯經出版之《50歲後,隨心所欲的生活:捨棄、放手、不強求,這一次,你要為自己而活!》。👉 立即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馬上開始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聯經出版 父母 退休 家人關係 心理勵志 書摘 中年 出版風向球
🏀即刻登入預測NBA季後賽,拿好禮🎁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被罵別急著反擊!面對惡意攻擊,這招溝通術讓你逆轉關係

想要財務自由、減肥成功,先戰勝拖延!讓人生目標賦予你自律動力

琅讀金句/自母親摔倒到失智,我才知道家這個符號會隨著關鍵人物的淡出,成為不可辨識,但仍存在的斷垣殘壁

放膽展現你的優勢和特質!理想職缺和工作場所會主動找上你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