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安慰親友卻不知道能說什麼?在對話中運用5技巧展現真心
眼看親友痛苦不安,我們恨不得幫忙解決,但有時說了一堆話,卻只讓彼此感覺更糟;該如何按捺內心的不安與疑問,傾聽並安撫他的苦痛與焦慮?運用「療傷對話」指導方針,幫助你和親友架起有效雙向溝通的橋樑。(編按)●本文摘自商周出版之《療傷的對話:怎麼說才能安慰他》。👉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文/南絲.格爾馬丁
準備開始:給予支持,但不帶解決、解救或批判
對話。我們每天都在與人對話。我們可能事先演練好要說的話,也可能脫口說出自己的想法。在我們意識到以前,就開始了對話的一來一往,像乒乓球一樣:我說,你聽,你說,我聽,輪到我,再來是你,乒乓,乒乓。我一直在思考我要說的話,你可能也在想你要說什麼。最後,我或是你,開始懷疑這場對話會有什麼結論。可是,我們正試著對話不是嗎? 我們說,我們聽,但我們真的聽進去對方的意思或聽到話中含義嗎?我們能穿過層層阻礙聽到對方以及自己的感受嗎?
當有人需要我們的幫忙,或我們需要他們的幫忙,開口講話或完全不說話是最容易不過的。因此,我們要如何進行一場心靈的、而不只是頭腦的對話呢?又要如何在對話中用我們的身體、心理和靈魂展現出我們的真心真意?
當你想要安慰別人或你需要被人安慰,但又不確定要說什麼或如何去做時,本書內有關療傷對話的指導方針或可助你一臂之力。隨著你閱讀了一頁又一頁的故事,你將發現如何去:聆聽、停頓、當朋友而不是當英雄、安慰別人、面對自己的感受、長久陪伴、真情流露、成為有用的資源、主動,以及發揮慈悲心。
■療傷的對話指導方針
1.聆聽:
聆聽不只是安靜不說話而已。它是要聽到人們在說些什麼、什麼是沒說出口的,以及他們的意思。它也和說話或問問題無關。很奇怪的是,我們以為自己在聆聽的時候,其實大部分都是在說話或問問題——我們訴說自己的故事,或是問一些想知道的事。但聆聽是用我們的眼、我們的耳、我們的心來聽,而且沒有馬上就要知道某些事的必要。我們必須願意中止內在的對話,才做得到這些。所謂內在的對話就是我們腦中正在進行的對話。我們的大腦很容易就會不由自主地思考我們等會兒要說什麼,還有對別人說的話要做出什麼反應,或者思考接下來會說到哪裡去。
2.停頓:
在說話和聆聽之間有條界線。當我們聽到自己說:「我不明白⋯⋯」,那就是該暫停一下的時候,並自問:「我在這部分聽漏了什麼?」不過,我們得做出特別的約束,才能在面對需要撫慰的人時,將自己常常已經是自動化的反應放慢下來。別人的不安會令我們跟著不安,而我們心想要趕快結束這種情況,所以沒有多想一下,我們常常就直接展開動作——說些或做些什麼我們認為幫得上忙的事。
只要暫停一下,用點時間省思,我們就能停止批判、停止做出反應,並且變得想瞭解。在我們若不停止就可能說出令自己後悔的話之際,停頓讓我們得以發揮慈悲心。安慰是有時機問題的。當時機對了,大門就開;當時機溜掉時,門可能要很久以後才會開。因為停頓,我們才能思考此時是否是給予支持的好時機。停頓就像是你開手排車時踩離合器的意思一樣:它讓你放慢速度,好在加速前換檔。
說話的藝術不僅是在對的時間說對的話,也是在很有可能說錯話時不會說錯話。當我們停頓下來,就算只有一下下,就能看清別人常常沒有說出口的需求。這樣做能讓我們得以遠離可能令我們動作太快的內在對話。
3.當個朋友,而不是英雄:
幫助別人度過困難的日子與解救他們脫離一個令他們或令你痛苦的情境是兩回事。人有權利也有責任接受自己行為的後果、接受他人的行為,以及隨之而來的困難局面。能夠療傷的對話是去承認人們痛苦的存在,聽任他們去感受,而且不試著快速擺脫痛苦。我們試著提供一道橋樑,讓他們走過自己的恐懼之河。
4.安慰別人:
安慰別人不代表告訴他們該或不該有什麼感受。沒有人知道其他人該有什麼感受。不管別人是什麼感受,他們有權利那麼感覺。安慰別人的意思是不批判他們,不去想他們哪裡不對而需要修正。我們給予他們的是做自己並盡情哭笑的空間。我們向他們表達關切,但不需要同意或不同意他們的選擇或處理困境的方式。
5.面對自己的感受:
在忙著幫助別人時,我們可能會忘了雙方對未說出口的思緒和感受是心靈相通的。雖然無法確知我們在想什麼,對方還是常常能感覺到我們是否驚慌、是否在批判,或替他們感到遺憾。幫助他人在我們的陪伴下獲得慰藉,這與我們自己內在的變化大有關係。不論面臨何種情形,療傷的對話能讓我們的存在成為他人的一項禮物。而要提供別人這樣的支持,我們必須先有能力接受自己心裡的不安,因為這樣我們才能接受別人的不安。我們能付出慈悲,正是因為我們也能對自己慈悲。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之《療傷的對話:怎麼說才能安慰他》。👉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立即閱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