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克服自卑卻形成干擾性生命風格?面對困境你是否這樣表現

圖/pexels
圖/pexels

人一輩子,都在跟自卑感奮鬥,自卑的人,總習慣欺負自己。阿德勒說:「身為人,就會有不如人的感覺。」苦苦掙扎的自我責備、不安全感、脆弱,就是阿德勒所謂「自卑」的表現,而這也是人們進步與改變的起點。從了解自己、接納自我開始,認識「正向自卑」,放下對自己的敵意、減少自我攻擊,成為能自我療癒的個體。(編按)

文/李家雯(海蒂)

我們都走在自己的「生命風格」上 ──人生經歷與生活軌跡交織的旅程

「自卑感會刺激人們有所作為與行動,結果是讓人有目標。個體心理學很早就將這種朝向目標的一致性行動稱為『生命藍圖』,但這個名詞有時會造成學生的誤解,所以現在叫做『生命風格』。」──阿德勒

要談阿德勒心理學對人性的認識,就不能不談談他對「生命風格」(Style of Life)的洞見。在前面篇章裡,我們已經理解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看來,我們對於「克服自卑」的努力,串起了生命裡的主軸。阿德勒認為,每個人的生命風格是從年幼時就逐漸形塑出來的。自小開始,我們面對生命困境時所採取的姿態,將構成自己的「生命風格」。

◆生命風格標示著生命態度
或許,有人會把「生命風格」跟一般認知的「人格特質」一詞畫上等號,但阿德勒心理學將「生命風格」定義得更加廣泛,含括我們在各個層面的表現。

阿德勒認為,所謂「生命風格」始終存於我們的生命裡,它不是一種可輕易改變的東西,而是像我們的運動系統,支撐著我們整個個體的形態。阿德勒說:「生命風格在人生的旅程中,承載著每一個步伐、每一個選擇、每一個記憶、每一種情緒,以及我們的信念。」因此,它是支撐著我們生命核心的主要軸線,彷彿生活裡的隱形腳本一樣。

「生命風格」的概念或許有些抽象,但它絕非虛無飄渺。這不同於人格特質,更像是一個內在的劇本和藍圖,標記著我們對生命的態度。

我們往往會在人與人相處時,更容易觀察到一個人的「生命風格」。誠如阿德勒所說:「要了解一個人的內心,就必須觀察他在與人互動時,呈現的風貌。」言下之意,正是去了解這個人的生命風格。

◆克服自卑:三種干擾性生命風格
阿德勒在提出生命風格的概念時,強調每個人的生命風格都是獨特且唯一的,所以千萬不要加以分門別類。話雖如此,倘若我們想快速且容易理解人性,在不一概而論的前提下,倒是可適度使用概念工具來區分不同的生命風格類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更深入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從而增進彼此理解的效率,也避免我們在與人互動時,因彼此不夠理解而產生的困擾。

不過,我們還是得謹記,世上每一個人都是獨有且特別的,就像指紋一樣,沒有兩個人的生命風格是完全相同的。但不論是哪一種,人們在自己獨有的生命風格中所展現的共同目標,都是想獲得心目中「優越」的樣貌,追求內心的完整。畢竟,「人在世上,最終的渴望,就是在人群中感受到歸屬感與重要性。」循著這樣的脈絡而下,人們為了追求自己的「歸屬感」與「重要性」(克服自卑),就會激發出各種具有創意的追求路徑了。

人們生命中所有的動作、想法、感受,幾乎都因應自卑而生;認識自己在「克服自卑」路途上的努力,不只使我們更珍惜自己、接納自己,也獲得理解他人的彈性。在百年前,阿德勒就大致歸納出人們為了克服自卑而經常出現的三種干擾性生命風格,分別為:討取者/倚靠者、逃避者、支配者。

討取者/倚靠者(Getting Type)
他們大多時候對是敏感的,往往透過依賴別人,或索取別人對他們的幫助,來獲得內心的安全感,以確保自己有歸屬感。當他們感受到壓力時,也可能會出現身心疾病的狀況,如恐懼症、強迫症、一般焦慮、歇斯底里、健忘等狀況。

書名:《生活裡,遇見阿德勒的溫柔》
作者:李家雯(海蒂)
出版社:日月文化/大好書屋
出版時間:2024年10月3日

逃避者(Avoiding Type)
對於失敗的感覺厭惡極了;無法成功的恐懼,令他們極度想逃跑。因此,心中所想的最能避免失敗的方式,就是以「不冒險的方式」來追尋,這可能包括錯失真正成功的機會。對多數逃避者來說,不成功就等於失敗;當成功的定義刻畫得太過狹隘,要讓他們踏出舒適圈面對挑戰,自然比其他人困難得多。面對與他人的互動,他們可能將自己從社交場合中封閉起來,這樣一來,就不會落入擔心自己失敗或擔心被拒絕的風險。

支配者(Rulling Type)
為了在人群中確保自己的地位是安穩的,並且在有組織與秩序的環境裡確保自己的價值,他們很容易透過追求權力、操縱他人的意願、操控情勢來達成目的。有時,我們可在一些反社會性人格身上看見他們的樣子。

●本文摘選自日月文化/出版之《生活裡,遇見阿德勒的溫柔:克服自卑x接納不完美,從阿德勒心理學找到自我療癒與成長的勇氣》。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大好書屋 心理勵志 人際關係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沒老公兒女,中年單身不會毀掉人生──《SOLO女子圖鑑》

青少年心理健康崩潰,該如何救回沉迷手機及社群的孩子?

從小在「被比較」中長大!如何放下讓你喘不過氣的期待

韓國年輕一輩不婚普遍現象,來自對婚姻與家庭理念的崩解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